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老路上的老光陰散文

老路上的老光陰散文

老路上的老光陰散文

走進老路,面前是半邊的彎道,另半邊被崔老爺子家的柴房遮住了。柴房是由紅磚堆砌,頭還頂着幾把稀疏的茅草,牆磚已被時光擠壓得扭曲破碎,茅草也同歲月一起變得腐朽發黑。那半邊彎道的前方是一片荒涼的草地,草地的深處曾是姨奶家的房場。我還記得,姨奶家的老屋和我家的老屋一樣,也是土培牆,茅草屋頂,院子裏也有一棵從不打農藥的沙果樹。現在,果樹被砍了,僅剩的枯根被野草淹沒,往日的果香化作一粒塵,隨轟然倒塌的老屋一起墜入故鄉的土壤。

聽着腳下沙石的碎語,轉過野草環繞的彎道,就會看見老路以最卑微的姿態,沿着西邊人家的籬笆孑然而下。這是一條斜坡,彷彿是書寫鄉村的人在此頓筆。

坡的東側是幾壟玉米地,夏天,葱綠的玉米長葉像一把把小扇,無風自動,下面傳來陣陣蟲鳴。坡的西側是崔老爺子家的庭院,站在老路上頭,透過被雜草掩蓋住的籬笆,還可見到朝鮮族人常住的灰瓦磚房。走在老路的斜坡上,心不可太過放鬆,要時刻注意着腳步,聽不得繁急,也要不得凝寂,老路彎着腰請你下來,自然要走出點韻味,品出點情致來。坡的下面,路又恢復平坦,但前邊還有個彎,叫你不能一窺前路之景。站在平緩的老路上,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腳下的水泥變了,變成了一塊塊的紅石磚。這段紅石磚路出現得並不突然,相反,它到來得有些遲緩。它曾是我夢中最最憐愛的瑰寶。但在現實,在被風吹雨打百餘年的老路上,紅磚並不是鮮豔豔的磚紅色,柔嫩的色調早已被雨水調配成深沉,平整光滑也被日光曝曬成憔悴,暗紅色的褶皺下還被流逝的時光種下了一抹青苔,隨和殷實。

西側,姨奶家的新房子在陽光下顯得清新俊逸,房子下面,一條沙土路一直延長到白色大門口,而後拓寬分散,匯入老路的筋骨。斜坡下端有一輛手扶拖拉機,從我見到它起,它就顯得格外老舊。

每到夜幕降臨,夕陽把西山的雲朵燒成緋紅,姨夫爺駕着手扶拖拉機從老路的盡頭歸來,手扶拖拉機行進緩慢,急促的柴油機聲將老路的凝寂瞬間敲碎,還時而會引來幾聲犬吠。拖拉機息了火,姨夫爺褪下滿身的疲倦,披上幾縷清淡的月光,在依舊斷斷續續的犬吠聲中,光着腳,朝夜色深處走去。

楊樹是鄉村的守護者,在村莊中幾乎隨處可見高大的楊樹,老路旁邊也有楊樹,雨後初晴,翠嫩的楊葉含露清吟,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與山林中飛來的啄木鳥邂逅。小時候,我曾見過兩隻啄木鳥從老路旁的楊樹飛起,後來我滿懷欣喜地對姨夫爺説:“咱們村也有啄木鳥啊,剛才我還看到了兩隻!”姨夫爺抻着滿臉的褶皺笑着説:“肯定是一個公的一個母的!”那時,我不相信動物之間也有愛情,只是覺得新奇和詫異——這麼偏僻的村莊也會有這麼稀見的動物出沒啊。除了父親那天晚上帶回來一隻螢火蟲一事,那次的經歷使我對這條老路萌發了更深的情愫。

玉米地裏,一條羊腸小徑偷偷地探出半個腦袋像未更世事的孩子,恬然單純地牽連着老路。我想它一定是有所求的,就像兒時的我拉着姨夫爺的衣角,不説話,眼睛緊盯着姨夫爺口袋。他總是能道破我的心思,所以露出滿意而燦爛的笑容,揹着母親給我口袋裏的糖果。而這條小路呢?也許是為了它身後的那户白牆農家吧。

石磚路緊接着水泥路,從前方彎道鋪到又一個坡路,期間,繞過了東側的老磚房,西側的崔老太太家。老磚房坐北朝南,站在磚路正可見到其背面。牆根的白泥皮已經脱落了大半,露出了年久日深的紅殘磚,軟泥從春風中挑出青靛,這青靛幻化成老街的膚色,向着夕陽無數次緩行的方向鋪展,覆蓋了一塊兒半插進泥土的花崗巖。

