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端午節散文1000字左右

端午節散文1000字左右

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古民謠唱到:“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端午節散文1000字左右

端午節散文1000字左右1:那些和粽子相關的往事

又快到端午了,那遙遠的記憶彷彿穿透了時空,在腦海中變得分外清晰起來。兒時的端午節,薰雄黃,掛艾葉,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到了節日那天,我們便會早早的起牀,按照父母的叮囑去水庫邊的堰塘去採菖莆,到山上或田埂去扯艾葉,如果哪家的門口未掛艾葉菖蒲,那絕對是傷風敗俗的事情。

薰雄黃,是為了防蛇蟲咬,因為蛇是怕雄黃的,只是對於艾葉和菖莆的用途我卻是一知半解,只知道與避邪之類的迷信活動有關,大概是起到類似於鍾馗驅鬼的作用。要説端午節記憶最深的事情,自然是與粽子相關的。

喜歡吃粽子,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缺衣少食人總是處於飢餓狀態的緣故,更重要的是因為粽子裏有肉,是那時當之無愧的頂級奢侈品。所以不到過節,那絕對是隻能在腦子裏想想的事情,我們甚至會因為能從青菜裏吃到一塊被煎成黑鍋粑狀的油渣而幸福得不知所措。

那時的鄉村,窮得狗真的只能吃屎,人吃的菜基本上只有小菜,遇到年成不好時,能混上紅薯泡鹽水就不錯了。記憶中菜裏幾乎是沒有油的。只記得,母親炒菜時,總是小心翼翼的先把那塊油光閃閃的肥肉放到燒得通紅的鍋底走一圈,待鍋裏響起吱吱的聲音並飄出香噴噴的油煙後,又趕緊將它撈起放到油盅裏保存,然後將菜葉倒入鍋中,而我們的`目光便會追逐着母親放油渣時鍋鏟的軌跡而最終定格在那塊肥肉上。我想那時我的下巴一定和妹妹一樣在不停的滴着口水。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眼巴巴的目光是以失望收場的,因為那小塊肥肉不煎得油幹水盡是不會輕易跑到小菜裏面來的。只有極少數單獨機會讓我們中的一人能偷偷享受那黑鍋粑帶來的歡樂,為此還得象地下工作似的極速做好善後,被母親再三叮囑千萬不能泄漏半點風聲。而姐姐、我或妹妹們總會刨根問底的追問那塊無端消失鍋粑的去向,那個時候,母親便會顯得有些狼狽不堪。

我至今都異常清晰的記得,肥肉是如何從油光可鑑最終演變成黑乎乎的鍋粑的。而那時,那塊醜到沒邊的鍋粑在我們的眼裏卻是如此的可愛,這也是我們寧願被嗆人的濃煙薰得眼淚嘩啦也要堅守在火坑邊唯一的動力。所以從大年捱到端午,然後吃上粽子那絕對是除了過年外最幸福的事情。

有記憶開始,我就覺得母親無所不能,扯秧、插田、摘茶葉,她是全生產隊的一面紅旗,她可以隨心所欲的將第二名甩到十萬八千里之外,男同志乾的犁田、打耙、擔谷這些力氣活她也是一把好手,編魚網、納底做鞋就更不在話下了,連裁布、縫衣這類技術活她也是無師自通,我們小時候穿的衣服,基本上是她買布後自己完成裁縫的。

包粽子絕對是母親的拿手好戲,她包出來的粽子總是稜角分明,好看又好吃。那時的生產隊是吃大鍋飯,父母親做得再多也只有每人12個工分,帶着我們五個小孩,日子過緊巴巴的。為了省錢,她不得不重複使用包了好幾次的粽葉。母親將那少得可憐的肉剁成碎沫,然後拌入一大盆糯米中,儘管我們很難從粽子裏吃到我們渴望已久的碎肉,但粽子的撲鼻香味卻讓總我們垂涎三尺。

每年端午節那天,父母總是早早的叫醒我們,然後變戲法似的,拿出平常不知被他們藏在哪個角落的新衣服,把我們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肩挑背扛的把我們帶到兩公里外的外婆家。外婆每次見到我們,總是笑眯眯的拉拉這個的手、牽牽那個的袖,看我們瘦了沒有,或問我們聽不聽話之類的話。

每到節日,外公外婆總是早早的開始了準備,我們到達時,還在屋外就聞到了老遠飄過來的誘人香味,外婆家的上堂下屋便成了我與表哥、表弟、表妹們玩捉迷藏、打仗遊戲的天堂。當然,遊戲過程中,時不時的溜進廚房偷偷地叼上一塊豬肉或雞腿是我們的慣用伎倆,外公外婆樂得直叫我們小饞貓。待到吃飯時,雞和肉成了我們小孩子的主攻目標,粽子反而被涼在了一邊。外婆、外公總是不厭其煩的將粽子重新夾到我們碗裏,並講了一大堆端午吃了粽子如何好之類的話,看着大人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們也跟着吃了起來,生怕端午節不吃粽子,就會如外婆所講以後真的會缺少了什麼好吃的東西。

