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人到中年人不如舊衣亦不如舊散文

人到中年人不如舊衣亦不如舊散文

偶然打開微信,朋友更換頭像,換成了一幅朦朧的山水畫。這幅畫,背景宏闊、素淡:烏雲如綢,籠罩着連綿起伏的山脈;煙雨迷濛處,白露橫江,一葉孤舟正靜靜泊於水面之上。看得出,畫風源自中國傳統水墨畫,濃淡之間,清奇,疏朗,而又顯得有些蒼白,有些落寞與淒涼。

人到中年人不如舊衣亦不如舊散文

説實話,我還是蠻喜歡朋友原來的頭像——深秋,一帶悠長的濃蔭大道,樹木列隊挺立,滿眼都是醉人的金黃,金黃的枝,金黃的葉,色調濃烈而沉靜,不需多言,自有一股暖流緩緩湧上心頭。

其實,對於朋友而言,換頭像,無非是為着換個心情。然而,在我看來,卻好像失去了什麼:是丟失了温暖的感覺?抑或,是丟失了一種熟稔的情懷?都是,似乎,又都不是……

在如水般逝去的光陰裏,只要打開微信,只要看到那一抹熟悉的金黃,心,永遠是踏實而温暖的,即便那會,並看不到對方,即便相互之間也沒有什麼過多的交流。這種感覺,很奇妙,彷彿一位久在異鄉的遊子,一朝自遠方歸來,在叩打門環、踏入家門的那一刻,瞬間,胸中所湧動起的種種情愫。

與朋友相識於一次偶然的機會,至今,已歷數載。平時,大家各忙各的,並無多少交集。偶爾,也只是相互問候一下,又或者,相互為對方的動態留個言、點個贊。但我,早已習慣於那個暖色調的頭像,早已習慣這種隨性而自然的生活。而一旦有所變化,不由自主地,便會生出許多莫名的感慨:關於“靜”與“動”,關於“新”與“舊”,關於“變”與“不變”,甚至,還夾雜了一絲淡淡的感傷。

年輕時,學過哲學,知道了,這個世界上絕無絕對的靜止,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也知道,新舊更替,本是世之常態。再到後來,讀到佛經,知曉了該放下時,終還須放下。然而,在內心深處,總還是執念於過往的一些人、一些事,固執地渴望着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永恆,永遠不會舍我而去。這,固然是一廂情願的痴心妄想,可是,對於“人心”這種東西,我們又怎能簡單地以某個大道理度量呢?

或許,是上了年紀的緣故吧?人到中年,舊物,敝帚自珍,捨不得丟棄;舊事,縈繞腦際,常常要與人提起;而故人呢,更覺得需要倍加珍惜。就像朋友的頭像,若想再換回原樣,卻是再也找尋不到舊時的`圖片。原來,人也好,物也罷,聚聚散散竟是這樣的自然與順理成章,走了的,便再難以追回。懂得這點,就能懂得珍視每一次聚首的機會,即使有一天離去,也不至於傷感,也不至於覺得有多少遺憾。

古往今來,戀舊,念舊,應該是人們所共有的一種情感體驗。這個“舊”,可能是一個人、一件物,也有可能是一幅場景、一支曲子、一絲的心靈悸動。在娛樂圈裏,常有懷舊金曲、懷舊老電影云云。在民間,又素有“故土難離”的俗語。而文人墨客,更擁有一顆敏感多情的玲瓏心。在誤落塵網三十年之後,面對鬱鬱葱葱的“丘山”,陶淵明曾發出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無限感慨。而李商隱呢,同樣如此。在妻子故去多年以後,追憶起以往與妻子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不禁思緒萬千,寫下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千古佳句,以此表達對青春年華的追思之情,抒寫年少不知珍惜的悔恨之意。

人言,一個人變老的標誌,就是喜歡懷舊。當然,這些個懷舊情緒,也唯有那些向來喜歡“朝後看”的“過來人”才能體會得到。而至於少男少女們,朝氣蓬勃,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有的是前途,有的是希望,他們,永遠興致盎然,喜歡一直“向前看”,又怎會輕易懷舊呢?正因如此,習慣“向前看”或“向後看”,也許正是年少與年老的分水嶺,也是少年人與中老年人的區別所在吧。

又有人言,懷舊的人多情。此話誠然!多情自古空餘恨,多情反被多情累。多情的人,對人、對物、對事,皆心懷大愛,心存感恩,也最易因愛成痴,因恨成念,這一痴念一旦形成,便成重負,又豈能輕易釋懷?

大學同學聊天,她的話一語中的:“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人到什麼年齡,就會有什麼心態,就會產生與這個年齡相應的生命況味。人到中年,得到過很多,也失去過很多,漸漸,由此生出許多的滄桑感:故人逝去,故園不再,故事也愈來愈陳舊,怎會不懷舊呢?

人生之秋,趁着陽光還好,有的故事,有的心情,還是經常翻出來晾曬晾曬吧!人,不如舊;“衣”,同樣不如舊衣。曬到每根纖維上都漂染了陽光的味道,穿在身上,貼在膚上,率性、馨香,唯有寬鬆,唯有説不明、道不盡的愜意與舒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wn8g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