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盧溝曉月散文欣賞

盧溝曉月散文欣賞

清晨,冬日的微寒輕攏故都的街巷,黎明的曙光灑下,映照着熙熙攘攘的車流和行人,漸行漸冷的天氣也擋不住人們生活的腳步,通往市郊的馬路依舊繁忙如故。寒風中,載着我們一行人的大客,在低沉又略帶嘈雜的聲響中緩慢前行,跟隨如波的車流,時不時的還停下等待異常繁忙的十字路口。

盧溝曉月散文欣賞

抬起惺忪的睡眼,轉頭用眼角瞥向車窗外,已是隆冬的北京清晨,儼然一片肅殺之氣,天空中蒙着一層灰白的薄霧,遠處,一棟棟高高低低的大樓若隱若現,而道路兩旁的樹木,也早已是光禿禿的,只剩下乾枯的枝頭在獵獵寒風之中迎風招搖,時不時的,還會出現三三兩兩的幾顆青松,在這單調又灰暗的畫面中顯得格外顯眼。放眼匆匆的人羣,卻是另一番景象,頓時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繁忙,似乎所有的行人皆是形色匆匆,或疾步快行於人行道上,或形態焦急的等在公車站旁,或騎車疾馳在本該屬於行人的路上,凝視着這一幕幕的場景,恰若電影里加快了速度的街區鏡頭似的,浮光影動,幾番輪迴。

客車駛上北四環高速,行駛的速度明顯加快了,窗外的一切疾馳而過,坐在車裏的我,感覺特別像是一幕幕難以抓住的幻象飛速而逝,理科的思維,卻為此給出了科學的答案,雖然少了些文學的遐想,不免淡了許多情趣。陷入沉思的我,被車上嘰嘰喳喳的談話聲驚醒,定神一看,猛然發現車已停下了,同學正在和司機討論是不是走錯了路,一番爭論之後,司機仍然堅持己見,帶我們繞到了宛平縣城的背面,幾分鐘車程之後,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盧溝橋,雖然是在背面,好在並不影響行程。

一番短暫的休憩之後,買票進入景點,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盧溝橋的橋身和標誌性裝飾物——肅立在橋欄杆之上形態各異的獅子,小的時候,那篇描寫盧溝橋各種各樣獅子和七七事變的課文,至今記憶猶新,多少次想象着要來這裏一睹石獅的莊容,如今終於得償所願,不免心頭湧上一股熱流,強摁內心的'激動,抬頭卻望見一塊高聳的石碑,立於神獸贔屓之上,上用繁文楷體刻着盧溝橋事蹟,與後面的一座華表相互映襯,在橋頭簡略的佈景當中,顯得端莊秀麗、古樸典雅,可謂點睛之筆。

走上橋身,仔細觀看每一個石獅,它們形態各異、舉止迥同,或輕撫小獅,或嬉戲玩耍,或眺望遠方,或凝視橋下。手指輕輕拂過細膩又冰涼的石身,注視着這一個個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卻看到許多殘缺不全的作品,有的僅剩半個獅頭,有的僅殘留基座,其上的獅子早已換成了新的,甚至還有的連基座都換成了新的,思來不禁感傷、百感交集。驀然想起,這兒曾經是硝煙瀰漫的戰場,紛飛的彈雨和連天的炮火,在這裏留下了永恆的創傷和歷史的記憶,戰火的洗禮,讓華夏民族恢復了血性,七七事變,也拉開了中國人民對抗外族侵略戰爭的偉大序幕,而盧溝橋,卻非常有幸的成為了其最好的見證者。

立於拱橋的最高處,抬頭遠望,初升的冬日暖陽懶懶的灑在整個大地之上,蜿蜒的永定河早已結冰了,在陽光的照映下,雪白髮亮的冰面在冬日單調又暗淡的背景當中分外耀眼,遠遠望去,遠近幾處高低不平的民居和一些各式各樣的樹木,在這樣的映襯下,卻顯得略微有點孤獨和不協調。

走下橋身,就到了宛平城前,眼前豁然開朗,這裏是一片諾大的廣場,早晨微冷的寒風中,顯得格外的空曠,臨近橋身的,是一座立於階台之上的漢白玉質地的碑亭,碑上刻着據説是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的“盧溝曉月”四個行楷大字,其背面是行書的一首七言律詩,字體飄逸、雍容典雅。矗立在旁邊是另一座立於神獸贔屓之上的漢白玉石碑,其上用滿漢雙文記載着康熙年間由於河水氾濫重修盧溝橋的事宜,年代久遠,許多字跡已是模糊不清了。與之成三角鼎力狀的,則是另一塊高聳潔白的華表,整個畫面佈景互為補充、相互映襯,質樸典雅中又不失恢弘大氣,是整個橋體風景中最為精彩和出神的部分。廣場左側卻是一幅浮雕,旁邊還有一排生鐵澆鑄的大炮模型,為整個平靜的廣場平添了幾分莊嚴肅穆的氣氛。此時,如若抬頭向東望去,便依稀可見宛平城的西關城門,青灰色的城牆和硃紅的城樓牆體,顯得莊重大氣,濃郁的古風氣息撲面而來。

回首再次凝望盧溝橋,正午的陽光灑在整座橋體之上,通體泛黃,營造出一種温馨迷人的畫面,絲毫不曾看出這裏歷史的沉重和創傷,但歷史終究是歷史,她永遠植根在每一個熱愛祖國與和平的中華兒女心中!

標籤: 盧溝曉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8ppn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