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冬天優美的散文

冬天優美的散文

冬姑娘輕輕地揮舞着扇子,一股寒風撲面而來,凍得人們瑟瑟發抖。

冬天優美的散文

冬夜的記憶

冬深,夜長。瘦瘦的月光爬在窗櫺上一漾一漾,故鄉的影子被搖起來。陣風響過,心頭無眠,情絲穿破寂靜,情趣掖起寒冷,思緒揉開記憶。

半睜雙眼。朦朧間,我彷彿看見小山村倒立在天花板上,我的童年也掛在上面。村莊蜷在山溝裏,我沒有看到母親般慈祥的滄桑,而像看見有個靦腆的少女躺進夜的帳篷,無論小夥伴們怎麼調皮,她都不言不語,緊緊地守着冷,輕輕地抱着夢,靜靜地偷聽我們的故事

童年的石磨是冬夜的鬧鐘,磨盤是表座,磨扇是表軸,磨杆是錶針,磨道是方向。夥伴們常抱着磨杆、沿着磨道去推動磨扇。磨聲一響,村莊便打起呼嚕,在空曠的山谷悠然地扯起鼾聲,如瀑、如濤,像雨、像風,把嗡嗡的紡車聲湧入夢裏。我們奔走着與大人們賽跑,把石磨裏如小麥、大豆、穀子、玉米一樣的顆顆心事連同月光被碾成粉面,細細的、綿綿的,順手一抓,滿滿一把,熱乎乎、暖洋洋的。

篝火是童年冬夜裏村莊的靈魂,火光四射,把冰冷的石屋、台階熥得通紅,把冷峻、寂寞烤得鬆軟。夥伴們圍在火堆邊,猜着石頭剪刀布,烤着紅薯。草垛孤獨地站在牆角,唯恐我們掏走它懷裏的麻雀。

冬夜的記憶很長很長,童年的冬夜很短很短。從窗櫺上的月光裏,我還看到了童年的雪,那麼厚,那麼淨,夥伴們堆雪人打雪仗,無憂無慮地玩耍。我看到了月光下的夥伴們,在耍猴人的銅鑼下翻跟斗、打側腳;在説書人的鼓點裏跳繩、跳高。

村邊,老是有羣星星蹲在樹梢。樹梢枕着石橋,石橋騎着小河,小河牽着溪水,溪水踩着沙子,沙子揹着水聲,水聲擎着小路,小路挾着琴絃,我們每走過一步,都會踢出一曲童謠,抖落一層童真,飛起一段夢想。星星們咋也趕不走月光,但月光也趕不走星光。我們常常抱着月光讀書,披着星光上學,月光和星光都是我們童年的夥伴,都是我們童年的知音。

冬夜的記憶很冷很冷,童年的冬夜卻很暖很暖。曾經的哭聲、笑聲、腳步聲,如今已譜成了再也俯拾不起、聆聽不到而又終生難忘的心聲與歌聲。

體味冬天

季節的輪子又轉到了冬。

冬天坦露了。地裏最後留守的居民白菜也匆匆下了地窖。遠遠望去,收穫過的田野向蒼穹敞露出了全是褐色的肌膚,無遮無掩。路邊樹上的葉子投進了根的懷抱,光禿禿的的樹冠傲立風中。曾經點綴着一簇簇綠萍的小西湖也還原了水的清明,沉沉地睡着了。大自然褪去了光怪陸離的色彩,以聖潔的全裸向人們展示着本色,正本清源,坦坦蕩蕩。

冬天骨子裏就含蓄,不事張揚。它走過了一路的芬芳、火熱與喧囂,終於以謝幕的姿態淡定下來了。如同一位滄桑老人,流金歲月曆練出來一種剛毅與深沉,坦然面對曾經的枯榮興衰,承受着一切的喜怒哀樂,在淡定中回味童年的夢幻,反思青年的激情,盤點中年的得失。它又靜若處女,把幾多複雜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隱祕着多情與嚮往,按捺住所有的衝動與宣泄,在平靜中期待春緣的喜樂,憧憬播種的自豪,遐思人生的美好。冬少了一些浮華,多了一份內斂;少了一些狂熱,多了一份凝重,風清氣正,厚積薄發。