外婆家的粽子實在是比我家的好吃太多,以至於那天我一口氣吃了兩隻,直到小肚皮撐得脹鼓鼓的才作罷。也正是因為那次,我就開始埋怨起母親,向外婆訴説着母親的不是,又討好的説外婆包的粽子是如何如何的好吃,外婆邊笑邊裝模作樣的斥責了母親一番。她當然心知肚明,理解父母一手拉扯五個小孩的不易。而那一年,我因為粽子的事對母親耿耿於懷了好長一段時間。此後的端午節,外婆家的粽子成了我最貪婪美食。

還記得有一年端午,我們到了外婆家,二姨父因為剛經過長途跋涉,口渴得厲害,把灶邊滿滿的一碗豬油當水喝了個底朝天,外婆當時心痛辣辣的好久説不出話來,我看到外婆眼睛分明有些紅了,然後看到她轉過身去,用衣袖擦了擦眼角的淚痕,而我那魯莽的二姨父一時也緊張得不知所措,但他的身體居然沒有發生任何的不適。

八十年代,農村分田到户後,家裏條件有所好轉,在父母的辛勤打理下,我們徹底告別了捱餓的日子,母親也逐漸變得大方了,端午節時,粽子裏的肉明顯多了起來。稍長大後,我也完全明白了母親當年的良苦用心。

上初中後,我一直在遠離老家的學校寄宿,學習很緊張,端午節也漸漸的淡化了不少。參加工作後,離家更遠了,特別是近幾年在新疆工作期間,與家人聚少離多,節日也難得回來一趟,基本沒有在家裏過上一個端午節,這個曾經讓我兒時無比祈盼的節日也就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現在,外婆、外公和二姨父已經去逝三十多年了,那時外婆家的粽子,還有我和表哥們遊戲時的快樂便成了我對端午節的全部理解和記憶。

端午節散文1000字左右2:又是一年端午節

一大清早,爸媽就給我打電話讓我和老公回家吃飯,我才記起,今天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節。不盡感歎,又是一年端午節,父母永遠都記得我們,而我們卻一味的忙着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根據我們當地的風俗,我們過端午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在我很小的時候,有包粽子、醃鴨蛋、做糕點的習慣,只是現在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漸老,年輕人也不會,所以就用買來取代了。兒女們會在這個節日裏回來給父母送禮品,聚一聚,後來國家規定農曆五月初五放端午節的假,所以我們也就把初五視為了過節。對父母來説,她們想要的不是兒女的禮物,而是開開心心坐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或許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在一起的時間成為了奢望,所以每次過節,父母都會很開心。記得小時候,很開心的是我們,因為那時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再後來我工作了離家遠了,過節時也會買來吃,不是因為那些東西好吃,吃的`是懷念、是心情。

記得媽媽每年會在端午節那天清早,太陽沒出來之前,去割一堆艾葉回家放着曬乾用,據説是沒見過陽光的艾葉去毒效果較好,我們在這一年中都會時不時用艾葉洗洗澡,泡泡腳,清清毒,有很好的藥理作用。一直到現在,我沒事就跟媽媽要也還記得媽媽每年會在端午節那天清早,太陽沒出來之前,去割一堆艾葉,據説是沒見過陽光的艾葉,特別是女兒出生後,經常用它來給女兒洗澡。

也還記得十五歲那年端午節前幾天,同學邀請我去她家吃粽子,到她家後就傻眼了,桌子上有各種餡料,紅豆沙的、綠豆沙的、肉鬆的等八種,還有一堆洗好切好的芭蕉葉條,一桶白白的糯米,同學很熱心的教我包粽子,我怎麼都學不會,不是這裏露米了,就是那裏露餡了。雖然我也知道是將葉子先一卷,放米,用手壓緊,放餡,然後包起來,用細線纏成一捆一捆的。後來每次吃粽子,我就會想起這件事,想起我這同學,多年以後,我們都結婚生子了,也都各相隔一方,挺想念的。有些事,有些人,除了留念,只有放在心裏,那是我們永恆的記憶。

那年在廣東過節的時候,我看了一場划龍舟的比賽,男女老少皆有,個個神采奕奕,精神飽滿,臉上露着幸福的笑容,必竟一年也就這麼一次來紀念我們尊敬的愛國詩人屈原先生。

我們應該感謝屈原先生,是他讓我們有了今天,當然也應該感謝我們的親人,給我們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有空常回家看看!

