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敍事散文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敍事散文

回憶起我的奶奶,奶奶至今已經離開我們好多年了。在我清晰的記憶裏,我總是難以忘記奶奶生前和我們在一起的幸福時光。記得在我十多歲以前的時候,我一直是跟着奶奶一塊生活的。從我懂事的時候起,她就已進入花甲之年。奶奶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她高高的個子,硬朗的身體,平時穿着樸素、乾淨,頭髮已有些稀疏、花白,總是梳在腦後,用一種絲線製成的小圓網罩起來。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敍事散文

奶奶生前是一個勤勞的人。她為了她的兒女及孫子、孫女們,整整操勞了一輩子,就像一顆燃燒的蠟燭一樣,直到燃盡了她生命的最後一滴淚。

奶奶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在過去的戰爭年代,據説,我的爺爺為了抗日、打鬼子,去參軍了。爺爺走後,家裏的大事小情,全都落到奶奶一個人肩上。在缺吃少穿的舊社會,奶奶為了全家人的生計,她曾帶着兒女們逃過荒、要過飯。是她經歷了種種的生活困境,才把我的姑姑、父親、還有兩個叔叔拉扯成人。然後,又是她幫着子女們成家立業,使他們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當忙完子女們的事,按説奶奶也到了該安度晚年的時候,可就在我十一歲那年,因為我的母親改嫁了,撇下我和三個妹妹,都一起跟着父親生活。那年,我最小的妹妹才僅有五歲,正是需要人照管的時候。於是,撫養我們成長的擔子,便又自然而然的落在奶奶和父親的肩上。

那個時候,正是八十年代初葉,我們這的農村剛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雖然農民的勞動生產力得到了解放,但大家的經濟來源還不多,誰家的日子過得也並不富裕。記得那時我的家裏就特別的窮,從兒時到漸漸長大成人,我們兄妹四個,似乎僅在過年的時候,每人才會得到一身的確良做的新衣服。那時一身衣服要整整穿上一年,這又怎麼能穿得下來呢。為了讓我們在平時穿得像樣些,奶奶沒少為我們縫縫補補。雖然她不是我們的母親,卻早已勝過了我們的`母親。

在那些年裏,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冬天來臨之際。因為我們兄妹眾多,父親又時常沒錢給我們買棉鞋。一到了十冬臘月,我們的小腳經常被凍得紫紫的。奶奶見了,她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讓我們少挨些凍,她先是找出好多碎布片,然後就一針一線的縫起來,做成好多雙厚厚的襪底,那襪底多少有些和鞋墊差不多一樣。當襪底做好了之後,又不知奶奶從哪找來一些別人穿的不能再穿的舊襪子,她先是把那些舊襪子洗得乾乾淨淨的,然後再把它們縫在已經做好的襪底上。這樣,一雙既保暖又結實的襪子就做成了。那些做好了的襪子,有的是一雙的,有的不是一雙的,只是大小差不多,而硬被湊成了一雙。所以,每到了冬天,在我們的一雙腳上,有時要常常穿着兩種不同顏色的襪子,好在我們穿着有些長的棉褲,已完全覆蓋了腳面,那種不同顏色的襪子是很少被別人看到的。

翻開兒時的記憶,我已無法記清,奶奶生前曾為我們做過多少雙那樣的襪子,讓我們穿在腳上,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天。後來,隨着對那種襪子的印象越來越深,我們便給它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它‘大補底襪’。‘大補底襪’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保暖二是結實。在那厚厚的‘大補底襪’的襪底上,奶奶縫滿了一行行形如小楷的針腳。那密密的針腳,有正如一行行祕密的字體,它不僅記錄了我們的成長,同時,也寫滿了奶奶對我們最無私的疼愛。

以上這些,也只是奶奶平日裏關心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當我們每次想起在那既沒娘疼也沒娘管的日子裏,奶奶為我們付出的又何止是這些呢。她為了我們的成長,幾乎是操碎了心,受盡了累。白天她要牽掛着我們吃穿,夜裏她要惦記着我們睡覺。在我們兒時的記憶裏,我總是覺得,我們能漸漸的長大成人,時刻與奶奶的處處關心都是分不開的。

在我幾多的經歷中,最讓我值得感激的,還是奶奶對我識字上的關懷和支持。雖然奶奶不識字,但她卻從來不反對我識字。在這一點上,她要勝過我的父親。父親是個沒文化的人,他自己沒文化,還向來反對別人學文化。他經常對我們説,唸書是沒有用的,既不能頂飯吃也不能當衣穿。因此,自從我的母親改嫁後,他就讓我輟學務農了。那時,我才勉強唸完小學一年級。在輟學後,我總是很羨慕那些能到學校去讀書的孩子,既然自己不能到學校去上學,又何不自學識字呢。在我的腦海裏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白天我要跟着父親下地幹活,到了晚上,我常常是一學就是大半宿。那時到了晚上,我們家裏還點着煤油燈。常常是父親買來一斤燈油,用不了幾個晚上就被我熬幹了。至此也常常會引起他的勃然大怒,他常會因為我晚上多熬了點燈油,不知多少次責罵我,罵我是敗家子,不會過日子。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我又一次借了小夥伴的書,拿回家裏去看。晚上我趴在炕上,竟然不知不覺睡着了。這回我可闖下了天大的禍。父親在外串門回家後,他見我點着燈睡覺,頓時咬着牙對我大罵不止,還憤怒的把我借來的書扔進尿桶裏。自從那次以後,我再也不敢待在自家的屋裏看書了,因為我害怕看到父親發怒的樣子。後來,為了躲避父親的憤怒和責罵,一到了晚上,我就只好躲到奶奶的屋裏去,去熬着奶奶的燈油看書、認字。這樣一直持續了幾年,直到我長大成人。

奶奶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她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常常記得在那一年又一年的日子裏,每到了晚上,我就會伴着奶奶屋裏的那盞油燈,快樂地做着自己愛做的事。奶奶上了歲數,每當勞累了一天,他常常習慣盤着腿,坐在炕上,用一種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學習,似關懷,又像是期待。不管我為了學習,給她帶來了怎樣的困難,她從來也沒有對我説過什麼。

其實在那些年裏,我又何嘗不知,奶奶的生活一直過得很苦。她平時僅靠養着幾隻雞下蛋,來換取些零花,以此維持着自己的生活。儘量不給子女們增加負擔。而在那艱苦的歲月裏,有時我覺得自己也確實有點不懂事,我為了識幾個字,只顧自己想着買紙、買筆,甚至有時還會想着買幾本書,卻很少去想到奶奶生活中的難處。不知那些買紙、買筆和買書的錢,又會讓奶奶積攢多少個時日。不過,奶奶對於我的要求,每一次都是儘量的滿足我,哪怕是她過得再苦再累,自己去節衣縮食。

漢朝的劉向説:“人有德於我,不可忘。”奶奶對於我的恩情,我又怎麼能夠忘記呢。那個時候,我總會常常去想,等自己長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奶奶,讓她老人家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我能打工掙錢的第二年冬天,奶奶卻因病去世了。生前,他沒有得到我什麼回報;離世,她只帶走了自己一生的貧苦和勞累。

奶奶就這樣的走了,她永遠離開了我們。如今,每當我特別想念奶奶了,我就會常常回憶起奶奶生前的時候,回憶起我的童年。讓情感如水,在思緒中盪漾;讓思念如雲,在記憶中疏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wp87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