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有人逼你是幸福-哲理散文

有人逼你是幸福-哲理散文

每個月為某雜誌寫一篇卷首語,原則上應該不難,因為一個月只要一篇,怎麼也不算繁重的任務。但每次編輯部向我索稿時,我都驚慌失措,從來都沒能把稿件預先準備好。

有人逼你是幸福-哲理散文

所以,每次寫卷首語之前,我都會在書桌邊暗暗“仇恨”編輯部的人,恨他們總是在最後幾天這樣“逼”我交稿,讓我本來可以輕鬆的幾天變得心情沉重、食不甘味。然而,就是在這樣一次次被“逼”之下,一篇篇卷首語被“逼”了出來,幾年後居然結集出版了幾本書。儘管出書多少有些自娛自樂的意味,也沒指望多少人讀,還常常免費送給學生,但每次見到裝幀漂亮的書擺在自己眼前,我還是免不了產生一點兒成就感。

我想起自己讀書的年代。由於天資並不聰穎,我每次背課文都是被老師“逼”着背出來,每次數學題做不出來都被老師留下來“逼”着做完。凡是那些“逼”過我的老師,我到今天都記憶猶新,由小時候對他們的恨,轉變為如今對他們的感激。而那些沒有“逼”過我的老師,尤其是那些對我很縱容的老師,我現在一概記憶模糊,而且覺得這樣的老師不值得尊敬。在大學裏,老師一般不會“適”學生學習,因為學生已經成年,理應學會自己約束自己。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春飛揚、愛情萌動的大學時代,有多少人會“逼”着自己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呢?

不過,有兩位老師我到今天還記憶猶新,並心存感激。一位是我們的系主任李賦寧老師,一位是我們的英詩教授王世仁老師。李賦寧老師教我們《新概念英語》第四冊,要求我們學一課背一課,常把我們“逼”得狼狽不堪,但成就了我們紮實的英語功底。王世仁老師要求我們把他教過的英詩全都背出來,被“逼”無奈的我們只好立在西風中背誦雪萊的《西風頌》,但對於英語語言的美感也在背誦中領悟得越來越深刻。

我最近在讀《我在美國做媽媽》這本書,這是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講述自己育兒經驗的一本書。她對兩個女兒的要求十分嚴格,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她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最終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傑出的鋼琴家和小提琴家,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

我自己小時候也被母親“逼”過。我家祖輩種地,我母親從小就念叨着要我長大當個“先生”(老師),所以儘管她自己不識幾個字,卻每天要求我做作業、讀書。我沒有取得上高中的資格,她就滿世界去求人;我高考失敗,她就鼓勵我再考。最終,我被母親“逼”着連考三年,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們覺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時,不必為此感到無奈或懊惱,因為這些事情從長遠來看也許不是壞事,適當的逼迫能夠把我們的惰性“逼”走,把我們的平庸“逼”走,把我們的勇氣“逼”出來,把我們的前途“逼”出來,也把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來。

怦然心動

每個學生都有被逼迫的經歷:早晨被“逼”從舒服的被窩起牀.自習課被“逼”做大量的習題,回家被逼離開遊戲機,去做似乎總也寫不完的作業。沒有人喜歡被逼迫做事,那為什麼過後回想起來卻感謝被逼迫的經歷呢?這是因為,做着做着,我們就沉浸在所做事情之中,努力之後,事情越做越好,慢慢的,心裏滋生了一種叫成就感的東西,讓我們很快樂很踏實。

但也有被逼無奈痛苦萬分的例子,它和上面的區別是,前者是主動性地接受,而後者是被動性地抗拒。所以,當我們被逼迫做一件有益於自己的事情時,調整好心態積極投入其中是很必要的。

當逼走的是惰性和平庸,逼出的是勇氣和擔當時,我們應該感謝那些逼迫過自己的人,並慶幸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路有他們的相件相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vz0pp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