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冬日暖陽牛頭禪寺散文

冬日暖陽牛頭禪寺散文

時令大雪將至。從長安區妻家看望小女兒後,隻身匆匆返回城裏。冬日懶洋洋普照大地,朔風橫掃落葉在田野裏飛舞。沿途經過南嘉午台,路南側終南山峯延綿,披雪聳立。路北側少陵原積雪早已融化,蒼黃軀體上夾雜着些許翠柏點綴的綠意,逶迤依舊。班車跨過潏水河,車外小石橋下,昏黃的潏水彷彿並不理會冬日的寒冷,依然我行我素地流淌如昔。

冬日暖陽牛頭禪寺散文

在距離牛頭禪寺還有一站路程之處,便起身下車。由於乘車的時候和售票員、司機詢問過牛頭禪寺的路徑,售票員善意地招呼道“還有一站路”;已站在車外馬路上的我,也微笑點頭致意“知道了,多謝”。班車裹挾着朔風呼嘯奔馳而去。於是,束緊衣服,在朔風的催促下,獨自一人向着牛頭禪寺緩緩而行。冬日暖陽驅散着寒意,像是在指引着前進的方向。

其實已經多次經過這段路途了,只是不曾留心而已。這次前來,一是順路,再則也很想在勞碌之餘,一探這往日熟視無睹清淨之地的勝境。尋思於緩行途中。自己對佛門禪宗一學,沒有精研過,只是稍有涉獵。記得最初是在一九九三年末吧,瀏覽過台灣漫畫家蔡志忠先生的幾本《禪説》。當時只依稀覺到,其義深處和中國道家學説有着某些相通之處。但緣於庸碌生活之故,未曾深究。一九九六年初冬,因痴情之故,奔波去鄭州。及至情絲既斷,遂購得洪丕謨先生《中國佛門的大智慧》一書。細覽之餘,方略有所得。佛門“普度眾生”的要義和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倡導,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後於一九九八年因情性張揚之故,不兼容於上司,導致在單位的擢升前景黯然。於是短暫休假,披蓑於稼穡之間。當時嚴父也賦閒在老家。一日在平房頂上和他聊天,談及我的想法時,便放言説道:“假如你站在另一個星球上鳥瞰地球,你將會發現芸芸眾生的一切。”父親審視我片刻淡然説,你以後會明白的。此後曾留詩以寄感悟:“弱冠經年苦修行,而立將至心從容。浪跡山水隨風去,千年古月依舊明。”再後來於二零零二年,購得《白話金剛經-壇經》一書,閒暇便摩挲翻閲,間或看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佛學著述……

“麻煩讓讓啊”。一個推着小推車沙子的村人吆喝聲打斷了我的獨思冥想。側身讓路細看,路旁幾人正在攪拌混凝土砌牆。借問牛頭禪寺遠近,回答説就在路北半坡不遠。這裏便是禪寺所在地雙竹村。

沿着村人所指的水泥面坡路前行。此時身處坡塬腳下,朔風勁力漸弱。冬日暖陽似乎變得火熱起來,爬坡使人微微出汗,於是暢懷而行。前方坡塬,有村人挖方取土的大面積遺痕,儼然蒼莽少陵原的一處疤痕。向西稍微轉過一個彎,坡路中央矗立着幾株古槐樹,路面繞樹而延伸。暗歎這些樹木真是幸運,要是在城裏或是在國道省道所經之途,恐怕早已不免斧鉞之災了。這些樹木或許是得了無邊佛法的暫時庇佑吧。坡路右側土塬下,有數孔閒置的窯洞;坡路左側土崖下面,冬青松柏掩映之中,靜默着“楊虎城將軍陵園”。

正行間,牛頭禪寺豁然已在眼前。

高闊的寺門半掩,硃紅漆色已現斑駁;周遭一列青磚牆隨地勢蜿蜒。不知這道隔絕塵俗的門牆,可否使日漸稀鬆的人心世態得以瞬時的頓悟?進得寺門,右首五間大雄寶殿巍峨壯觀。正中懸掛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牌匾。殿前東西兩廂各有兩三通刻文石碑,概述牛頭禪寺經歷並記錄佈施功德人氏姓名之用。殿門西側倆禪師正在與一位香客傾談。大雄寶殿東面,一排十餘間上下兩層的寮房。寺院左首一排殿堂,其中一間供奉着韋馱菩薩。瀏覽完殿前的幾通石碑後,拾級而上行至大雄寶殿檻外。

與那灰衣禪師招呼一聲“師傅好”。

灰衣僧起身稽首合什:“施主上香?”

