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淺談知足常樂散文

淺談知足常樂散文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得到的利益地位。這一成語出自先秦《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淺談知足常樂散文

這個成語在很多方面的確有其積極的一面,尤其是在養生方面,保持平和的心態,以愉悦的心情面對一切,有助身心健康,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現今的社會,有三大羣體,一就是強勢羣體,二就是弱勢羣體,三則是被淘汰羣體(請允許這麼稱呼)。

強勢羣體,就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的羣體,構成了社會的中上階層;弱勢羣體,指的是社會中的弱者羣體,在財富、社會地位上處於不利地位或者無權、無勢、無人脈關係,但憑藉着勤勞,在社會上尚有立足之地,他們構成了社會的中下階層,中國官方長期以來並沒有承認弱勢羣體的概念,採用的類似詞彙是“困難羣眾”;而被淘汰羣體,指的就是在社會上幾乎沒有立足之本的最悲慘的羣體,他們是殘酷的社會竟爭中被淘汰下來的羣體,他們居無定所,缺衣少食,常常棲身於天橋下,廢棄的建築裏,受人白眼,被社會歧視,而且,還影響市容,不為人們所認同。

知足常樂,用在強勢羣體和弱勢羣體,可以行之有效,但是,用在被淘汰羣體就不適合了,一個居無定所,缺衣少食的人,又怎能讓他們知足常樂呢?難道説,希望他們安於現狀嗎?也許,有人會説,被淘汰羣體是因為他們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只想不勞而獲,所以才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現狀,真得是這樣的嗎?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如果抱着過一天算一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那麼,他們一定是曾經遭遇過什麼極為悲催的經歷,我想,世間的人,沒有一個是願意讓自己成為被淘汰羣體的,除非他腦子有問題,但事實上,就是存在着這麼一羣人,這説明了什麼?

可以這麼説,這羣人中的每個人的經歷,完全可以寫成一本書,這羣人,他們也曾努力過,拼搏過,不過,最終,他們失敗了,沒能融入到社會之中,只能夠苟延殘喘過活,也許,他們吃過的苦,受過的累,並不比其他人少,也許更甚,只是,這羣人太過善良,不懂得弱肉強食這一自然生存的規律,你也可以認為他們是低智商,他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生存,而去剝奪他人的生存權力。

有這麼一則真實的故事,説得是在一個鄉下,有一對夫妻,原本很是恩愛,妻子勤勞善良,為了家庭,她出去打工,用自己的血汗錢幫襯家庭,丈夫有經濟頭腦,用妻子的錢在家裏開了一個飲食店,並且,生意做得很紅火,他們家也慢慢富了起來,妻子也該安心了,可是,有一天,妻子發現,原本屬於自己的`家,已不再屬於自己了,其原因就是,丈夫在家裏又找了一個年輕的女人,並且,更讓人氣憤的是,她竟然不能回自己花費了幾乎是一生心血構建的愛巢,原因是,丈夫的家族在當地很有勢力,妻子被威逼着不準回家,而孃家人對被嫁出去的女是不很看重的,所以,在殘酷的現實下,妻子只能在外面浪跡天涯了,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人心的不古……

很多人喜歡用知足常樂來勸慰那些不安於現狀,喜歡發牢騷,怨天尤人的人,可是,那些勸慰的人,你們是否真正瞭解你要勸慰的人呢?偉人毛澤東説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被利慾薰心的人們,空洞而麻木的靈魂不再相信眼淚,他們只崇拜金錢至上,利益至上,知足常樂,現今的人們,又有幾人能夠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yo402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