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中秋月下優美散文

中秋月下優美散文

人在中秋,月上柳梢。吃過節慶晚餐,老父老母就收拾了水果月餅之類,裝了滿滿一個果盤,之後在窗前月下襬了香案,開始燃香祭月。

中秋月下優美散文

這是流傳在我們地方的一種家庭祭月儀式。物無名貴,不過水果幾樣,月餅幾枚,立香幾炷;事有俗規,必用炕桌,無論陰晴,無論風雨,中秋之夜必供於院中月下,以祀月神。城裏人家,現在已很少有這樣的祭月之儀了。不過我的老母入城養老,卻於風俗節慶情有獨鍾,我家這些年也就因襲了這一習俗。看着母親擺在陽台的祭品,看着窗前移牆的花影,看着樓外一派光明,忽感明月如晝,月色映窗,四野清輝,意興頓生。心想中秋之夜,月圓萬家,如此良辰美景,怎能白白放棄?遂披衣出門,踏月夜遊,與月相會。

穿過一條巷子,就是古城的那座古柳公園。因為過節,園內早就沒了昔日健身的人羣,自然也就少了許多喧囂和熱鬧。園中小道上,隱約有一些慢悠悠的行人,大抵也是如我一般的好月之人吧。如此清秋夜景,美得讓人憐惜,我靜下心來,遊目騁懷,慢慢踱步在古柳月影下,悄然面對着這古今月色。

月光流溢,月色融融,月影如輕紗般籠罩在我的身上。仰望蒼穹,但見天色如黛,卻又於無邊深邃中透出些寶石似的藍色,一如沉睡的大海——平靜,浩瀚,深沉,無垠。夜色是美的,月色是柔的,天地就靜美在這種朦朦朧朧的柔和裏。獨立月下,我突發奇想:這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若是一味的黑暗,抑或是一派的光明,則不免混同於光燦燦的白天和黑漆漆的夜晚,使天地萬物不免單調且無趣。於是大自然就以其鬼斧神工之力,為這個世界鑲上了一輪神奇的月亮,從此天地間就有了介於白天和黑夜的另一種天色,這就是美妙的月夜。這月色如夢如影,亦真亦幻,可睹而不可把玩,可近而難以採擷,不正是造物主留給人間的一種最神奇最美妙的東西嗎?這樣想來,便不由深深喜歡了這中秋之夜,看那月天相映,月色入懷,頓覺這天地有魂,明月有影,給世間平添了幾多的妙趣與風流。

也許是中國人跟月亮有着太濃的感情吧,在我的人生記憶裏,許多美好的東西,似乎都與這月亮有關。小時候,奶奶的懷抱便成了我的第一個觀月處。每天晚上,我喜歡聽奶奶一遍又一遍地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廣寒宮闕,聽得倦了,就眼瞅農家土屋木格的小窗,到處尋找窗前的月光,然後在月亮的童話裏沉沉睡去。而在夢裏,那圓月也彷彿成了剪不斷的情絲,時常隨着年輪縈繞在我的某些夢境裏,絲絲縷縷,綿綿長長……

長大了,鄉村少年的心,不再有對月亮童話的痴迷。在那些艱苦的鄉居歲月裏,我時常在有月色的夜晚,隨鄉鄰及家人行走在寒氣重重的打柴山道上,或是在某個月上東山的傍晚,拖着疲憊的腳步或荷鋤或握鐮,行走在通向家裏的崎嶇小道上。月亮在我的眼裏,已不全是童話和美麗,我除了將她看成照亮暗夜的星辰,平日裏不太關注她的倩影了。所幸,我終於學會了讀書,愛上了文學,接觸到了那些美妙的詩詞,知道了望月寄情,知道了對月傷懷,知道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知道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知道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知道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於是,那些被勞作之苦填塞的心情,又開始有了浪漫和歡樂,又開始悄悄把月亮珍藏心底。

信步走入園內的小亭間,擇一處可望明月的長凳坐下,放眼古柳婆娑,靜看柳影輕移。我忽然想起了若干年前的某個中秋之夜,月光灑滿大地,院內那顆結滿了梨子的老梨樹下,奶奶藉着一樹月光,正用一根細長的木棍撥打着枝頭熟透的梨子。奶奶知道我明天一早就要去縣城上學了,她怕我週末回家時,這成熟的梨子早就吃完了,所以執意要我帶上一些。回到土坯老屋,奶奶又遞給我一塊月餅,眼裏滿是慈愛。我知道,這月餅是父親託別人從城裏捎買的,沒有多少,一人只有一塊。奶奶推説月餅太硬,要帶回屋慢慢嚼,現在看來,她一定是想着把月餅留給我吃。我望了望窗外的月??——明亮,渾圓,帶着光暈,又看了看手中的月餅——酥香,溜圓,沾滿喜慶。我心裏一熱,就有了想哭的感覺。但我終於還是忍住了淚,小心翼翼地把月餅掰成了兩半,一半捧給奶奶,一半留給自己。拿着月餅,奶奶笑了,我也笑了。我分明看見,一顆晶亮的淚珠在奶奶的眼裏湧動。在那個缺衣少食年代,這是我度過的最平常的一箇中秋節,也是我孩提時代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記憶,沒有美味佳餚,沒有歡聲笑語,有的,只是一種濃濃的親情,一種温馨的疼愛。