冬天是藴藏與孕育的季節,既是萬物的終結也是精彩生命的起始。種子藏在糧囤裏,種子埋在土壤裏,種子種在人們的心窩裏。有一位賣菜的老農端着一棵凍乾癟的葱,説:“別看它這個乾巴樣子,現在把它埋在土裏,開春就成了重綠的“芽葱”。”我相信這話,因為我知道冬天為這棵葱積蓄了巨大的能量,保障她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冬藴藏了春華秋實,孕育了生命的希望與力量。

冬天不需要頌揚,也不怕打擊,因為冬已經從容而慷慨地呈現出了自我。萬物飄零,一派肅殺,那是本性的直面;西風颼颼,雪花飄飄,那是個性的展示,任憑説長道短,眾説紛紜。有人説,冬的面孔是冷峻的,豈不知那是對世間所有作秀的不屑;還有人説,冬的神態是悽美的,因為包容太多,沉澱了無盡的甘苦。所以,我想説,冬是一個極富特色的季節,一種獨特的意境。真的用心去感受這種意境,也許會攝取到一種力量。

古老的村莊在冬天睡着了

我發現,古老的村莊在這個冬天睡着了。

就在冬天的暖陽中,古老的村莊頭枕着破舊襤褸衣衫的山丘,寂寥的安卧在灰黃的土地上。陽光懶洋洋的照在參差不齊有些突兀的兩或三層樓房的玻璃上,我恍惚看見記憶中村子的老人倚在牆根眯着雙眼在冬日的暖陽裏打盹,空氣中流淌的是一波波的睡眠。我是驅車從快速路下來,看見村頭曾經日夜不停地採礦的機器轟鳴突然一下子安靜下來的時候,就被這空氣中流淌的安靜籠罩着,村莊的一切都是睡着了的樣子。

我緩緩的行駛,打量着熟悉的村莊。只需一眼,就從街道的這頭看到了那頭,沒有遮蔽。沒有高大的樹木遮掩視線,水泥路兩邊那孩子胳膊粗的樹木,無需推測也能知道這些樹木年齡的稚嫩,稀疏纖細的樹枝讓人懷疑幾隻麻雀都能把枝條搖動和壓彎。可我無法證實我的懷疑,我沒看見冬天裏常見的麻雀,也沒有聽見吱呀的鐵雀叫聲。當村莊都沉陷進死一樣的靜寂中,我不忍心把車子弄出響聲驚動這安靜的睡眠,事實上在這順暢到沒有任何人和任何阻礙的街上行駛,也無需鳴笛。我努力的想從村莊的房子、樹木、以及所有的一切中尋覓村莊古老的影子,極力的想象着春秋時期迷路的管仲,是怎樣放開識途的老馬從這個村莊的街道經過,最終走出迷谷的。可我卻迷失了,不是迷失在古老的傳説中,是在這寬敞街道的村莊中迷失,找不到村莊曾經的影子,找不到我記憶中的痕跡。

近年來,我從快速路經過時總是眺望毗鄰它生我養我的村莊。快速路是一條古老河流的大壩改建的,河流也因為管仲走出迷谷才到達了它的下游孤竹古國而比傳説更加的古老。快速路建成的時候,當河岸上大小不一的樹木以一個姿勢一個時間倒下,我驚喜於同一個面孔的樹木整齊地在河岸站立起來,也驚喜於在快速路見到了村子裏的炊煙,村頭那古老的槐樹,甚至可以見到老家的房頂,房頂上冬天囤積糧食的蘆葦穴。可是,炊煙、槐樹、蘆葦穴,漸漸地消失了,隨着快速路日益增多和繁忙的車輛一樣,村莊沸騰和熱鬧了。那顆幾百年的老槐樹和村頭的那座山一起倒下的時候,古老的鐵元素以一種現代和囂張的姿態走進了村莊,村莊在驚慌失措中學會膜拜和變臉,脱下青磚和青瓦的衣裳,穿上光鮮的瓷磚和玻璃外衣,對着日漸縮小直至消失的山丘膜拜甚至跪倒。

跪倒和膜拜是一種古老的禮節,一種特有的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現代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當古老的村莊向一座山丘膜拜,無可厚非的是因為鐵的囂張,我相信更是一種臣服和自願,而不是崇高的敬意。我此時在睡着了村莊中,暖暖的陽光下,端詳這村莊是怎樣的姿勢睡着,是五體投地的膜拜中睡眠還是自然狀態的酣然入夢?

