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也説犁田散文

也説犁田散文

寒石先生七月二日在寧波晚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犁田”的文章。受其啟發,也想説兩句關於犁田的話。也許地區不同,各有各的耕作方法,據我在十幾年的務農生涯中的實踐和觀察,我們寧波東鄉的耕耙作業與該文所描述的有較大的差異。

也説犁田散文

先説耕地吧,並不是只耕旱地,也要耕水田的。橫草籽後第一次耕地那叫起畈,把草籽覆蓋在土下,灌水讓它腐爛,然後是耙田,做到基本平整;數天後還得再翻耕一次,這就叫耕水田。為了使一丘田灌水平均以利秧苗均衡生長,田土應該沒有太懸殊的高低,耕完水田後首先要拉高低,有時還得把高地的泥土一擔一擔地挑到低的地方去,再經過粗耙、精耙,才可以插秧。那時的農民沒有如今那麼先進的科技知識,也沒有很有效的化肥、農藥,要想增產只有靠精耕細作,三耕六耙是基礎的基礎,農民是絕不敢大意的。

至於耕地和耙田哪一項勞作的技術含量更高一些呢?

我和寒石先生的看法卻好相反。(特別聲明一點,我絕對沒有貶低他父親的意思,我所説的只是在我們當地的情況。)耕地、耙田都是由人指揮牛共同依靠犁、耙這兩件不同的工具來完成的。所謂老馬識途,老牛也是通曉牛軛路的,(如果是新牛剛上軛,一般都由牧童拉着幹活。)所以駕馭牛並不難,難的是如何使用這兩件工具。犁稍和背在牛肩上的牛軛形成一個擴展了的V字形,而犁鏵所在V字的.底端正好要在力的中心,所以要根據牛的大小、高矮對那條牛繩的長短進行調整,這是犁把手的必備技術;開犁時犁稍角度的把握是耕地深淺的關鍵:角度大,翻起的土就深厚,但是如果過於大了,犁鏵就會深深地插入土層中,很難啟動,而且可能折斷犁衝;反之,角度小一點,翻起的土就比較淺薄,但是如果過於小了,犁鏵就會竄出土層,變成牛拉空犁。所以,犁把手一定要根據土壤掌握好開犁的角度。在鏵犁行進途中,一定要讓牛勻速前進,而手中的犁稍必須穩而不抖,保持犁鏵的絕對水平,這一點對於老把手當然不在話下,中間隨時還可以撿幾條泥鰍、黃鱔什麼的,然而是新手那就一定要心無旁騖咯!

再説説耙田吧。耙是由耙挺、耙橫頭和耙釘組成的一個長方形,在牛拉着它前行時依靠耙釘和站在上面的人的重量將大塊的泥土粉碎,因為着地面積大,只要你不將牛惹惱,人一般是不會從上面掉下來的,更不可能傷筋動骨。好的耙把手主要表現在能把高低不平的水田在最短時間內耙平。因而生產隊長在分配工作的時候,總是讓剛從牧童抽上來的大孩子去耙田(因為他們體重較輕,可以讓牛少花點力氣)他們進行的是粗耙,最後的精耙就會讓體力較差而又有經驗的老農去操作(因為在大忙季節耙田相對是較輕鬆的一項農活):遇到高的地方,他們就來一個“前腳蹬,後腳鬆”的大馬步,將浮土往前趕,到了低處,他們再來一個相反的動作,浮土自然就留在了那兒,如此往返幾次,高低就壓平啦。

我是半路出家,扶過幾次犁稍,但耕出來的地不是彎彎扭扭,就是七高八低,速度慢不説,還累得氣喘吁吁;而耙田就顯得得心應手了,除了在調頭的時候拉耙比較吃力外,站在耙上的感覺不要太好哦!遇到田丘長的,能有那麼十多分鐘,哼哼小曲甚至放聲高唱真是其樂無窮啊。所以我的記憶裏耕地比耙田容易多啦!

囉囉嗦嗦説了那麼多,只是想和寒石先生探討探討,請農民伯伯們多多指教。

標籤: 犁田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oq7w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