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朱自清散文《歌聲》原文欣賞

朱自清散文《歌聲》原文欣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歌聲》原文欣賞,歡迎閲讀與收藏。

朱自清散文《歌聲》原文欣賞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原文:

《歌聲》

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裏“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裏。羣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他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有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着芳春的銷歇麼?是感着芳春的睏倦麼?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裏沒有了稼鬱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裏,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痺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互後只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欣賞:

《歌聲》作於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時期的散文。雖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點已顯示在這裏。

專心閲讀一篇唯美的散文,是性情的陶冶,是心靈的淨化。朱自清的《歌聲》便是這樣的一篇短而精美的散文。

此篇作於1921年11月,共413字,簡短、精美。作者把在聽了一場音樂會後帶來心靈的愉悦感受抒發出來。本來是聽覺的享受,卻在作者筆下轉換成視覺和嗅覺的感受,這感受如同春風拂面,身心都處在春天的陽光裏,令作者“神迷心醉”。

《歌聲》描寫的印象風光就是他嚮往的一個理想鄉。到“中西音樂歌舞大會”去聽“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暫時忘掉學校風潮等煩瑣世事,心滿意足地沈湎於幻想世界。他從“歌聲”聯想起“一個暮春的早晨”。同時,音樂變成雨點灑落到詩人的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接着,他的手感覺到“新鮮的微風”,他的腳感覺到“滑膩可愛的甬道”。這一段文章都是訴諸觸覺的。下一段描述,給人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人在“花園”看到五彩繽紛的“羣花”。朱自清對顏色的感受能力極其豐富,與眾不同。“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是什麼樣的顏色?讀者不發揮詩的想象力,是不能瞭解這句話的含義的。最後是依靠嗅覺的一段描述。詩人聞到“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還有“清新的蒸氣”。從聽覺開始,依次喚起觸覺、視覺、嗅覺,最後回到聽覺,《歌聲》的結構可以説是非常巧妙的。

另外,還有三個技巧上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卓越的.比喻。把“新鮮的微風”比作“愛人的鼻息”,把“白礬石的甬道”喻為“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這是直喻。上面已提到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苦笑的白與綠”,可以説是一種隱喻。這些喻言有力地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第二個特點是擬人法,“花園”裏的“羣花”做着“清夢”,她們像是“愁着芳春的銷歇”“感着芳春的睏倦”似的。這幾句話使人感到她們“甜軟的光澤”中的生命,並且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第三個特點是精巧的措詞。意思差不多一樣的“像~一樣”“正如~”“~般”“~似的”等詞語,他故意分別使用。“霏霏的”“薄薄的”“濛濛的”“涓涓的”等疊詞,故意多用。陳述句裏,有時穿插着一些推測句和疑問句。這些修辭上的工夫,把這個小品接近於一篇詩。讀起來,有節奏感,又和諧,又流暢。

朱自清這篇散文用句不多,卻把一個徘徊在理想與現實邊緣的青年知識分子內心世界刻畫得透徹至極。亂世中的青年何以為身?這種徘徊思維在他的《匆匆》一篇中已完全體現了,這篇文章則是他在妄想逃避現實時,一時的自我安慰。知識分子到底不是工、農大老粗們,他們的思想必然會帶上纏綿悱惻情調,而這種情調正是我們現今這個浮躁社會所缺乏的。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逝於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餘,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拓展:名家作品賞析朱自清歌聲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裏“中西絲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動我的手一樣。我立在的一條白帆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他這隻覺越發細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裏。羣花都還在做他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乳豔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麼?是趕着芳春的睏倦麼?

大約也因那濛濛細雨,園裏沒有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裏,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團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汽。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聲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痺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有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4lzo8d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