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摘櫻桃經典散文

摘櫻桃經典散文

又是一年櫻桃紅,千珠萬珠躍枝頭,應朋友相邀,上週攜妻兒一道前往離蒙自東北36公里的鳴鷲去摘櫻桃。

摘櫻桃經典散文

記憶中,沒有櫻桃的滋味,僅僅是甜點裏偶然一遇的點綴。嘗之,滿嘴皆是甜點的味道,從未遺留過哪怕一丁點的所謂櫻桃味道。倒是形容美人時常用的櫻桃小口這樣的比喻,會在腦海間時常浮現,讓臆想從未間斷過。

清晨,吃過早餐,朋友們就攜家帶口地前往那個我們都曾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鳴鷲。孩子們更是如囚禁了太久的籠中鳥一朝得以釋放,嘰嘰喳喳、嘻嘻哈哈、笑笑鬧鬧地開始了他們的放飛之旅,令我們這些組織出遊的家長們也插不上一句話,只能退居一邊,把舞台讓給他們,讓他們盡情地享受這春日的山野。

一路上,沿途的一切似乎都沒有變。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田一埂、一溪一水彷彿都和凝固在自己心裏的那些畫面一般無二。就連那滿山的映山紅也一樣開得如此紅火,如此熱辣。還有那迷漫在鄉野的氣息仍是如此清馨,仍是夾帶着山林腐葉的味道,仍是含有淡淡的泥土芬芳。就好似我從來就不曾離開過,就好似時間也已停滯而未曾向前邁進一般。

推開車門,孩子們的歡呼聲猛然間就將靜靜的櫻桃園給吵醒了。他們跑着、叫着、笑着,如快樂的小鹿一般在櫻桃樹下穿梭往來,把櫻桃園的氣氛一下子就弄得熱鬧起來。那紅如寶石,黃如瑪瑙的櫻桃,彷彿是被一雙雙巧手細心的加工、打磨而成的一顆顆圓潤的珠子,穿成一串串綴滿了枝頭,嬌羞地躲在碧綠的葉片後面,悄悄地探出千百顆小腦袋注視着我們的到來。

五月的暖陽,徐徐地透過飄飛的雲朵,漫過眼前的青山綠林,把一串串櫻桃照得晶瑩剔透,折射出珠寶般耀眼的光環來。令你禁不住誘惑,摘下一顆鮮紅的櫻桃,不及細看和把玩,早將它含入口中。輕輕一嚼,略帶細微酸意的甜蜜汁液已在口中湧動,令你品嚐到了濃縮在那小小身軀裏的、吸吮了天地精華與山野氣息的獨特味道。你甚至驚歎起這指尖大小的櫻桃里居然藴藏着令人如此暢快的果肉、汁液與味道。

我們都加快了採摘與品嚐的速度,好似要把這自然的饋贈全都盡攬入懷。孩子們更是讓我們把他們夠不到的枝條拉下來,好讓他們盡情地摘個夠,盡情地嚐個夠,盡情地玩個夠。看着孩子們不知疲倦地跑來跑去,説要將園裏每一棵櫻桃樹上的果子都嚐個遍。他們不時地爭着,不時地搶着,不時地鬧着,那快樂的場面將我們的思緒引向了我們曾生活過的這個地方,引向了我們相聚在一起並曾擁有過的那些快樂時光。

朋友們緊挨着在櫻桃樹下坐了下來,你一句我一句地訴説着積澱在大家心裏的那些温暖記憶。

那時,我們都剛走出校門,雖是工作安排的原因,但我們一直堅信是因為緣分,我們才聚到了一起。遠離家人的我們把彼此當作最知心的朋友,工作中互相幫助,有時甚至都差點忘了那是誰的工作,感覺是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去努力完成。

生活中,我們不分彼此,經常輪換着到各自的宿舍裏一起做飯吃。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摘菜,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炒菜,有的吃完飯後收拾洗碗。一起幫不會挑水的朋友到河裏挑水,並手把手的教,直到後來她也能自己勉強把水從河裏挑回來為止。

那時,我們常去的地方就是緣獅洞。晚飯後的我們總是一起順着河埂,聽着楊柳河嘩嘩的流水聲,散步到那修身養性的地方。聽着晨鐘幕鼓,看着香燭裊裊,看着信徒一臉的虔誠。彷彿我們青春的浮躁也平復了許多,彷彿我們思親想家的念頭亦淡了許多,彷彿身處異鄉的孤寂亦少了許多。

那時,朋友之中不管誰要去村寨辦理一些工作上的事,總有幾個能把工作暫時放一放的人與他(她)一同前往。為的是路上有個照應,行走在孤寂無人的山道上不會感到太孤單。農村工作的特點是要等到勤勞的山民們從大山上勞作回來時才能去開展工作,因此每次下鄉,我們都要等到夕陽西下,月上枝頭才能往回趕。內心不時湧起的一絲絲恐懼總是讓我們故意提高了嗓門説話,還一路哼着新學的歌曲來壯膽。有時,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也會偶爾借上一輛那種老式的載重自行車,壓上兩三個人,有時甚至是四個人,在那彎彎曲曲的山道上如耍雜技一般地顛簸前行。

那時,打發時間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打升級。我們會把僅轉播雲南一套節目的電視打開,偶爾瞥上一眼,然後海闊天空地聊些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繼而心不在焉地出着手中的牌。引來合作者的一陣怒罵,逗得對手笑得不能自已,當然誰都不會在意最終的結果。有時,即使停電,我們也會點燃蠟燭,用牌局消磨我們夜晚無處可去的時光。

那時,最可笑的是有一段時間。我們把錄音機提到鄉政府的會議室裏跳舞。由於會議室的地板打理得不太平整,讓我們的交誼舞姿不時呈現出踉踉蹌蹌的特殊效果,使得舞伴間不斷地相互埋怨,引得一羣舞者哈哈大笑,還引來附近村民的圍觀。但我們依然樂此不疲,只要有空就會組織在如今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會議室舞會。

那時還沒實行雙休日,路也不太好走,車也不太方便,一個月我們就返城回家一次。其餘的週日,我們就會相約一起去尋找楊柳河的源頭,去鑽大石洞,到緣獅洞坡上找菌子,採龍爪菜,找蘭草,到舍所壩採山茶花,到倮估釣魚,有時也幫認識的當地朋友去收白菜,收玉米,收南瓜或去燒青玉米吃。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會把衣服抬到楊柳河中去洗,洗完衣服還就地曬在岸邊的草坪或小灌木上,然後就一起坐在河岸邊慢慢地閒聊……

當我們相處了幾年的一個朋友因工作調動準備回城的時候,矛盾的思緒久久地糾纏着我們。我們不知道是應該為他高興,高興他能擺脱這艱苦的環境,去過上每個人都想要的舒心日子,還是盡力地挽留,因為我們結下的友誼已經讓大家都難以割捨。為了紀念,我們還到鎖翠橋上照了一張“全家福”,把這段純真的友誼用相片的方式永久地保留下來。之後,朋友們也陸陸續續地離開了鳴鷲,“家”就這樣散了。

如今,大家都忙於工作,忙於各自的小家,相聚的時間是越來越少了。可偶爾見上一面,都讓我們高興不已。每次看到“全家福”的照片都能讓我們温暖許久。每次與這些老友聊聊天,那感覺仍是如此熟悉,彷彿我們就從未分別過。

原來生活就是這樣,將一段段或快樂,或甜蜜,或青澀,或温暖的記憶像櫻桃一樣的串起來,綴滿我們的心頭,在這成熟與收穫的季節裏讓我們細細品讀。

標籤: 散文 櫻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l9rvv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