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關於抒情散文欣賞

關於抒情散文欣賞

作為散文的一類,抒情散文有其特定的文體特徵、寫作特點和鑑賞技巧。

關於抒情散文欣賞

一、抒情散文的文體特徵——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寫作出發點,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換句話説,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寫景是為達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樣是秋色,在命運多舛的郁達夫眼中就是“清、靜、悲涼”的,而在善於對生命和生存作詩性闡釋的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眼中則是“堅硬而明亮的金屬季”。由此可見,誠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觀萬物,萬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見作者的性靈。

抒情散文所選之景往往不侷限於一時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聯想到六朝時江南採蓮的情景,並引用梁元帝《採蓮賦》和《西洲曲》作了印證;《故都的秋》中則有陶然亭的蘆花、潭柘寺的鐘聲,甚至還有南國普陀山的涼霧和荔枝灣的殘荷等。這些描寫時間跨度大,空間轉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亂,但實際上卻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貫穿全文的感情之線連接着:《荷塘月色》中的這根感情之線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故都的秋》中的這根感情之線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這些體現感情線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們閲讀鑑賞文章可以收到綱舉目張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鑑賞思路——鑑賞手法,緣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時間或空間順序運用聯想或想象對景物進行生動描繪。這樣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還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所以,閲讀鑑賞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寫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體現了抒情散文寫景手法的多樣化:直接描寫田田的葉子、零星的白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由遠而近,由上而下,由靜而動,全方位地描繪荷花的形、味、色、聲,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層次井然,豐富而不凌亂,很好地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月光難以描摹,就以“霧”“樹影”間接烘托。

閲讀鑑賞抒情散文,還要發揮聯想,展開想象,將自己置身於作者描繪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隻遠來的鷹就是作者對現實不滿且渴望投身火熱生活的象徵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説:“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如是必顯。”其揭示的正是這種緣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鑑賞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鑑賞重點——感受風格,品味語言

景物描寫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寫作內容。因此,閲讀鑑賞抒情散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議論或抒情的詞語和句子,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狀性詞語——這些詞語往往會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徵中表現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從修辭、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語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達意方面的意藴美,如《漢家寨》就是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諸多修辭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灘的蒼涼廣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語言可謂於綿密中見生動。

 四、抒情散文的賞寫要領——規範寫作,彰顯個性

寫鑑賞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應涉及三個問題:一是作者寫了什麼;二是作者是怎樣寫的;三是深層次闡述閲讀感受。關於作者寫了什麼,無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寫之“景”與所抒之“情”的特點與關係;關於作者是怎樣寫的,無外乎就是要重點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結構安排、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等;關於個性闡述閲讀感受,就是要寫出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或收穫。這裏所説的規範寫作,是指寫鑑賞抒情散文的文章時要適當運用鑑賞術語,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等,風格之“魯迅式的幽憤深廣、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瑩流麗、奔放不羈”“巴金式的真誠執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並茂、縝密細緻”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寫鑑賞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卻是淺嘗輒止或長篇大論卻是人云亦云。為此,寫這類文章一定要選擇最有感觸的點深入闡述,力求“讀”出個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寫北平,土生土長的北平人老舍選擇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場景或物件,並將之與巴黎、倫敦等世界名城對比,突出了遊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覺,不僅極富情趣,而且親切感人;《動人的北平》則用對照的手法寫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語堂“扮演”的顯然是一個正在進行文化旅遊的遊客,因為他對北平的欣賞多於熱愛……

古人云:“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抒情散文中的一枝一葉都透露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正因為如此,“循景明情,品味語言,個性解讀”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準確精當、獨具個性地閲讀鑑賞此類文章的不二法門。

標籤: 抒情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9meg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