灰沉沉屋瓦看不出是什麼材料,在湛藍的天空下泛着古老的氣息,幾個春秋更迭,屋瓦上凝成了幾片新綠,像疾風驟雨後絢爛美麗的彩虹;像鷹擊崖壁後堅硬鮮活的嘴角;更像被一把火燒盡後春風又生的廣袤綠野。這是一次生命的涅槃,一場靈魂的綻放。老路的風采,全然在此展現,這裏是老路的中央,也是“北斗七星”中最後的一個轉着點。

前方的坡路矮而短,下了坡路便是略有崎嶇的黃土路了。雨天,黃土路消了風塵的顏色,從輕浮轉為沉寂,從乾燥轉為粘稠,於是偶爾途徑這裏的拖拉機,在濕潤變黑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痕。你可以想象,一個拖拉機,一條黑泥路,周遭是冷清淡墨的蓬蒿雜草。尚若是植被茂盛的夏天,泥路被蓬蒿緊夾在中間,蓬蒿極高,托拉機從縱橫泥水的老路歸來,那佇立在院子裏的女人向老路的方向瞭望,亦徒聞急促的柴油機轟響,不見歸來之人。雨後,黃土路上充斥着花樣轍痕,轍痕被陽光曝曬,硬幫幫的,踩在上面只覺得硌腳。

再向前走,不出幾步便可聞水聲,兩側芳草碧綠,不用細品,也能體會出清凌的意境。眼前是半截環村路,躍過村路,先是廣闊藍天上的幾朵白雲,後是對面河岸的幾羣花草,村莊最温柔清秀的河流半露着嬌顏,在老路沉穩的臂膀下,浮光溢彩。河牀嫩草後,便是河南的風景農家了。但是水聲並不來自河流,復行幾步,一條碧翠的小溪從東側的一片葳蕤中流出,穿過黃土路下的水泥管,向西面的草地深處奔去了。不知“奔”字用的是否恰當,但溪水確是從東向西流的,又不知是否擾了時光,但思緒卻是漸落於塵埃中。那碧水西流,頗撩人心神,微波盪漾間,斑駁了幾片葉影。溪邊沙石細碎,一平整石板位於其上,留有沾衣斑痕。

再往前就是老路的盡頭,回望老路,那座老磚房的院裏長滿荒草,陳舊的薄皮窗子閃着靈光,屋檐緘默,籬笆旁的李子樹還略顯青澀,心田裏不覺有了複雜的感覺。東邊籬笆外,一黑木煙囱,稜角分明地在如茵綠草上瞌睡,它曾經挺立於朝陽暮色裏,流轉於璀璨星河間,孑然一身,只有雨雪為它洗去風華。它在炊煙下懸浮飄蕩,整個鄉村在它眼中都搖晃飄渺,説不出東西,也辨不出朝暮,甚至,連自己是站還是倒也道不出個準來。事物的衰老也像這口煙囱一樣吧,日出日落間,時間被慢慢淡化,一個轉身,幾片經年的故事無聲凋落,終於,在某次長眠後,恍然自己真的老了,一生的沉浮榮辱都隨着頭頂炊煙,完完全全地飄散在淡墨天空裏了。

一條老路,從水泥到紅磚,從紅磚到黃土,彷彿是一場古老鄉夢的迴歸;一條坡路,從黃土到紅磚,從紅磚到水泥,更像是一次踏破紅塵的征程。

崔老頭子已年過花甲,兩鬢染霜,面容蒼老,最叫人難忘的是那一大一小,半張半閉的眼睛,總像沒睡醒的樣子,裏頭藏滿了醉態。“睡”是假,“醉”是真,他可是村裏有名的酒鬼,幾乎是每頓都有酒,有酒必是醉。兒時,經常在老路上見到他搖搖晃晃的身子,他的步伐甚是混亂,踩得老路上的沙石“嘩嘩”作響。老路本就有坡,他獨自蹣跚,時常讓我擔心他會倒地不起。老路可證,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他尋得到自家的柵欄,還能把院門拉開,雖是一副費力的樣子,但也平安順利。如今想來,或許他是半閉着眼睛走路,因為這條路他已經走過千遍萬遍了,又或許他沒有費力地去開院門,因為那門栓早已被他事先拆掉了,甚至,他並不孤獨,至少還有老路上的影子,斜斜地牽着他的腳,叫他少走些彎路。

初秋的夕陽最是唯美,不冷不熱,不温不火,從西山頂峯傾瀉,帶着流水質感,有那麼一段時間,整個世界都浸潤在紅黃時光中,而鄉村獨立於整個世界,成為一段美麗的童話。老路在夕陽中更顯伸展了,彷彿要用最寬廣的胸襟,去迎接黑暗的來臨,又或是想要變成一塊兒布,去繾綣一夜的流光畫韻。

