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尋找心中的淨土瓦爾登湖優美散文

尋找心中的淨土瓦爾登湖優美散文

有一個故事,一個漁夫整日以打漁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夠吃一天的魚便在海邊悠閒地曬太陽,一天一個有錢人見到他在懶洋洋地曬太陽便過去批評漁夫好吃懶做,有錢人説:“你怎麼不去搞水產養殖?過幾年那可以賺多少錢啊!”漁夫説:“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有錢人説:“這樣的話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漁了!”漁夫問:“不出海打漁了那我每天干什麼?”有錢人顯得很驕傲的説:“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閒的曬太陽了!”漁夫説:“我現在不就在很悠閒的曬太陽麼?”有錢人語塞。芸芸眾生,世間萬象,我們經常無法在紛繁複雜、燈紅酒綠中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歸宿。

尋找心中的淨土瓦爾登湖優美散文

百六十餘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選擇在瓦爾登湖畔獨自幽居。三年中,他建造了自己的小屋,一邊漁獵,一邊沉思;一邊耕耘,一邊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深深影響了一代人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

“我隱居在林中,因為我希望活得從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領略其中的奧祕。以免待我將死之時,才發現我原來聽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攝取精華,我想藉此堅忍不拔與精心簡樸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贅,以大刀闊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顯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無核之果,我也將此顯露給世人,如能通過體驗而獲正果,也可將其福音帶給世人。” 梭羅如是説。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雪域;冰雪淅淅、孤舟獨釣的寒江;羣山葱葱、紫霧騰騰的山林,想一想都讓人心醉!可是,能無憂無慮地過這種生活的人真能存在麼?現在已無真正的隱士。《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衞梭羅也只是過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這段經歷也是彌足珍貴,試問有誰能花三年的光陰來嘗試這種簡樸生活並能夠富有情趣地刻錄下自己的心跡?梭羅並不是一位隱士,而是一個生命的探險者,他不是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種赤裸裸的姿態去直面生活,走進生活的深處,為人們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爾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羅就已經向讀者説明,他在瓦爾登湖的隱居生活是為了證明一個觀點,即人類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地獲得。在書中,他這樣説明自己來到瓦爾登湖的意圖:“我隱居在林中,因為我希望活得從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領略其中的奧祕。以免待我將死之時,才發現我原來聽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攝取精華,我想藉此堅忍不拔與精心簡樸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贅,以大刀闊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顯其最根本的面目。生命如無核之果,我也將此顯露給世人,如能通過體驗而獲正果,也可將其福音帶給世人。”在書中,梭羅還從經濟角度詳實地記錄了他在隱居期間的所有經濟記錄,他用他記錄的數字證明了簡樸的生活方式——個人隱居生活的實際可操作性,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説:“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而他短暫的一生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梭羅,他的思想比我們走得深遠,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讓思維的觸覺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內核,讓靈魂找到了一個依託的所在,同時將自己的內心對生命的種種感受,提純為一種精神一種智慧,他勤奮著書,創作了二十多部思想性的隨筆來潤濡千千萬萬讀者的寂寞心靈,讓人們從中獲得生活的勇氣和智慧。特別是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讀着《瓦爾登湖》,會感覺心情恬靜下來,覺得他的文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人衷腸。”(最初譯者徐遲語),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聯想起歸隱田園“南山種豆”、“東籬採菊”的東方自然之子陶淵明,他自耕自作,觀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讓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樣也曾給我們以最直接最真實的啟示。這是自然之子的偉大之處,也是所有偉大心靈的非凡之處,他們的光芒總是輻射人間,讓許多在塵世漂泊的靈魂找到安寧的家園,不至於在紛爭的名利場中迷失自己,不致於被氾濫的物質異化而喪失了人性的本真。

同學們,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自己的內心探險去吧!

“無土時代”,我們的生命根植何處?

語文科組 馮素梅

電影《天下無賊》在全國公開上映引起社會轟動,相信不少人能對片中明星如數家珍,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原著作者是誰。電影是根據趙本夫的中篇小説改編而成的。

和《天下無賊》的通俗感人不一樣,趙本夫在《天下無賊》之後創作的長篇小説新作《無土時代》則關注着人類在“無土時代”裏的生命狀況和生存意識,裏面凝縮了很多的思考,如果聯繫現實細細品味,它的醇厚和繁複會讓人陷入深深的憂慮。

《無土時代》敍寫了現代城市從鋼筋水泥、霓虹閃閃的現代都市到鄉土化、純淨化、原始化的變遷。小説故事情節曲折,內容新奇、環環相扣,同時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交替描寫。小説面對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探討着人們面對高樓與土地所作出的選擇:太多的人一生奮鬥的目標不過是抹去一身的土氣,而又有太多的人居於高樓卻喜歡自然的氣息。它講述了既冷峻而又嚴酷、既滾燙而又熾熱的.現實生活,展現了當代民眾對土地的執著與眷戀,帶給人們巨大的心靈震憾,反映了現代社會人類焦躁的城市生活和美好的田園追求,揭示了當代中國城鄉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作品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它是人類對生活、對土地的一種渴求和嚮往。作品通過對主人公石陀的講述,展示出作家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價值理念,反思着城市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問題。

經濟的快速發展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城市和鄉村究竟發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無土時代》的描述觸目驚心:城市裏到處是高樓大廈水泥路面,城市人討厭春秋四季風霜雨雪,已經完全忘卻了頭頂上的天空和太陽,緊緊擠在“城市”的套子裏走向迷失。農民擠進了城市的各個角落,村裏留下的房屋無人收拾日漸倒塌,土地荒蕪一片破敗;除了村長,草兒窪的所有男性都離開了農村,留守的女性慾望壓抑性情全變,城市裏的男性農民流連暗娼發泄慾望。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呈現出強烈的“荒原”景象。

小説用“無土時代”來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現代文明的工業廢墟和城市社會濃烈硝煙,反映出在這個物質文化極其繁榮的社會背景裏,城市人的生活、情感發生着畸變和扭曲。同樣,在現代文明急劇擴張的“無土時代”裏,仍然居住着這樣一羣人:他們熱愛土地、眷戀自然,他們同樣在城市裏居住,但是城市的發展變遷讓他們意識到自我精神的空虛和失落,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尋找自我生存的根基。為此,著名評論家王幹對該小説作出了深情的發問和評述:“是誰在都市裏播種麥子?是誰在城裏懷念莊稼?他們莫非是城市社會的破壞者?他們難道是是現代文明的掘墓人?”

很顯然,“無土時代”中的“土”已不僅僅是實指意義上的土地,而是指足以承載人們生存的生命之源,精神之基。顯然是作為一種根本性的哲學層面的價值觀來演繹的,它成為小説中許多人生命行為或潛或顯的動因。

《無土時代》是寫實的,又是浪漫的;它是真實的,又是奇幻的;它是粗獷的,又是細節的;它是敍事的,又是抒情的;它是感性的,又是思辨的。小説的人物形象極其生動,又借鑑懸疑小説的某些特徵,故事懸念疊生,非常好看。時下的長篇小説普遍思想匱乏,而《無土時代》繼王小波《黃金時代》等三部曲之後再次展示出思想鋒芒,對全球化為表徵的現代文明進行了尖鋭的反思,對當下經濟過熱、國土流失、生態失衡等社會問題也作了深刻的追問。《無土時代》這部趙本夫繼《天下無賊》之後創作的長篇力作,值得我們忙裏偷閒花點時間去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e8r3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