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碌碡散文

碌碡散文

我們村南邊的路旁有幾個圓溜溜的石磙,那就是碌碡。在過去的那些年裏,每逢麥收季,它們是非常忙碌的。壓場、碾場,時常忙個不停,終日裏沒有停歇。時過境遷,科學技術取得很大程度的進步,聯合收割機的出現,使那些曾經發揮巨大作用的碌碡瞬間失去了用途,只能無奈地躺在村口的路旁,看着麥收時發生的一切。那一刻,它們沒有任何的傷感,反而是自豪的。碌碡失去了作用,但這也代表了時代的進步,那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實體現。

碌碡散文

對於碌碡,我很熟悉,也很親切。麥收時節發生的那些事雖已遠去多載,但記憶依然深刻。每每想起,心間總是充滿了太多的感動和難忘。多年以後,那些年發生的事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時時念起,禁不住淚眼婆娑。雖然農忙時分既苦又累,總有永遠幹不完的活等待着我們。那時的我也恨過自己為何要出生在農村。但現今,那些恨早已化作一抹對往昔的追憶,時刻與我的生活相伴。

小時候,村南邊有塊專門用來碾場的地,那些碌碡就放在場地的外圍。農閒時,村裏的小孩會去村南邊的麥場裏玩耍,那些碌碡就是現成的玩具。幾十年如一日的碾場生涯,導致碌碡的表面很光,輕輕撫摸,有股滑膩的感覺。小孩通常將碌碡當馬騎,他們三個一羣、兩個一夥一塊騎在碌碡上,嘴裏哼唱着歡快的兒歌,雙手拍打着碌碡,將內心深處的玩性盡情地揮灑。那一刻,他們很開心,雖然那些碌碡並不會動,但他們卻覺得身下的碌碡早已變成了駿馬。他們不斷拍打着碌碡,猶如一路策馬揚鞭,飛馳在廣闊的大草原裏。一陣陣風鈴般動聽的笑聲不時傳來,騎在碌碡上的孩童與頭頂的藍天白雲,構成了他們童年裏最美的一道風景。他們將兒時的那一份童真發揮到極致,碌碡為他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只是那一份快樂時常被隨之而來的各種農活驚擾,但他們依然洋溢着笑容,穿梭于田間地頭的各個角落裏。除了農忙時節,那些碌碡都是孩子們的玩具。一旦到了三夏大忙時,小孩便不能騎着碌碡玩耍了。即使他們年幼,幹不了多少活,但還是逃脱不了虎口奪食期間帶給人們的繁忙。大人去地裏幹活,小孩通常會幫忙乾點雜活,並給地裏忙碌的大人送水。

割麥前,首先要潑場,此時就要用到碌碡。潑好場之後,待潑滿場地的水稍稍幹了時,大人便要拉着碌碡進行反覆碾壓。碌碡的兩側有兩個凹槽,那是裝碌碡架的部位。碌碡架的外形很簡單,四四方方的木頭架子,一端是活的,另一端是死的。首先將活端的螺栓卸下來,碌碡架子就打開了,然後將之套在碌碡上,待碌碡架兩側那兩塊凸起的卡頭與碌碡的凹槽緊密連接後,將碌碡架活端的螺栓再次裝好,如此就完成了“裝碌碡”。接下來,再將準備好的繩子綁在碌碡架上,留下五六條繩頭,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各拉一條,拉着碌碡向場地走去。小孩提着裝滿灰的籃子,開始撒灰,這是為了防止濕土沾碌碡,否則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壓場時,最怕碌碡出現這種情況,因而壓場前,往往會提前撒一層灰。這是一項比較簡單的活,通常由小孩來完成。

每個小孩對於新鮮的事都充滿了好奇,撒灰這樣的活,每年只有一次,因而他們的熱情很是高漲。還沒到壓場時,他們早已提着裝滿灰的籃子,焦急地蹲在場地外等待。好不容易到了他們一展身姿的時候,隨着大人的一聲令下,小孩將鞋一脱,直接提起灰籃子,向麥場跑去。雖然他們年紀小,但對於生活的艱辛還是看在眼裏,對於手裏的活,他們乾的很認真。為了防止灑下的灰被風吹跑,他們往往蹲在地表稍稍乾涸的場地裏撒灰,正在忙着拉碌碡壓場的大人見了,紛紛為自己的孩子點贊。