當下微笑對答:“我隨便轉轉看看。”

灰衣僧示意請便,隨即自顧落座。另一黃衣僧則與香客言談依舊。

從外注視大殿裏,正中釋尊如來五米高的金身寶相莊嚴,身邊弟子阿難、迦葉侍立;再兩旁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的坐像。周邊一應法器俱全。心中惟願佛祖佑護眾生遠離苦海。

下了大殿台階,繞殿前繼續西行到大殿西面。西面側牆壁上書寫有“法輪常轉”四字,體如斗大。再向西數十步又是一道青磚圍牆,看來這片清淨之地的面積並不廣闊。正打算圍繞大雄寶殿走動三圈,探查大雄寶殿的諸般盛況,以效顰於曹孟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胸襟。

哪知,又一聲吆喝阻止了我欲前行的腳步,“施主,後面都封閉了,請到前面來遊覽吧”。側身看去,卻見那灰衣僧已經起身,站在大殿的門口正朝我搖手示意。於是只好停步。

舉目向大殿後張望,三十米開外,大殿西北面、緊貼圍牆的`塄坎上修有水泥台階,曲折不知所向;臨近大殿處有兩扇小門,高約一米左右,門鼻兒上有明鎖緊扣。不由得悻悻然,舉起手中那本隨身攜帶的《三十六計》薄冊,下意識地以其當扇拂涼……在這冬日暖陽裏,自己真的覺到炎熱嗎?意猶未盡地轉身。

在大雄寶殿和韋馱殿間的空院落,距離寺院西側圍牆十餘米處,聳立着一棵高大的皂莢樹。樹頂高與大雄寶殿相齊,樹身粗壯一人不能摟抱得住。不知這皂莢樹是否也見證了此處牛頭禪寺的興衰經歷?心裏暗想。不由得圍繞那樹左三圈右三圈轉了轉。只見那樹橫空的虯曲枝幹直刺蒼穹,任憑朔風勁吹,兀自巋然不動。心裏頓時釋然,握書的手微汗漸消。就此歸去吧,在這原野的冬日暖陽裏。

折身再行向大殿門口,詢問灰衣僧:“師傅,不知有沒有禪寺相關的書冊?能否惠賜一本以作留念?”

灰衣僧合什道:“對不起施主,書冊都已贈送完了。”

正想就此道謝做別,不料近旁的黃衣僧卻説:“施主從哪裏來?”

“從城裏來。”我隨口迴應。

“那好,你去禪房把咱們的書冊拿來一本,送給這位施主。”黃衣僧吩咐灰衣僧説。

“這位師傅是……”我問。

“他是我師傅,寺裏的住持演謙禪師。”灰衣僧起身介紹後,前往寮房。

“謝過大師傅。”我合什向黃衣僧稽首。他淡淡一笑。

“請問大師傅,那棵皂莢樹有多少年輪?”

“大概有二百多年吧,和本禪寺歷史相比,不算什麼。再則,與松柏、銀杏、胡楊等相比,二百多年的皂莢樹也不在古木名樹之列。”演謙禪師侃侃而言。

“據聞禪寺原先有一龍泉遺蹟,不知現在何處?”

“在土崖下陵園內”,禪師道。“不知施主現在幹什麼?”