酒醉如夢,酒醒夢斷,不知人醒否。

老崔只覺得眸間一陣温暖,邊翻身邊睜眼,一道金黃打在臉上,那褶皺的眼皮顫了顫,遂又慢慢地合上了。已是初秋的光景,躺在炕上,自然微有涼意,老崔仰躺在夕陽中,感覺身前暖意十足,身後涼意徹骨。在閉眼的黑暗中,他想:“怎麼沒在身下鋪好被子?怎麼沒提前抱柴燒火?”老崔發出一聲沉長低悶的歎息。

是啊,自從她走了以後,這個家就少了一份暖意。她走時,也是一頭白髮了,時光的腳步太過沉重,將她的腰壓得很彎,同時也榨乾了她滿心的話語。她總是沉默着做一些相同的事——疊洗衣服,燒火做飯,鋪被蓋毯……有時,老崔酒醉急躁,見她行動遲緩就大發脾氣,沒少對她大聲呵斥。而她呢,只是努力地加快動作,嘟囔幾句當是反駁,聲音裏流露着疲憊。

也許朝鮮族婦女都是這般和善老實吧,她們懂得婚姻的不易,心懷對快樂的憧憬,懂得知足,善於從困境中尋得安逸甚至快樂。她就是如此,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老崔,怎麼覺得他嗜酒如命,薄情寡義,她都不以為然,因為她也曾見到過老崔的勤奮,體會過老崔的踏實,並一直相信着老崔的擔當與情愫。身為人婦,似乎要的只是丈夫的一點真心,這一點真心對她們來説,可能是一輩子的付出與牽掛的價值。

月華如練,樹影斑駁,蟲鳥安靜入睡,老路上空,繁葉絮語飄揚,叨擾着夜的寂靜。老崔已經很老了,對於一位老人來説,疲憊像一團蒸汽,沒日沒夜地繚繞身旁,叫他不願過多行動。可是此夜,老崔顯得格外精神,因為月亮圓得驚人,月光亮得刺眼。聽姨奶説,自從他的老伴去世後,老崔時常在夜裏失眠。透過姨奶家廚房的後窗,就可看到老崔家的院子,院子裏沒種蔬菜,只有幾叢雜草,既沒秩序又沒顏色地突兀在颯颯秋風中,遮掩了半邊家窗。夜裏,老崔家的窗子沒精打采,土黃色的燈光襯着滿院的雜草,只覺得悽清荒涼。

姨奶説:“也不知那老頭子睡沒有,等我睡一覺醒了,那燈還亮着。”停頓了一會兒,又説:“看他是酒醉睡着了,忘了關了。”

這一天,老路上空聚了幾隻喜鵲,它們斂翅立於截空而過的電線,偏着腦袋,彷彿好奇的孩子。它們望着老崔家的破木門前停放的黑色轎車,眼裏充滿了驚訝與疑惑——老崔什麼時候有了這麼大本事,讓平時少有人過的老路迎來這麼漂亮的轎車?

那天,秋意清爽,老路很是熱鬧。先是下坡處的崔老太太拄着枴杖上來了,後是姨奶邁着不太靈活的步子趕了過來,還有那條羊腸小徑,也走出來兩位朝鮮族村民,他們帶着微笑,都到老崔家做客去了。老崔的兒女住在城市,自從“阿瑪尼”去世後,就想方設法地要老崔去城裏生活。一方面是為了老崔的身體,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思念。而老崔總是“裝醉”,連旁人都看得出來兒女的心思,他卻在裝糊塗。此次也不例外,但這次他要兒子女兒跟他到老路上散步。

他們説的韓語就像樹上的鳥雀蟲鳴,我們這些漢族人是聽不懂的,只記得老崔走在老路上的步伐比往常更穩健了。發黃的樹葉從楊樹枝頭顆顆飄落,誰也阻止不了,彷彿是在順隨己願,它們自由輾轉於來路,或是歸途。一片葉,最終落到老崔的發上。老崔停站在那段紅磚路上,兒女也停下了腳步。老崔指向破舊老瓦房的屋頂,嘴上説着什麼;指向老瓦房的牆根,嘴上説着什麼;指向腳下的紅石磚,嘴上説着什麼;指向西側的落葉秋楊,嘴上還在説着什麼……我感覺,那一串串朝族發音,像是一種詭譎怪誕的古老咒語,在祈福、在嚮往、又在埋藏。

冬天,雪花款款而落,層疊出幾分暖意。老路被它們從頭到尾裹個結實,頗像小孩子玩鬧累了匍匐在老人的懷裏賴着不走。東面的那片玉米像被一陣大風捲走了,只剩下荒寒貧瘠的玉米地,地裏還零落着幾捆幹黃的玉米杆子。雪花輕舞,覆蓋了玉米杆,又給這滄桑了一冬的土地添上了新粧。

天還未明,周遭盡是凝寂,寒冷掛在黎明前的風中,被姨夫爺家的老木門“嘎吖”一聲蕩碎。滿地新雪,未點燈光,也可見其銀白。遠處,家家的屋檐模糊着輪廓,宛如許多條曲線,參差錯落地浮游於村莊上下,編織着無數甜美的冬夢。

