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端午節散文1000左右

端午節散文1000左右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當今不僅表現為庭院裏粽葉飄香的親情,還表現為江河上百舸爭流的進取,更表現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端午節散文1000左右

端午節散文1000左右1:

我恨粽子,因為它曾差點把我噎死!

小時候,粽子只有在端午節前後幾天才能吃到。粽子的花色也單調,大多都是純糯米和鹼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擱上幾粒豆子,那熬煮出來的粽子就稱得上是粽子中的“上品”了。

啟蒙5年連拼音都沒學會,我就乘坐“教育鬧革命”的時代列車來到了離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學,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學工、學農、學軍再加大批判,成了我們那一代學子的幾乎全部的教學內容。鄉村中學,學工無廠,學軍無營,只好學農了,每天半讀半農開荒種地。我們學校的老師應該算是“作業承包”的鼻祖,全國人民在吃大鍋飯的時候,老師們就懂得按人分派勞動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別想回校。十三、四歲正長個,有限的糧食定量本來就填不飽肚子,再加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同學們無一例外面黃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它可不管人世間的風雷激盪,該來還是照樣來。天僅一算,人有十算。學校把星期六的課程調到了星期五,讓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過端午夜。但星期天卻取消休假要突擊開荒。同學們想到家裏能放量吃的粽子無不歡欣雀躍,全無心思理會星期天那即將到來的勞作艱辛。我因上幾天勞動時被荊棘刺傷的腳底板正在化膿,自然無法完成那二十多裏山路的跋涉,只好託要好的同學幫忙帶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學們猶如歸巢的鳥兒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親託同學帶來了10只粽子,我手掐着那綠色粽葉下瓷實的糯米糰,肚裏的饞蟲如犬奔狼突似地騰躍,涎水也湧滿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這10只粽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總是半飢不飽的肚腹。

少時,我過了春節盼端午,端午之後盼中秋。因為只有在這幾個傳統節日裏,我才能飽飽地吃上兩頓淨米飯和平日難得一見的葷腥。我家很窮,房子逼仄,臨近節日的前幾夜,晚上醒來總會聽到父母為節日的花銷無着而長吁短歎。即便這樣,父母秉着“空時不空節”的古訓,東挪西借也要為我們兄弟姊妹備上一頓平日難得一見的吃食。

母親患有肺結核,因窮,始終沒有正規治療過,其症狀常常是隨着天氣的變化而時重時輕,母親性格柔弱但從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端午期間天氣時雨時睛,母親的咯痰聲也隨之時斷時續。每年五月初三天剛矇矇亮,母親都會頂着拂曉的清涼,到禾坪上燒化兩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後用抄箕濾了一遍又一遍,把借來的糯米用這稻草灰鹼水泡上。包粽子看似簡單,實則它不但需要嫻熟的技巧還要有足夠的臂力才能把粽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實。自母親患病後,每年五嬸都會提前同我母親商量幫她忙,可母親都婉言謝絕了。母親把扎粽子的繩一頭綁在竹椅上,包好一個,用雙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齒咬住繩的另一頭,腦袋儘量後仰把繩子拉緊。每包一個粽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會,額頭上的汗珠層層密密。

我朦朧地覺得:母親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軀頑強地負起養育兒女的責任!

課堂上,腦海裏除了擱在宿舍裏的粽子,我還想起了家鄉的賽龍舟。耒水河道上最為陡急的河灘就在我家屋後,“嘩嘩”的浪擊聲白天清晰可聞,到了夜晚更如萬馬奔騰般地喧囂不已。我自小忱着這滔滔不息的浪聲入夢和漸漸長大。每逢端午節,河灘就成了家鄉人們賽龍舟的天然競技場。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狹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寬了二三倍,但卻絲毫改變不了河灘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壯小夥子,在時疾時徐的鼓聲鑼聲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划着龍舟逆水搶灘。平日裏七八位縴夫拉一艄空駁船上灘都要小半天,可這插着彩旗的龍舟,在兩岸人們的鼓勁和歡呼聲中不消一會就能衝過險灘。最精彩的還是四五隻龍舟從灘頭一齊順流衝灘,這不僅考驗着划船手的體力,更考驗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灘水,也分急流和緩流,哪隻龍舟若搶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進獨佔鰲頭。