“照看小孩,寫寫文字”。

“哦,你寫文章?那你原先幹什麼工作呢?”旁邊那香客插言道。

我笑説:“在企業呆過,也做過媒體。”

正説着,灰衣僧已經返回。我接過書冊道聲謝,旋即又詢問住持:“想請教大師傅有關牛頭禪寺的歷史,以及牛頭禪學的意旨……”

不料,正與香客洽談的住持側目説道:“你可去殿後塄坎上老寺院,隨便轉轉看看。”説完繼續和香客談話。

當時,自己心裏頓感空空如也,扭身即轉向殿後行去。

來到那小門前,見明鎖虛扣,於是開關落鎖,順着寬敞曲折石階而上。塄坎上面靠近坡塬處有法堂數間,門皆上鎖。蓋因其時並非佛教齋期(當日是農曆十月十六),香客稀少之故。法堂外面東側,有棵千年四季柏:枝葉蒼翠,樹身卻已經傾倒,後人用水泥做一仿真樹樁,以支撐傾斜的柏樹軀幹。另一側,一棵千年龍爪槐屹立法堂前,雖然時已初冬,卻仍舊搖曳蒼黃枝葉於朔風之中,與別處槐樹冬至葉落的景況大相徑庭!(之後據瞭解,該龍爪槐樹最為奇特者,其樹身與樹冠連接部位長成了一位老翁頭像;從另一角度去看,則樹體又會現出一牛頭像,牛頭上的嘴巴、鼻子、眼睛、頭頂彎彎的犄角依稀可辨。)

法堂前的塄坎上,開闢出一塊百十餘平米的場院,四周鐵柵欄圍護。想必是供香客齋期朝拜之用,也可憑欄遠眺坡塬下樊川的如畫景觀。其時日當正午。回首坡塬,萬木蕭蕭;放眼坡塬下的樊川,村舍樓房星羅棋佈;遠處終南山諸峯掩藏於雲霧繚繞之中。遙想潏水湯湯,近聞塵囂陣陣。頓覺身心也似隨朔風而飄動,又恍如沐浴暖陽而沉醉。

呼啦啦一陣聲響,晾曬在柵欄杆上的僧衣招展如旗幡。猛然想起,前不久在網上與一陌生人的對話來。也是有關禪宗頓悟的話題。竊以為“覺悟眾生心性的本源佛性”雖是禪宗的主旨,但四祖道信之前,多單以《楞伽經》印心“安心”,可歸於漸悟之法門(包括五祖弘忍的另一高足,禪宗北派開創者神秀法師);六祖慧能起則用《金剛經》為印心經典,他在《壇經》般若品第二中的“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等言説,則提倡“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包括五祖弘忍)。慧能高人之處在於——他所倡導“明心見性”的頓悟之説,大大縮小了人、佛之間的差距,使得禪學更加世俗化,更容易被當時的士大夫和平民所接受,因而人人都想、也更容易成佛了。頃刻頓悟即能成佛,眾生何樂不為呢?

對於我的淺見,網上陌生人道:“欲得不招地獄業,莫謗如來正法門;一言一行當知因果不昧,慎重!”

我回複道:“皓首窮經究萬語,行事不若一善心。佛不過一笑而已……”

其人復跟進言道:“祖師雲:夫求法者,不住佛求。今有一般人,聞聽佛法,便起佛見,才起佛見,便被佛障……蒼茫宇宙,天地萬物,同為一體,何來是不是善不善分別妄見?古德雲:舉手攀南鬥,回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

閲覽以上覆言,我心惴惴,汗顏不已,良久方留下“佛言我不語,我笑佛喜欣。或言皆佛語,不知何般人?”數語,隨後悄然起身遠離電腦……

哐當,哐當——風吹塄坎下的小門響聲不斷。它是在提醒我這凡夫俗子,快些離開這佛門清淨之地麼?凝眸看看逐漸南行的暖陽,轉身向塄坎下走去。

大雄寶殿前,禪師、香客依舊談笑風生。我身本來塵世人,作別禪師出寺門。

坡塬下,雙竹村口,砌牆的村人仍在忙碌自己的活計,説笑調侃也是其樂融融。等班車之際,猛然想起了東坡居士與欽禪和尚的典故——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當下不覺莞爾。朔風繼續吹颳着落葉飛舞,然而正午的冬日暖陽下,身上卻沒有了絲毫的寒意。那隨風飛舞的落葉,也閃現着佛性的光芒吧?是的,佛不過一笑而已……

秦魯子於2009年12月3日初稿,12月8日二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9ndy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