姨夫爺帶着一頂氈帽,裹着大衣,在黎明中行走。身前是一片裸露的陌生的銀霜雪境,身後是姨奶平緩的恬然的睡夢呼吸。他睡眼惺忪地環視着周遭,眸子裏卻閃着堅韌的光,他在尋找一條路,一條可以連接老路與老屋,老人與遠方的道路。

太陽剛剛爬上東山頂時,一抹密而絲柔的紅暈普照大地,把鄉村粧點出幾分清新雅緻,也點燃了被一片白茫枷鎖住的雋永老路。老路上的雪從緊緊的覆蓋變成了薄薄的飄灑,一人一影,緩步於擺脱束縛後的清雋老路,徒聞掃把聲抑揚進鄉村的老時光裏。

那時,我喜歡捏着一塊熱騰騰的紅薯,跟着姨夫爺走下坡路。回想起姨夫爺的背影,我總是不敢保證他的孤獨。本來,家有妻子,外有兒子,小兒子在北京有了事業,大兒子在中學當了教師,身邊還有愛人做伴,此等家景,説不上富裕驕奢,倒也該舒適心安。可是姨夫爺很少笑,臉上總透着嚴寒氣,尤其在醉酒時,臉拉的老長,目光中充滿了威懾,叫人不敢出一絲差錯,生怕他會提聲呵責。我的兩位叔叔就是在這樣的目光中長大,而後,在某一天,他們從這目光中走出,奔向了生活的更加犀利的目光中去了。有一次,他們問我:“怎麼不願意跟你姨夫爺問好啊?”我又怕又愧,憋紅了臉小聲道:“姨夫爺耍酒瘋,很兇,害怕。”他們哈哈大笑了幾聲,而後小叔説:“你就當沒看到他的表情,不用怕,等他喝多了以後,説的話你也不用信,都當空氣就行。”

“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你不刻意去想,真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空氣”對待,使一顆桀驁的心漸漸地歸於平靜,使當年的熱血自然流淌盡最後的餘温,無人問津。

老爺子喜歡上山打獵,沒有搶,只下陷阱。冬天是很好的打獵季節,農事完了,稻香與玉米的濃香飄盡,幾場雪下來就把大半年的辛勞困苦埋藏,等雪封千重山時,什麼野雞、野鴨、野豬之類的,都始出沒在農人閒淡的目光中了。

姨夫爺套野豬很厲害,朝往暮歸,手裏拖着一麻袋,麻袋於雪路上滑行,到了老路的下坡處,滑得更急,碾碎了好幾片殘陽。老爺子給野豬開了膛,把腸子裏的穢物和不能吃的“小腰子”淋巴結膀胱都剔除到一邊,留下豬心豬肝小腸,再細心切下最好的裏脊肉,然後是排骨,最後是豬頭。野豬頭在村子裏是沒人吃的,通常被姨夫爺祕密處理掉了。流出的血,和清洗的廢液,都傾倒在老路旁的雪地裏了,一時,老路上瀰漫着血腥味,那味道大概被凍得僵硬,時而聞得到,時而聞不到,久不見散去。那無形狀的血色與毛髮,更給老路渲染上幾許雜亂紛擾。

等到一切忙活完畢,姨奶就開始走街串巷了,東家二十斤肉,西家二十斤肉,南家一條排骨,北家一條排骨,從老路出發,又從老路返回,腳步聲輕了又沉,沉了又輕,起起伏伏,不知增減。等到村裏的路走得差不多了,姨夫爺就開始把目光投照到遠方了,那被凍得硬邦邦的最好的裏脊被他用塑料袋包好,又被裝進結實的黑布袋子裏,袋口再讓他打個死結,等通向鎮子的汽車經過老路的南面路口時,姨夫爺就把袋子往車上一扔,衝着司機咧嘴一笑,也不説話,司機便還了個滿臉笑容,點了下頭,一踩油門,就帶着那袋鮮美的裏脊肉,過了鄉村的水泥橋。

其實他笑得毫無道理,説不上逢迎,因為他已經算是村中的長輩,説不上開心,因為大小兒子都不一定回家過年。可能是源自內心更深處的悸動吧,比如,此舉讓他想起大兒子用絲麻袋裝行李上大學的情景,或是想起小兒子走歪了路被自己教訓而改正的往事。

老路這邊是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老路那邊卻是一輩子難以割捨的境地。走在冬風裏的姨夫爺,兩鬢已經發白,乾癟的皮膚暗藏着衰老,眼神有些迷離。

他頗好飲酒,酒醉七分時,他的話就開始變語調了,帶着一種嘲諷與自嘲,忽高忽低地朝人嚷嚷。埋怨自己的兒子不孝順,過個年都不回來。家裏人生病了,傷到哪了,連問都不問。或是大聲地叫道:“上次給他捎的雞蛋苞米啥的,你猜怎麼着,他一個沒留都給媳婦兒家了!”

