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為獵書者説散文

為獵書者説散文

書,是文明之階梯。書,可鑄人之志,修人品格。書,載道而育人,化精神,富見識,功事業。 一

為獵書者説散文

讀《三國志》魏書卷十一。讀到王修傳,被深深吸引了,便反覆三疊,方悟出其中之昧來。王修的才氣骨氣和那忠貞的品格讓人感動,頓生顒望之情。儘管是距今近兩千歲,但他透出的誘人魅力仍讓人深受感染。

爾後,在讀《三國演義》這部鉅著時,更被那入木三分地描寫所吸引。儘管王修的出現極為短暫,只有着墨不多的幾個片段,但極為精彩。就是那不甚為人看在眼的寥寥幾筆,一個高品格的河北名士活靈活現地矗立在讀者面前。

請讀以下幾段文字,便能品出其中之味來。

其一,曹操破袁譚,下令將其首級號令,敢有哭者斬。頭掛北門外,一人布冠衰衣,哭於頭下。左右拿來見操。操問之,乃青州別駕王修也。因諫袁譚被逐,今知譚死,故來哭之。操曰;“汝知吾令否?”修曰:“知之。”操曰:“汝不怕死耶?”修曰:“我生受其祿,今亡而不哭,非義也。畏死亡義,何以立世乎!若得收譚屍,受戮無恨。”真乃語從血性中出。曹曰:“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也!”遂命收葬譚屍,禮修為上賓。

其二,袁譚與袁尚兄弟之爭,將危及袁氏集團的存亡,袁譚與郭圖、辛評議曰:“我為長子,反不能承父業;尚乃繼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實不甘。”圖曰:“主公可勒兵城外,只做請顯甫、審配飲酒,伏刀斧手殺之,大事定矣。”譚從其言。適別駕從青州來,譚將此計告之。修曰;“兄弟者,左右手也。今與他人爭鬥,自斷其手,而曰我必勝,安可得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彼讒人離間骨肉,以求一朝之利,願塞耳勿聽也。”

其三,太祖破業,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閲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百卷。太祖歎曰:“士不妄有名!”

從這些文字裏,可以看出,王修為人,守忠孝,顧大義;為官,抑強扶弱,明賞罰,通處世,目鋭智深,視事如神。究其端倪,乃出於讀書。曹操兵破鄴城,收沒袁紹部族數十家,皆家財物貲數以萬計,獨王修,糧食不足十斛,而最耀眼的是家有藏書數百卷。曹操説王修的大名遠播,不是虛妄的胡亂混得的名聲。這個評價是一針見血,而又十分中懇的,真乃一代梟雄之見也 !

藏書,是讀書人一大癖好。大凡成大事大學問的大都有藏書之癮。古往今來,歷歷可數。在三國時,王修藏書算是較為有名的。那時的數百卷書,在今天看來,是不足掛齒的,讀書人誰家沒有幾百冊書呢!可是,須知那時造紙術已發明,但還未過渡到用紙張印書的技術。因此,書仍是用竹木材料製成,且又靠手抄,費工費時,得書很不容易,不可與現代同日而語。而王修能收藏那麼多書,真可謂煞費苦心,沒有痴迷之情,那萬萬是不可能的呀!其滿腹經綸,與這些書是分不開的。

到了晉代,隨着紙書的出現,給讀書人和藏書人提供了便利,此後,藏書大腕,代不乏人。故西晉時的範蔚有書七千餘卷。與彼同時的張華,尤喜藏書,他“身死之日,家無餘財,唯有文史溢於幾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據載,自宋代至清末,著名藏書家達千餘名。其中陸宰陸游父子,藏書多達一萬三千餘冊。陸游戲稱自己的家為“書巢”。

我揆其藏書之因,大約有四種情景。一是用。讀書是為了明理用事。書給了知識,給了智慧 ,給了精神,給了能力,方可去立業建樹功德;二是追求功名,走上仕途。三是附庸風雅,點綴門面。四是追求長遠價值。應該説,收藏書籍,各有所好。不管那種意圖,藏書只能對社會有益而無一害,它豐富生活,積累知識,傳承文化,淨化社風,值得稱道。

藏書用事 ,應是主流。古今中外的藏書家、讀書人,大都是以書為追求功名的階梯。我看過範紫東先生寫的古裝戲《三滴血》,裏邊有個縣官名叫晉信書,他斷官司,滴血認親,結果是屢屢失敗,造成人家父子離散,姐弟分手。而每每遇到當事人詰問時,他必口頭唸唸有詞道;“吾老爺十年寒窗,九載熬油,讀書五車有餘,才弄了個七品縣官,還能把你這點事斷不清嗎?”其顯然不問自明,官是由讀書換來的,儘管劇中對讀死書的教條主義,作了辛辣的諷刺,可這也是直接説明讀書為做官的一個最好的註腳 。

當然,求功名入士做官並不完全説是一件壞事情,那就看作什麼樣的官!有些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卻做成了讓世人唾罵的贓官;而有的人以國事、天下事為重,以富民強國為天責,以民族氣節為立身之本,做出千古不朽之事業,讓民眾稱頌。

戰國時期的蘇秦,家中藏書頗富,他遊説秦王滅六國,不合時宜,結果碰了壁。回到家中,“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為言。”自慚形穢,立志發奮讀書,遂打開藏書,“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踵。”經過幾年努力,“天下大勢,如在掌中”,於是,他又反過來遊説六國聯合起來抗秦。六國國君,被他滿腹經綸和對當時六國形勢入木三分的分析所折服,都以大禮相待,尊為上賓,爭相為他掛相印,使他出盡了風頭,成為享譽遐邇的縱橫家,名留青史!

南宋抗敵英雄文天祥,官至右丞相,抗元被俘。敵人以高官厚祿,誘他投降,他寧肯死於敵人刀下,也不失節,並作《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來轉入大都獄中,他仍堅貞不屈,寫出正氣凜然的《正氣歌》詩句,儘管敵人殺害了他,可他那英雄氣概讓世人景仰,他的 《正氣歌》千古留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志氣。

一位哲人説:“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早在戰國時期,以 “惠子多方,其書五車。”著稱的惠子,即惠施,正是富讀五車書而成就了他哲學家、思想家的業績,成為名家的代表人物。宋代愛國詩人陸游,一生作詩詞逾萬首,其中膾炙人口的佳章絕句尤為突出,是歷史上作詩最多的詩人,從而成為詩壇巨擘。其所以他能有如此造化,除了家庭的薰染,本人的天賦外,與他家藏書頗豐不無關係。現代大學問家高士其説過:“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這話説得十分中肯,把知識看得如同生命,除了自然生命,知識應是人的第二生命,失去這個生命,只留下了空洞的軀體,其存在意義何等地虛妄啊!

因此,人的價值就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去體現,去成就事業,去貢獻;而要實現自身價值,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而知識的獲得,除了實踐外,就是讀書。

標籤: 散文 獵書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rvwvq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