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白洋澱的柳優美散文

白洋澱的柳優美散文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尤其是今年的倒春寒,幾場雨夾雪,把個“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春天,攪得一塌糊塗。人們時而穿上羊毛衫、套裙,時而又換上羽絨服。然而,白洋澱的柳樹卻不管這些,依舊率先從嚴冬中甦醒過來,向人們傳遞着春天到來的消息。

白洋澱的柳優美散文

白洋澱的柳樹既長在環澱的邊緣,也長在水澱的村落,但數以千萬計的柳樹卻宛如一條條綠色綢帶,柔軟、嫵媚地纏繞在千里堤、四門堤、澱南新堤等眾多堤岸上。在這早春季節,柳條上的嫩芽初萌,色澤鵝黃中泛着嫩嫩的綠,春風搖盪,舒展腰肢,瀰漫着令人心醉的柔情蜜意。這種鵝黃嫩綠被古人稱為“柳眼”,有道是“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白洋澱的“柳眼”,在嫵柔之中,又有幾分剛氣,堪與澱裏的蘆葦相媲美,只是頂着冰盔的葦芽是紫紅色,從冰水中鑽出;而泛着黃綠顏色的柳眼,則是從千條萬條柳絲中抽出,頂着料峭春寒,吐出芽苞,報告春臨人間的消息。

白洋澱的柳樹既是極普通的,又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只要經一絲春風,沾一點水氣,立刻就會“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輝。”前兩天,一位朋友來白洋澱,曾陪他去堤上尋春。朋友想折一支柳枝竟折不斷,在那棕色樹皮裏裹着鮮綠的枝條。他慨歎白洋澱的柳樹韌性極強。我笑着告訴他,白洋澱自古多柳樹,不僅詩詞裏有反映,而且還有傳説:金代章宗元妃李師兒就是渥城(安新縣新安鎮)人,回鄉省親,曾在渥城東南城角修建荷池與賞荷台,在荷池周圍植柳千餘棵,使綠柳紅荷交相輝映,蟬鳴蛙鼓相互呼應,成為一道獨特風景。進入19世紀末期,安新鉅商董蘭舫、董樹堂、董蘭泉等董氏三兄弟在其事業頂峯時,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董家花園。園中除亭台樓榭之外,重要一項就是植柳。因當時柳樹成陰,被稱做“柳樹趟董家”和“柳園”。由此足見柳樹在白洋澱的地位。我指着長堤兩旁的柳樹告訴朋友,白洋澱的柳樹為什麼多植在堤上。因為盤根錯節的柳根恰如柳樹伸開的指頭,緊緊抓牢堤土,起到了固堤防洪的重要作用。白洋澱有個村莊叫馬村,村裏每年都有個廟會叫“柳爺廟”。傳説早年馬村村頭有棵巨大的柳樹。有一年洪水氾濫,洪流滾滾,聲如牛吼。當洪水衝到馬村村頭時,柳樹轟然倒下,巨大的'樹軀把洪水分開,保護了村莊內幾百名男女老幼。自此,馬村為了紀念柳樹的救命之恩,修了柳爺廟,建了個廟會,雖然這只是個傳説,但洪水氾濫時期,人們都是用砍伐下來的柳枝護堤,免受洪水沖刷。

白洋澱的柳是一種質樸的樹木,平淡,素雅,普通,沒有松柏典雅肅穆之風,不具備桃李的裊娜多姿,不顯示,不張揚,默默地做着奉獻。它的枝條可編柳條筐、籃;它的樹幹可打製桌椅,可蓋房屋,可製作木船;它的葉、莖、皮、根可入藥;它的枝條、樹葉可淨化空氣,具有極高的環保價值。白洋澱以波光瀲灩、景色優美跨入首批全國五A景區,柳樹也做了一份貢獻。

“萬柳跋長堤,江鄉景重題”,“斗笠滄波三月雨,一堤楊柳兩湖煙”這是清帝弘曆在白洋澱留下的詩文。白洋澱的柳已融入歷史文化之中,雖則歷經滄桑歲月,報春依舊,美麗依舊,功績依舊,它將永遠成為白洋澱美麗、平易、環保、朝氣的象徵。

標籤: 散文 白洋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43x3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