他這些話,別人是聽進去了還是沒聽進去,對他來説都不重要了,我更無從知曉。但那時的我確記得很清楚,畢竟他的樣態看着很新鮮也很擾人。其實,他酒後的話與他真實的表現相矛盾。醉酒前幾日,他還盤腿坐在暖黃炕蓆上,手裏捧着個電話,滿臉的歡愉。他露着黃牙笑着對電話那頭説:“你媽我倆這兒都挺好的,不用你們管……過年沒時間的話也不用特意回來了,車票還不好買,瞎折騰……又套着個野豬,我和你媽牙不好,也不願吃那玩意兒……剩下的都給你捎過去。你弟在北京,太遠,也照顧不到……”

父母對兒女的謊言總是很容地從嘴裏説出,大概是太瞭解自己的孩子吧,懂得他們最相信什麼樣的語氣,最願聽什麼樣的話,最想念什麼樣的結果……世間有一種奇妙的現象——酒後吐真言,人類有一種微妙的本性——難訴衷腸。

很多年後,小叔告訴我,當年姨夫爺什麼事都瞞着他。姨奶腿腳不好,夏天雨路滑,摔了一跤,姨夫爺獨自帶着姨奶去市裏看醫,結果要做手術,打電話卻説姨奶在炕頭睡覺呢,不讓吵醒她,不讓跟她通話。後來,姨奶手完了術,出了院,才把這事兒告訴他們,為此姨夫爺與兩位叔叔鬧得很不愉快。其實,當時姨奶的腿並沒全好,留下了病根,陰雨天還會隱隱作痛,但她已經習慣了咬咬牙挺一挺,而後如未經其事,滿面慈祥。直到去年,小叔帶她去北京又做了次手術,情況才見好轉。

中秋夜晚,老路月色柔和靜美,灰瓦白牆,隔着月光看起來古典雅緻,欄杆樹影,沾着月華描摹出點滴蹉跎。老房窗前,白泥台上,短而窄的影子,佝僂纖瘦的老人。

崔老太太不大注意月色的濃稠孤寒,只是習慣性地背手望遠,遠方,一條鐵軌消失在山的後面。

對於一個老人來説,年青是一場宂長的夢,因有一絲朦朧,而倍加懷戀。從年齡上講,老人終是不能夠再次年青的,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喜歡和年青人在一起,尤其是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小夥子,他們身上有種神祕的氣息,那種近乎成熟與青澀之間的面龐,是老人們怎麼也看不夠的。

“老太太”是我們在其背後的稱謂,面對這樣一位行動遲緩,腰彎成弓的老人,我們當其面必然會叫她一聲奶奶,她也會展開褶皺而乾淨的臉,露出錯落不齊的牙齒,長久地保持着笑意,如風定格。

小學時,崔老太太的孫子與我在一個學校,他念的是朝族班,我上的是漢族課,兩座橫樓相着隔一塊廣闊的操場,課間十分,兩兩從沒見過面,因為橫穿操場一個來回,下課也就成了上課。西風送斜陽,課晚梨花香,小鎮裏炊煙款款,幾陣車鳴,喚醒了回家的路。一幫我們村和鄰村的孩子,一幫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孩子,一幫朝鮮族和漢族的孩子,坐着一輛俗氣的通勤車,在稀薄的夜色裏,共歸鄉夢。

車子到老路叉口時,常常會見到一位手拄枴杖的老人,或拿着一件外套,或舉着一把雨傘,或深駝着背,暗淡的目光緊貼着車身,隨它一同移動。每到這時,我會打量一下身邊的白胖小子,推着他笑着説:“你奶奶又來接你了。”他也會笑笑,露出兩顆皎白的門牙,尖聲嬌氣地説:“知道啦,真是的。”等他下了車,我挪身坐在他的位置上,望着窗外暮色裏的老人與少年,總覺心中暖流陣陣,彷彿要奔湧出來,沿着七星老路傾瀉而下,流進天邊的澄明月色。

我們這代村莊的孩子,就是在類似“晚路候孫”的鄉村細節中長大的,正因為這些最本質的心靈感應,我們的性格品行才始終透着一股柔和清新氣。崔老太太可不是得道高人,和鄉村的農人一樣,悲悲喜喜一輩子,為的就是一個“遠離”。年年種地是為了遠離貧苦,供孩子上學是為了遠離農村。崔老太太作夢都想着自己的孫子能考上大學,有個好的前程。

那天大概是週日,我和一個朝族女孩兒去找小胖子玩,當時他正歪着腦袋趴在飯桌上學習,崔奶奶正把一捆苞米杆子扔到燒火坑裏(朝鮮族特有的建築結構)。他見我們進來,如釋重負般地“唉!”了一聲,後向崔奶奶投目示意。