輕歎一聲,我揮去心中一絲傷感,起身沿着柳蔭小道走了下去。不知不覺間,我已來到了園中的蓮塘旁邊。這池塘並不大,雖是人工所造,但卻澄澈清幽,波平水靜,蓮葉叢生,蓮花可人。月下望去,蓮葉田田,水面如鏡,正可滿滿映上一池月光。今夜,月明星稀,微風徐徐,如水的月光,如月的池水,在我的眼前渲染出了一番清輝清景,心兒也隨着掛在夜空的明月與漂在池塘的明月一同盪漾。今年的秋月,似乎格外圓,格外亮,也似乎格外讓人遐思。“秋景今宵半,天高月更明。”在這樣明媚的月下,在這樣美妙的夜晚,我又想起大學時代與同窗好友在中秋之夜登山賞月的場景。在那個明亮的月夜,在那座山間遺存的明代九龍壁下,十幾雙裝滿了月光的眼睛,對着那輪圓月,約好詩詞酒令,須得句句有月,否則罰酒滿杯。於是,東嶽山頭,明月入心,詩情畫意隨曠野微風輕拂在山巔小道。這邊一句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那邊一聲杜工部的.“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這邊響起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那邊又傳來許渾的 “待月東林月正圓,廣庭無樹復無煙”;這邊剛聽到蘇東坡感慨“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那邊又聽聞祝允明傷感“金田玉界夜如年,大地人間事幾千。萬籟蕭蕭微不辨,露繁霜重月盈天。”……在那個中秋之夜,一羣遠離家鄉的青春學子,就這樣心醉神迷在中國北方一處叫東嶽山的地方,指點秋月,激揚文字,縱情月夜,盡興始歸。

明月中天,月色如晝,樹上的秋蟬,也似乎鳴叫的倦了,漸漸安靜下來。夜已經深了,夜風習習,吻着我的面頰,清爽而柔和。思緒又從記憶中的月亮回到了長天之上。千百年來,月亮負載了人世間這麼多的情感,可否太累?可否太重?月亮緘默,月光無言。但我想,既然能夠成為神話,她的內涵自然無邊無垠。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個月夜,參加工作已滿週年的我,與妻相識,正談戀愛,中秋之夜身無雜事,我們便相約去看電影。其時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改革揚帆,百業俱興,人心思進,大家對生活充滿了美好希冀。至今還記得那夜的電影名叫《人生》,是根據陝西作家路遙的同名小説改編的一部愛情影片。看完電影,我們各自沉浸在電影情節裏,感歎着人生的愛情之殤與人性之美。走在小城街道上,十五的月亮早已爬上城東山巔,圓圓滿滿,清清白白,月下小城如沐乳液,一派朦朧迷離。我們在月下慢慢走着,輕輕説着,低低笑着,生怕攪擾了這秋夜的月影。那夜的月光,灑滿街巷,灑滿小城,灑滿腳下道路,灑滿了我們年輕的心,灑滿了我們一生的感情。

歲歲月圓,今又月圓。在這樣的中秋之夜,昔年的情景,猶如發生在昨夜,一幕幕閃現在我的眼前。我獨自面對着一天月光,一任記憶漂流在歲月的清輝裏。今夜,萬家歡喜,豐衣足食,人們多已逐漸忘卻了往昔的艱辛,也淡漠了節日的樂趣。許多人早已對節日感到索然無味,變得麻木,難得喜歡,難有激情。看看現在我們整日忙碌的大千世界,想想我們時刻面對的生活壓力,聽聽我們身邊許多人對節日的抱怨感慨,我的心裏真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明月在天,時光不再,也許,為了快樂選擇放棄,為了生活選擇忘卻,也是人們獲取幸福的一種方式,但真正幸福的人生,卻仍然需要珍惜一些東西,更需要珍藏一些東西。

不知不覺月到中天,古柳公園人影已稀。是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我卻依舊留戀在秋月之美里,久久不願歸去。在這樣的中秋之夜,我真的喜歡與月亮久長對話——以情為語,用愛作答。

標籤: 散文 中秋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dkj2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