端午節散文1000字左右3:故鄉的端午

我們那裏的風俗,端午節那天是家婆(外婆)屋最大。過去家庭子女多,對於家有“七仙女”的人家,端午節是個補償和安慰。女兒們都要攜女婿和外孫回孃家拜節,女兒多的人家這一天必定人聲鼎沸,熱鬧非常。若無女兒,就是兒子再多,家中也是冷火囚煙,剩下公婆二人冷冷清清。若是有老人長壽,婆婆也是女兒沒當出頭的,正好婆媳各回孃家,家中關門大吉。

家婆的榮耀是在女兒為婆家添丁進口,婆家來人“接家婆”。接家婆必須坐轎子,説是“轎子”,也就是兩根長竹竿中間捆紮一把竹椅,應該類似於重慶的滑竿,如此而已。竹竿的前後有橫槓固定,也是抬轎人擱肩的地方,兩人抬起竹竿,中間的椅子因為有了重量下墜,竹竿的柔韌恰好發揮了作用,竹椅便上下起伏,並伴隨有節奏的吱呀聲。這是家婆第一次過門看新外孫,轎子後還跟着一人,通常是新外孫的舅爺,挑一擔竹籮筐,籮筐裏不外是孩子的新衣新鞋新襪之類。坐轎子看新外孫這是家婆的專利,也是過去我們那裏的一景,若正好趕在端午節,更是喜上加喜,異常鬧熱。現在公路四通八達,班車多了,小轎車也不稀罕,抬轎子接家婆已是難得一見。

端午在禮節上則有辭節和拜節。辭節是在端午節的前三天,主要是送豬肉。若是將要新婚,準女婿則要給女家凡能沾上邊的親戚送肉辭節,只要不是結了仇,恩斷義絕,哪怕常年不相往來也要送,否則對方爭起禮來,這個不親不疏的親戚也就走到頭了。女家親戚多的,男方需殺一到兩頭豬。送肉的人辛苦,接肉的人內心也在叫苦,送來的肉如同下的一道帖子,隨禮的錢是要早早地備好了。端午的節候氣温已高,肉經不得久放,於是將收到的肉再趕急趕忙送出去,一天之內一掛肉有的要在數家之間幾進幾齣,烈日下的來來往往,讓肉已熏熏然有了氣味。

拜節是在端午節的這一天,小家庭傾巢出動回孃家。剛掛紅的鮮桃、綠豆糕等時令鮮果糕點以及煙酒視各自的經濟狀況而定,扇子卻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人家蒲扇即可,講究些的則有鵝毛扇。盛夏來臨,為孃家人送清涼,既富情意也有實惠,正合女兒的身份,真是極好的創意。家婆屋則備有粽子、雞蛋。雞蛋已煮熟塗紅,一進屋,家婆手裏的紅雞蛋就塞進了外孫的懷裏。午餐豐盛,肉是女婿們前一天辭節送來的,新蔬是自家菜園的時鮮菜,煙酒也都不缺。家婆外孫、姐妹連襟、郎舅翁婿,人倫之樂,其樂融融,夫復何求!

端午節的大戲是接龍船,一個村的龍船下河要接受沿河村鎮出嫁姑娘的迎接。龍船所去的村鎮必定有本村的姑娘,而姑娘的婆家事先得到了消息,鞭炮、香煙與紅包已準備妥當。龍船還未進港,守候多時的.姑爺們就心急火燎地放起了爆竹,爆竹聲此起彼伏,哪條龍船受到爆竹迎接的程度最熱烈是很榮耀的事。待船進港靠岸,姑娘姑爺們上船派發香煙紅包。煙和紅包有專人記賬,一是事後大家好分配,二是哪家的姑娘派發了多少數目字,是要回去向其孃家通報和在村中宣揚的,這也是各家的臉面。迎接龍船完畢,各路英雄齊聚,正是風雲際會,接下來是龍船賽。龍船競渡,河面上鼓聲號子,風生水起;岸上的人各為其主,吶喊吼叫,地動山搖!哪家的龍船得勝,最高興得意的還是姑娘,如同孃家的兄弟多壓住了婆家的勢頭一般,連腰板也挺直起來。

周作人將傳統的節日稱作民間的娛樂的節日,他説:“一年中讓大家有幾回飲食娛樂的機會,我想也是很好的,端午就是其一。”在民間,人們在節日裏享受的是實用的快樂的生活。如果有人將傳統節日當作心靈的儀式,在每年的一些固定的日子裏寄託家國之思、個人前途之慮,以及對人生道路和人生觀的檢討等等,這也是傳統節日作為“紀念日”的別一種作用。

傳統節日如同歷史之井、時間之窗、歲月之泉。是鮮活的現實生活連接傳統血脈的臍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9kxk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