崔奶奶從小待我如其孫,胖小子沒來鄉村時,她經常到我家做客,與母親交談的切入點十有八九是我。等交談進入停頓期,她會在幾聲沉長的呼吸後,將目光盯向我,然後用十分蹩腳的漢語問:“你的飯吃了嗎?外面冷呀啊,多穿點行啊。”一般我只會簡單地答:“吃了,恩。”對於這樣年邁的老者,真的很難主動想出什麼話題來。一年夏天,姥姥告訴我,崔老太太來了,我趕忙起身,傻坐在炕上不知該作何反應。她帶了一包熟透的李子,給我的,我無意地跟母親説,我喜歡吃沒熟透的綠李子,熟李子不好吃。母親和她寒暄了幾句,叫她進屋坐坐。她拉開拉門,與我對視了片刻,我輕“嗯”了一聲,沒憋出話來。她回頭跟母親説自己有事,便挪身離去了。第二天,她又帶了一包青綠色的酸甜的李子,也是給我的。母親説這是崔老太太自家的李子,聽我昨天説喜歡吃沒熟的李子,今天特意送來的。那次,她連門都沒有進,便匆匆離去了。

這次她見我來,臉上很是驚訝,而更多的是欣喜。那天我們玩了很久,玩了什麼已經忘記了,總之不枯燥無聊,小學生嘛,一個彈珠都能玩出花樣來。崔奶奶開始燒火做飯了,她臉色不大好,聲音也低沉,用朝語對小胖子説了幾句話,只聽小胖子豬嚎一聲,不耐煩的迴應了幾句,崔奶奶便大聲呵斥起他來了。我矇在鼓裏,不知何故。和我來的朝族女孩不滿地對我説:“是奶奶要我們別老顧着玩,要我們學習。”

三年後,我們都邁出了家鄉,到異地求學。皓月當空家以遠,又話秋風寄嬋娟。我家更是搬到了城裏,村裏的房子荒涼有些年,直到去年,姥姥姥爺到鄉下獨居,頗費力氣地打理幾日,才有了家的模樣。如今,正趕上初秋晚雨慼慼,在百忙之中想起當年的夢,不禁內心寧靜而悵悵。

如果一條路有生命,那一定是其上的人或物給予它的,比如春天滴綠嬌嫩的草地,夏天截路而過的螞蟻,秋天殷實厚重的黃土,冬天純淨潔白的雪珠,正因有了它們,路才得以顯現清俊秀美、含蓄賢淑、老成樸實、高潔素雅……老路,在自然的流韻繁章中百轉千回,在紅塵的飛聲碎語裏情意悠揚。老路上的人與物,在很長的一段時光裏慢慢磨合,有一種感覺油然而生,像川流轉曲處的鵝卵,像大雨滂沱後的泥潭,像浩瀚天空中的星月,像稻浪黃昏下的心安。人到老了,什麼事都看得開了,就是心裏時常惦記着點東西,老伴兒也好,兒女也罷,他都留着一半心靜靜守候,彷彿是這輩子最耐看風景。老人把目光縮短,漸漸的,眼裏只剩下了家人,直到生命的最後。

我不止一次地懷念那場美麗而幻奇的夢境,每當那時,自己就像一條醉漢,滿腦子是被時光擊起的“碎玉殘花”,想留下一段近似真實的亂影,卻身心闌珊,惆悵滿懷。

“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你不刻意去想,真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空氣”對待,使一顆桀驁的心漸漸地歸於平靜,使當年的熱血自然流淌盡最後的餘温,無人問津。

老爺子喜歡上山打獵,沒有搶,只下陷阱。冬天是很好的打獵季節,農事完了,稻香與玉米的濃香飄盡,幾場雪下來就把大半年的辛勞困苦埋藏,等雪封千重山時,什麼野雞、野鴨、野豬之類的,都始出沒在農人閒淡的目光中了。

姨夫爺套野豬很厲害,朝往暮歸,手裏拖着一麻袋,麻袋於雪路上滑行,到了老路的下坡處,滑得更急,碾碎了好幾片殘陽。老爺子給野豬開了膛,把腸子裏的穢物和不能吃的“小腰子”淋巴結膀胱都剔除到一邊,留下豬心豬肝小腸,再細心切下最好的裏脊肉,然後是排骨,最後是豬頭。野豬頭在村子裏是沒人吃的,通常被姨夫爺祕密處理掉了。流出的血,和清洗的廢液,都傾倒在老路旁的雪地裏了,一時,老路上瀰漫着血腥味,那味道大概被凍得僵硬,時而聞得到,時而聞不到,久不見散去。那無形狀的血色與毛髮,更給老路渲染上幾許雜亂紛擾。