場地裏處處是高高低低的身影,小孩撒灰,大人拉碌碡,“一二、一二”的口號聲不時傳來,碌碡碾過的地面光溜溜的,隱隱還能看到淡淡的藍色,那就是小孩灑下的灰。撒完灰的小孩蹲坐在碾好的場地裏,看着那些費力拉着碌碡反覆壓場的大人。碌碡的表面已經沾了薄薄的一層灰土,在人們的費力拉動下,碌碡正在展示屬於自己的風姿。它神氣十足,一遍又一遍地碾壓着場地,如同正在完成一件舉世矚目的工藝品。等場地被壓好後,碌碡再次被人們拉到場地的外圍,那些小孩一哄而上,學着大人的模樣,開始拉碌碡。他們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那塊碌碡才開始慢騰騰地滾動,並沒過多次,小孩放棄了拉碌碡,而是騎在碌碡上。他們擦了擦頭頂的汗水,撫摸着身下的碌碡,一股清涼的感覺傳來,那是幸福生活的滋味,也是他們心中的夢想。不管是哪個小孩,只要從事繁重的農活時,都有期盼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想法。碌碡磨鍊了他們的意志,小小的年紀,他們早已懂得如何才能過上好日子。這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辛勤努力。

壓場只是碌碡在麥收時節展示自我風采的第一步,碾場才是碌碡最具魅力的時候。最早碾場時,通常是牲口拉碌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我記事的那個年代裏,科學技術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農村已經有了拖拉機。麥收季需要碾場時,人們通常駕駛拖拉機拉着碌碡碾場。我家有一輛拖拉機,對於此情此景,我很熟悉。父親開着拖有碌碡的拖拉機碾場,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坐在車廂裏,看着身後不斷翻滾的碌碡,我的心裏美滋滋的,比吃了蜂蜜還要香甜。

中午十二點整,那是一天最熱的時候,金燦燦的陽光充滿了天地,滾滾熱浪席捲而來。麥場裏攤好的麥子也被曬得不斷髮出“嘎巴、嘎巴”的脆響,父親手握鐵叉將攤好的麥子再翻一遍,然後來到麥場邊發動牽引碌碡的拖拉機,麥場邊急切等待乘坐拖拉機看碾場的我們一起跳進拖拉機的後車廂裏。父親發動拖拉機緩緩地駛入攤好麥子的麥場裏,耳邊傳來父親調節拖拉機檔位的“咔嚓”聲,拖拉機的煙窗裏頓時黑煙滾滾,拉着碌碡的拖拉機如同掙脱韁繩的兇猛野獸一般迅速向前飛馳而去,拖拉機的煙窗裏不斷冒出濃濃的黑煙,我們坐在後面的車廂裏大聲吆喝,好像為拖拉機鼓勁似的,車後拉着的碌碡將翻起來的麥子全部碾得平平整整的,遠遠望去,恰如一塊金黃的地毯。隨着拖拉機的急速飛馳,碌碡不斷在麥場裏翻滾着,麥穗裏的麥粒被碾得脱離開來,時而飛竄起來打在我們的臉上。看着身後不斷跳躍的碌碡以及不斷飛起的麥粒,我們不斷大聲吆喝着,這是為碌碡的風姿喝彩,也是我們在暢想更加美好的生活。當我們依然沉寂在乘坐拖拉機看碾場帶給我們的歡樂氛圍之際,父親已手握鐵叉開始了起場。我們戀戀不捨地從車廂裏下來,輕輕摸了摸剛剛碾完場的碌碡,一股滾燙的感覺傳來,頓時暖熱了心田。這是豐收的預兆,碾完場的碌碡越熱,説明麥稈的硬度越大,也預示着麥粒的飽滿程度。對於這個現象,常年耕耘在黃土裏的莊稼人都懂。碾完場,大家通常都會摸一摸碌碡表面的温度,以此來判斷某一年的收成。

夜幕來臨,一輪圓月當空懸,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點點繁星充滿了夜空,麥場裏亮堂堂的。人們忙碌了一天,但收穫也是喜人的,他們陸續開着裝滿麥子的拖拉機踏上回家的道路。他們的身影被明亮的月光拉得老長老長,夜空中偶爾傳來幾聲響亮的吆喝聲,那是發自內心的喜悦,也是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麥場裏靜悄悄的,沒有風,只有一片輕柔的月光。在麥場的某個角落裏,白天盡情展示自我風姿的碌碡,正在靜靜地注視着發生在眼前的這一切。

麥收時節過後,碌碡的光榮使命就完了,但它卻沒有任何的沮喪,依然精神抖擻地矗立在麥場的角落裏,它在等待新的一年收穫季。時間悄悄遠去,碌碡在那塊場地裏碾完了一年又一年新收的麥子。它的使命最終走到了終點。聯合收割機閃現在家鄉的土地裏,昔日裏的繁忙場景全部化作永遠的回憶。曾經的碾麥場永遠消失了,那些熱火朝天的場面也早已不見了蹤影,唯有那些昔日裏展示自我風姿的碌碡,此刻依然默默地注視着發生在那塊黃土地上的點點滴滴。

時間可以模糊往事的痕跡,但卻無法掩蓋碌碡在麥場裏的光芒,即使屬於碌碡的輝煌時代永遠終結,但那份甜蜜的記憶依然存在,時時想起,感動不已。和碌碡有關的那些事構成了對農耕文明的追憶,那些昔日裏的畫面早已化作一冊精美的影集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這是農耕文明的遺蹟,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還是一份濃郁的思鄉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pjqzq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