這不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還要會搬櫓,櫓一旦搬急,船就會打橫,弄不好龍舟也會翻個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會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驚無險。賽龍舟,其實最緊張的還是兩岸的觀眾,家鄉有句俗話:“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漢子,他們大多都是剛退下來沒幾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覺經驗豐富,對龍舟的駕馭各有見解,一旦發現自己生產隊裏的龍舟稍一落後,他們就會在河岸邊追着龍舟大喊大叫訓斥艄公或某個划船手,而龍舟上的`人壓根就聽不清奔跑的人在説什麼,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急得這些漢子跺着腳直罵娘。而小媳婦們總是喜歡扎堆在灘下的灣船處,當她們瞧見自己的老公高舉槳片歡呼勝利而完全忽略了濕漉漉的短褲裏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時,臉上都會情不自禁地漾起兩片羞赧的紅暈。

終於熬完了上午最後一節課,同學們帶着鹹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飯去了,宿舍裏靜悄悄的。我剝開粽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鹼味和着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嘴裏吃着粽子,腦海裏不由浮現出母親額頭上層層密密的汗珠。為了包這些粽子,不知母親費了多大的勁?又流了多少虛汗?我多麼渴望好好學習出人頭地,初中、高中再大學,成為一個作家,賺很多的錢,治好母親的病,幫父親……。吃了三個之後,我漸漸覺出了粽子的淡味,在家粽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學校哪來的糖?我從衣箱裏拿出一本殘破的長篇小説,打算邊看書邊吃。這本書無頭無尾,破爛的書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書中講述的是膠東半島抗日的故事。那年代這類書都屬封、資、修的毒草,見一本焚燬一本,誰看誰犯禁,輕者訓斥,重者批鬥。我父母都是文盲,家裏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紙。這本書是我堂兄隨造反派從人家家裏抄家時偷偷昧下的,我從五叔家偷的。對知識的飢渴,使我見書就想讀。為這,上學時可沒少吃苦頭。

書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認識,遇上不識的字常常是連猜帶蒙囫圇吞棗,一本書看完只能懂個大概意思,就這樣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粽子,隨着書中的主人公馳騁在膠東抗日戰場時,猛地有人把書從我膝蓋上一把抓了過去,抬頭一瞧,天呀,又是學校革命委員會的x主任!上個月查寢時,他把縮在被窩裏打着電筒偷看<<紅巖>>的我逮個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課間操時作了兩次檢討,還嚴厲警告:下次再犯就開除!可恨的粽子此刻正在嗓眼裏,我只覺得口裏乾乾的,腦子裏一片空白,十四歲的我被強烈的恐懼震懾得全身顫抖,連吞嚥都不會了,堵在嗓眼裏的粽子噎得我劇烈嗆咳,嘩啦,把剛吃下去的粽子全都嘔了出來。x主任看見這樣,不知是怕出人命,還是他尚存難得的惻隱之心,把書摔在地下走了。

幾十年的歲月,捲走了生命中的無數快樂和憂愁,可這件事卻因為常常得見的粽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該恨粽子?抑或是其他?

端午節散文1000左右2:

端午將至,自然想起懷沙抱石的屈原。千百年來,特性獨立的屈原,以詩人的身份,呈現個體生命的魅力,獨佔了一個民族傳統節日的榮耀和精神空間,受到人民如此隆重的紀念,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博大而深刻的人文景觀,使屈原在歷代炎黃子孫心目中,激盪成一首英雄史詩,飄揚成一面鮮紅的旗幟。汨羅江,這條無名的小河,也因屈原而變得像長江黃河一樣著名了。

