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齊山曾是舊時友-散文

齊山曾是舊時友-散文

久雨後一個難得的晴天,明媚的陽光驅散了幾天來早春的寒冷。春天到來的時候,我總喜歡在郊外徜徉。用雙腳踩踏春潮湧動的節拍,讓心靈聆聽春回大地的歡歌。春天的氣息舒展着胸懷,總讓我情不自禁地感覺心曠神怡。

齊山曾是舊時友-散文

午後我徒步去齊山,為鍛鍊身體,退休後一直在不停地行走。老街小巷、平天湖、淸溪河。這些地方常讓我流連忘返。雨後天睛的太陽照在身上暖暖的,額頭上冒出了汗水。腳步匆匆半個小時就走到齊山腳下,腳不停步地又向山上走去。

池陽勝境的牌坊就在眼前。順着曲折的石徑山路登上齊山,四周峯巒疊翠,處處巖石嶙峋。氤氲的'春意在山間瀰漫,蒼鬆翠柏,藤蘿繚繞。亭台立於山頂平坦之地,寺廟隱在巖邊綠樹叢中。我拾級而上,一路走來。熟悉的山路,映入眼簾的一草一木,攀爬俯瞰的一塊山石一處巖洞,都讓人記憶猶新。“齊山曾是舊時友,登臨回眸話滄桑”。流逝歲月裏的往事歷歷在目,山路上巖洞裏,縷縷記憶俯拾即是。難忘的舊事在心田蕩起了的微微漣漪。

童年時,齊山就是我心中的“名山大川”,每到春天,總要去齊山爬山探洞。山下的東南湖濕地綠綠葱葱,湖邊垂柳婆娑,柳絲在微風裏飄蕩。我們幾個小夥伴帶着用柳絲圈成帽子歡呼雀躍地奔向齊山。幽冥奇幻的巖石,嶙峋深的洞窟,帶給我們無限的樂趣。聽老人説齊山有三十六個山洞,我們帶着手電,鑽過沒膝的蒿草和帶刺的荊棘,尋找隱沒在其中的洞口。每找到一個洞,我們都感到無比欣喜,華蓋洞、石燕洞、鐘鼓洞、玄武洞都被我們一一找到。至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滴水洞,鑽過藤籮和芭茅草,進了洞口,洞裏涼氣襲人。一塊四方的石墩立在洞中央,洞頂滲下的水滴終年不停地滴在下面的石墩上。滴水穿石,石墩上留下深深地凹坑。家裏老人常説:滴水洞的水能治百病。爬山也讓我們感覺口渴,小夥伴們爭先恐後地捧起石墩上的水喝,淸甜的水浸潤着乾澀的喉嚨,十分快意。童年就這樣,在齊山寬大的胸懷裏悄悄長大,在那裏深藏着我們多少快樂,在它的身旁我們送走多少如水時光。

劉禹錫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家鄉的這座小山,山雖不高但卻很有名。唐貞觀年間齊映任池州刺史時,常遊這座秀美玲瓏的無名小山,後因他“有惠政於池,後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包公在池州任知府時,為齊山寫下了堂堂正正高大剛健的“齊山”二字,並刻於寄隱巖崖壁之上,筆力遒勁,古樸蒼勁。岳飛在經年征戰中還“特特尋芳上翠微”登臨了齊山。許多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在齊山留下了華彩篇章。

那些年,齊山也是我們家庭的靠山,是我們生活的支撐。一年四季,齊山給我們帶來多少希望和福祉。春天山上開滿了映山紅,山崖邊石縫裏長滿了綠綠葱葱的石蒜,上山的石徑旁全是開着黃花的苜芯菜,一叢叢野竹林經過一場春雨,山筍爭發恐後破土而出。困難時期糧食緊缺,母親就用山上拔來的石蒜摻在米粉裏做粑給我們吃,苜芯菜、馬蘭頭、野竹筍那時是我家歺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寒冬,冰天雪地的時候。廚房灶台裏燃燒着從齊山砍來的芭茅草和挖來的樹樁兜。紅彤彤的火焰映紅了廚房。秋天砍來的柴火温暖了整個寒冬,野菜飄香伴我們走過了那些艱難歲月。一天天,一年年,齊山總在默默無聞地奉獻。它的饋贈恩惠着家鄉,自己還是那樣深沉、憨厚、平凡、樸素,靜卧在喧鬧城市的身旁,像一組錦繡畫屏在時光裏展示着千古詩韻。

齊山就這樣留給我深深眷念,令人魂牽夢繞。在我遠行他鄉時,從它身旁走過。它摯友般深情地祝福,給飄零的生活增加了幾分堅強。歸來時看見它,就如同已經跨進了熟悉的家門。它總守候在家鄉的門口,熱情地擁抱着歸來的遊子。山風輕吻拂去路途中的塵埃,期盼已久的家就在眼前。

站在齊山翠微亭,舉目遠眺,平天湖碧波盪漾,春色氤氲的東南湖濕地,一羣白鷺飛過,落在綠草如茵的湖畔。在明媚春光裏梳理潔白的羽毛。山那邊碧桂園樓宇林立,欲與齊山試比高。城區的樓房已漸漸延伸到齊山腳下。城市已經把齊山簇擁起來,使它成為了城市庭院裏風光旖旎的天然山水盆景。湖光山色映襯着這座美麗城市,如詩如畫。

標籤: 舊時 齊山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7l8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