等到一切忙活完畢,姨奶就開始走街串巷了,東家二十斤肉,西家二十斤肉,南家一條排骨,北家一條排骨,從老路出發,又從老路返回,腳步聲輕了又沉,沉了又輕,起起伏伏,不知增減。等到村裏的路走得差不多了,姨夫爺就開始把目光投照到遠方了,那被凍得硬邦邦的最好的裏脊被他用塑料袋包好,又被裝進結實的黑布袋子裏,袋口再讓他打個死結,等通向鎮子的汽車經過老路的南面路口時,姨夫爺就把袋子往車上一扔,衝着司機咧嘴一笑,也不説話,司機便還了個滿臉笑容,點了下頭,一踩油門,就帶着那袋鮮美的裏脊肉,過了鄉村的水泥橋。

其實他笑得毫無道理,説不上逢迎,因為他已經算是村中的長輩,説不上開心,因為大小兒子都不一定回家過年。可能是源自內心更深處的悸動吧,比如,此舉讓他想起大兒子用絲麻袋裝行李上大學的情景,或是想起小兒子走歪了路被自己教訓而改正的往事。

老路這邊是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老路那邊卻是一輩子難以割捨的境地。走在冬風裏的姨夫爺,兩鬢已經發白,乾癟的皮膚暗藏着衰老,眼神有些迷離。

他頗好飲酒,酒醉七分時,他的話就開始變語調了,帶着一種嘲諷與自嘲,忽高忽低地朝人嚷嚷。埋怨自己的兒子不孝順,過個年都不回來。家裏人生病了,傷到哪了,連問都不問。或是大聲地叫道:“上次給他捎的雞蛋苞米啥的,你猜怎麼着,他一個沒留都給媳婦兒家了!”

他這些話,別人是聽進去了還是沒聽進去,對他來説都不重要了,我更無從知曉。但那時的我確記得很清楚,畢竟他的樣態看着很新鮮也很擾人。其實,他酒後的話與他真實的表現相矛盾。醉酒前幾日,他還盤腿坐在暖黃炕蓆上,手裏捧着個電話,滿臉的歡愉。他露着黃牙笑着對電話那頭説:“你媽我倆這兒都挺好的,不用你們管……過年沒時間的話也不用特意回來了,車票還不好買,瞎折騰……又套着個野豬,我和你媽牙不好,也不願吃那玩意兒……剩下的都給你捎過去。你弟在北京,太遠,也照顧不到……”

父母對兒女的謊言總是很容地從嘴裏説出,大概是太瞭解自己的孩子吧,懂得他們最相信什麼樣的語氣,最願聽什麼樣的話,最想念什麼樣的結果……世間有一種奇妙的現象——酒後吐真言,人類有一種微妙的本性——難訴衷腸。

很多年後,小叔告訴我,當年姨夫爺什麼事都瞞着他。姨奶腿腳不好,夏天雨路滑,摔了一跤,姨夫爺獨自帶着姨奶去市裏看醫,結果要做手術,打電話卻説姨奶在炕頭睡覺呢,不讓吵醒她,不讓跟她通話。後來,姨奶手完了術,出了院,才把這事兒告訴他們,為此姨夫爺與兩位叔叔鬧得很不愉快。其實,當時姨奶的腿並沒全好,留下了病根,陰雨天還會隱隱作痛,但她已經習慣了咬咬牙挺一挺,而後如未經其事,滿面慈祥。直到去年,小叔帶她去北京又做了次手術,情況才見好轉。

中秋夜晚,老路月色柔和靜美,灰瓦白牆,隔着月光看起來古典雅緻,欄杆樹影,沾着月華描摹出點滴蹉跎。老房窗前,白泥台上,短而窄的影子,佝僂纖瘦的老人。

崔老太太不大注意月色的濃稠孤寒,只是習慣性地背手望遠,遠方,一條鐵軌消失在山的後面。

對於一個老人來説,年青是一場宂長的夢,因有一絲朦朧,而倍加懷戀。從年齡上講,老人終是不能夠再次年青的,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喜歡和年青人在一起,尤其是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小夥子,他們身上有種神祕的氣息,那種近乎成熟與青澀之間的面龐,是老人們怎麼也看不夠的。

“老太太”是我們在其背後的稱謂,面對這樣一位行動遲緩,腰彎成弓的老人,我們當其面必然會叫她一聲奶奶,她也會展開褶皺而乾淨的臉,露出錯落不齊的牙齒,長久地保持着笑意,如風定格。

小學時,崔老太太的孫子與我在一個學校,他念的是朝族班,我上的是漢族課,兩座橫樓相着隔一塊廣闊的操場,課間十分,兩兩從沒見過面,因為橫穿操場一個來回,下課也就成了上課。西風送斜陽,課晚梨花香,小鎮裏炊煙款款,幾陣車鳴,喚醒了回家的路。一幫我們村和鄰村的孩子,一幫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孩子,一幫朝鮮族和漢族的孩子,坐着一輛俗氣的通勤車,在稀薄的夜色裏,共歸鄉夢。