大約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於楚國的一個貴族世家。年青時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受到楚懷王的信任,被封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照理説在這樣重要的領導崗位上,屈原只要俯首帖耳、人云亦云,就自然功成名就,享受榮華富貴了。然而,屈原卻不是趨炎附勢的等閒之輩,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他屢屢犯顏直諫,“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希望楚王在戰國七雄並峙的情況下,聯齊拒秦,保家衞國。這在當時既是一種愛國行動,也是反對強權的表現。不曾想,屈原的一系列愛國主張卻因觸動了貴族集團的利益,遭到楚國許多貴族大臣的嫉恨。有人勸他不要“博謇好修”,應隨俗以保身,他坦言道:“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從早到晚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真抓實幹,出使齊國,訂立盟約。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真是太過分了,終於惹來了傾盆的誹謗,瘋狂的圍攻,於是“王怒而疏屈平”。

他先後被放逐到鄂渚和漵浦,於貧病交加中渡長江,過洞庭,徘徊於湘水,流浪於沅水。當時的鄂渚漵浦是什麼樣的地方啊,深谷莽林,怪獸出沒,荒無人煙。屈原走在崎嶇曲折的小路上,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學富五車的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何以總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事已至此,本還是有藥可醫的,戰國時風行“出國”,到別國從政為官,屈原遭黜逐放顛沛流離當然也可“擇君而事”,但他心繫百性,彷徨瞻顧,始終不曾離開國土。國勢危急,他心急如焚,“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他太愛國君,愛朝廷,愛百姓了,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鎖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離開祖國他就不能活。

但楚王怕他,煩他,忌用他,竟然將他閒置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政治家脱離政治,只須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心情的苦悶壓抑可想而知。屈原人生的最後一幕,司馬遷的《史記》演義得極為精彩,“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與漁夫的一席對話,更如黃鐘大呂,震撼千古,“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其孤芳自賞的心態,孤苦無援的處境,高潔的形象,耿介的情操,日月可表,山河為證。

前278年,秦國軍隊攻下郢都,楚軍四散潰逃,百姓流離失所。五月初五,屈原來到長沙的汩羅江,滔滔的江水宛如楚國的苦難東流不盡。他遙望北方,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寫下《懷沙》作絕筆,莊嚴宣告:“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縱身跳進滾滾江水,成就了自絕汨羅的千古悲劇。當所有的吟詠和酬唱起不到任何作用時,就寧願以死表達自己的執着和清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位詩人,是位為祖國而生,為祖國而活的詩人。他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歎與無奈中度過的。其詩不是用墨來寫成,而是飽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流放,對屈原來説是不幸,但對三湘四水的`古老民族卻是大幸。就在湘沅之間,這位偉大詩人留下了《離騷》《九歌》《漁父》等傑出詩篇。我們今天讀其詩,總是清清楚楚聽見一位愛國臣子,一遍遍哭訴,一遍遍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夕陽荒原中,臨水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我有時想,假使他一生仕途順暢,假使楚王能察納雅言,假使“聯齊拒秦”的設想成為現實,假使屈原被貶時有人出來為之抗爭,歷史會怎樣改寫?人,終有一死,但死後兩千多年,還能讓人民以一傳統節日而永久懷念的人該有怎樣的魅力?

“逆境出人才”,懷王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鍊思想藝術的極好環境,國家的興亡,民族的仇恨,思想的沉澱,藝術的昇華,火熱的激情,浪漫的理想,在他胸中衝撞激盪,既然這股能量不能化為治國方略,就讓它熔鑄成光輝燦爛的詩歌吧。這也充分説明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扭曲,擠壓,燒煉,錘打時,才能得出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能成為理想的化身,詩歌也只有插上政治的翅膀,才能鮮活,才能飛翔。如果去掉《離騷》憂國憂民的政治實質,那麼無論其辭藻怎樣生動華美,也會相去甚遠。“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詩歌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寫的嗎?有思想光芒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但願,當我們劃旱船賽龍舟,品嚐甜甜的棕子時不要忘記柔波深處那顆孤獨寂寞的靈魂,那雙執著求索的眼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位詩人,在水一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4lzmx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