把目光拉到村外,用視野打開思索,可在這荒涼沒有綠色的土地上已經找不到村莊的前世。村莊的前世在傳説中,在我的想象中,無助於確認村莊睡眠的姿勢和狀態。我是站在老家的後院裏,看着村外的一切的。老家的後院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有着很大的白菜窖,菜窖裏有幾千斤的白菜,前院是紅薯窖。幾乎村莊的所有人家的院子都有這樣的菜窖和紅薯窖。地窖裏藏着莊稼人秋天的收成,也收藏着莊稼人踏實和安穩。即使大雪封門的日子,蒸上一鍋紅薯,白菜燉上粉條,也吃一個熱火朝天。每當聯想象到現在因為非典和海嘯搶鹽和搶購食品的恐慌,對比起那時莊稼人的日子,真叫踏實!如今,菜窖沒了,紅薯窖也沒了,就是冬天村莊田野中的麥苗也沒了,只有光禿荒蕪的土地。土地已經失去了耕種的作用,在土地的下面藏着更多的鐵,鐵讓村莊的人普及了比重的概念,鐵比糧食、蔬菜更重更沉,更有分量和力量。

當鐵元素幻化成巨人從土地中猙獰的站出來,揮動堅硬的雙手,村莊日夜的興奮着,沒有睡眠,靜候着不容分説的顛覆、推倒和重建。幾年的時間已經乾淨利索的完成了所有的一切,顛覆之後就是推倒,推倒之後就是重建。這重建,是一種翻天覆地的改變。村莊幾乎所有的古老與否的房子,都在今年重建了。四合院、兩層樓、三層樓,門房、車庫,從春天到秋天一個嶄新的現代化新村莊神話般的建成,趕在這個冬天都一下子沉寂下來,以一種睡眠的狀態沉寂着。

村莊或許是興奮的過度,和人一樣疲倦之後自然的生理睡眠,一種體力恢復的'閉目安息。可這睡眠竟然是冬天的暖陽中,有失睡眠的常理和科學定義。我這樣思考着,夜幕已經降臨,村莊該是到了真正的睡眠時間了。我安靜的等待着古老的村莊在夜的襁褓裏安然入睡。

斷續的摩托車、汽車鳴笛聲音在街道上響起,機動車的車燈晃動夜幕。白天原本空蕩的院子裏有了腳步的聲音,村莊在夜幕中醒了。我仔細地分辨着從村莊的房子裏發出的各種聲音,當車輛聲音安靜下來的時候,我聽到隔壁傳來的吆喝聲,手掌拍打桌子的聲音,賭博贏錢的興奮和輸錢的懊悔聲,間或有新建房屋價值評估的議論和爭吵。我知道,此時,金錢以古老的願賭服輸的方式在流動。我感覺到村莊在一陣陣的驚粟慌亂中的囈語和不安,在睡和醒之間不斷的重複。

不得不翻開案頭的醫學書籍,為古老村莊的睡眠求證一個真實的答案,儘管這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甚至沒有科學道理的行為,但至少會給我一個安慰。現代醫學的解釋,過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發作稱之為嗜睡,是不可抑制性睡眠的發生,是一種神經性疾病。幾千年的傳統中醫的解釋是脾胃之虛造成陰盛陽衰引起嗜睡,五行中土主導脾胃,金主導肺腸,金虧土虛造成脾胃肺腸的虛弱,陽氣不足,陰氣過剩。當土地中的鐵大量的掏空造成土地的浮動,而引起村莊的嗜睡,假如這和五行天人合一的學説無關,我寧願相信是迷信般的一種臆想,但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安慰嗜睡的村莊。

在嗜睡的村莊中,我有着夢境一般的恍惚和虛脱。遠處,快速路上流離的車燈;城市的霓虹的炫彩,在夜的瀰漫中擴散和膨脹,糾纏成巨大無比的漩渦,吞噬和誘惑着古老的村莊夢遊般的與之靠近或抗衡。

我無聲的站在冰冷的寒風中,看不清村莊是在行走還是從我的身邊消失。

標籤: 散文 冬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yy4z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