車子到老路叉口時,常常會見到一位手拄枴杖的老人,或拿着一件外套,或舉着一把雨傘,或深駝着背,暗淡的目光緊貼着車身,隨它一同移動。每到這時,我會打量一下身邊的白胖小子,推着他笑着説:“你奶奶又來接你了。”他也會笑笑,露出兩顆皎白的門牙,尖聲嬌氣地説:“知道啦,真是的。”等他下了車,我挪身坐在他的位置上,望着窗外暮色裏的老人與少年,總覺心中暖流陣陣,彷彿要奔湧出來,沿着七星老路傾瀉而下,流進天邊的澄明月色。

我們這代村莊的孩子,就是在類似“晚路候孫”的鄉村細節中長大的,正因為這些最本質的心靈感應,我們的性格品行才始終透着一股柔和清新氣。崔老太太可不是得道高人,和鄉村的農人一樣,悲悲喜喜一輩子,為的就是一個“遠離”。年年種地是為了遠離貧苦,供孩子上學是為了遠離農村。崔老太太作夢都想着自己的孫子能考上大學,有個好的前程。

那天大概是週日,我和一個朝族女孩兒去找小胖子玩,當時他正歪着腦袋趴在飯桌上學習,崔奶奶正把一捆苞米杆子扔到燒火坑裏(朝鮮族特有的建築結構)。他見我們進來,如釋重負般地“唉!”了一聲,後向崔奶奶投目示意。

崔奶奶從小待我如其孫,胖小子沒來鄉村時,她經常到我家做客,與母親交談的切入點十有八九是我。等交談進入停頓期,她會在幾聲沉長的呼吸後,將目光盯向我,然後用十分蹩腳的漢語問:“你的飯吃了嗎?外面冷呀啊,多穿點行啊。”一般我只會簡單地答:“吃了,恩。”對於這樣年邁的老者,真的很難主動想出什麼話題來。一年夏天,姥姥告訴我,崔老太太來了,我趕忙起身,傻坐在炕上不知該作何反應。她帶了一包熟透的李子,給我的,我無意地跟母親説,我喜歡吃沒熟透的綠李子,熟李子不好吃。母親和她寒暄了幾句,叫她進屋坐坐。她拉開拉門,與我對視了片刻,我輕“嗯”了一聲,沒憋出話來。她回頭跟母親説自己有事,便挪身離去了。第二天,她又帶了一包青綠色的酸甜的李子,也是給我的。母親説這是崔老太太自家的李子,聽我昨天説喜歡吃沒熟的李子,今天特意送來的。那次,她連門都沒有進,便匆匆離去了。

這次她見我來,臉上很是驚訝,而更多的是欣喜。那天我們玩了很久,玩了什麼已經忘記了,總之不枯燥無聊,小學生嘛,一個彈珠都能玩出花樣來。崔奶奶開始燒火做飯了,她臉色不大好,聲音也低沉,用朝語對小胖子説了幾句話,只聽小胖子豬嚎一聲,不耐煩的迴應了幾句,崔奶奶便大聲呵斥起他來了。我矇在鼓裏,不知何故。和我來的朝族女孩不滿地對我説:“是奶奶要我們別老顧着玩,要我們學習。”

三年後,我們都邁出了家鄉,到異地求學。皓月當空家以遠,又話秋風寄嬋娟。我家更是搬到了城裏,村裏的房子荒涼有些年,直到去年,姥姥姥爺到鄉下獨居,頗費力氣地打理幾日,才有了家的模樣。如今,正趕上初秋晚雨慼慼,在百忙之中想起當年的夢,不禁內心寧靜而悵悵。

如果一條路有生命,那一定是其上的人或物給予它的,比如春天滴綠嬌嫩的草地,夏天截路而過的螞蟻,秋天殷實厚重的黃土,冬天純淨潔白的雪珠,正因有了它們,路才得以顯現清俊秀美、含蓄賢淑、老成樸實、高潔素雅……老路,在自然的流韻繁章中百轉千回,在紅塵的飛聲碎語裏情意悠揚。老路上的人與物,在很長的一段時光裏慢慢磨合,有一種感覺油然而生,像川流轉曲處的鵝卵,像大雨滂沱後的泥潭,像浩瀚天空中的星月,像稻浪黃昏下的心安。人到老了,什麼事都看得開了,就是心裏時常惦記着點東西,老伴兒也好,兒女也罷,他都留着一半心靜靜守候,彷彿是這輩子最耐看風景。老人把目光縮短,漸漸的,眼裏只剩下了家人,直到生命的最後。

我不止一次地懷念那場美麗而幻奇的夢境,每當那時,自己就像一條醉漢,滿腦子是被時光擊起的“碎玉殘花”,想留下一段近似真實的亂影,卻身心闌珊,惆悵滿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e2edvx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