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扯麪像褲帶散文

扯麪像褲帶散文

幾個光着膀子剛從田地裏回來的漢子,滿頭大汗端着大老碗在村頭的老槐樹下吃麪條,碗裏的麪條又長又寬,像褲帶一樣。他們旁若無人蹲在地上西里呼嚕的吃着麪條,一口吸進去一根,好像連嚼都不嚼,生怕別人搶走了他碗裏的飯一樣。碗裏紅彤彤的油潑辣子,綠瑩瑩的葱花讓人看起來垂涎三尺。

扯麪像褲帶散文

麪條對關中人來説,可謂第一主食,痴愛麪條達到了難以割捨的程度。有“一天不吃麪,對不起老祖先”之戲説。

他們不但喜歡吃麪條,而且善於做麪條,做出的麪條多達上百種,不少麪條的品種也只有在關中才能見到。一種非常寬非常長非常厚的“冰冰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裏的“冰”關中西部發音為biang,關中東部則發音為bia。字典裏沒有這個字,也拼不出這個字的發音,我們只好用“冰”來代替了。由於這種面形似褲袋,所以關中人又稱其為“褲帶面”。

這種冰冰面的淵源還得從秦朝説起。傳説秦時咸陽街頭有一個老人推着小木車沿街叫賣。如遇食客,他現場表演,把和好的面拉的又長又寬,在案板上甩的“biangbiang”的,拉扯得又長又寬,然後拋向空中,再落入鍋裏,煮熟端出不爛不斷,又長又寬形似褲帶,配上佐料,吃的人都讚不絕口。

有一日,秦始皇在宮中百無聊賴,煩悶無比。山珍海味他不屑一顧,各種聲色娛樂煩上添亂。一個宦官靈機一動跑到街頭端回來一碗褲帶面,秦始皇一見頓時提神,西里呼嚕把一碗麪就吃完了。並大聲讚歎“此乃美物也”御賜“冰冰面”。據説這個字也是秦始皇親自創造的。

這種冰冰面後來發展到城市,被揪成一節一節的,成了“揪面片”,雖然還叫冰冰面,但已經不是正宗的冰冰面了。還有兩個品種的麪條,蘸水面和擺湯麪,雖然保留了冰冰面的長、寬、厚的外形,但增加了大碗的麪湯,也不是正宗的冰冰面。而只有一種在農村才能見到的用用又寬又長又厚的麪條調成的粘(關中人讀ran)面,據説才是最正宗的冰冰面。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麪條寬度3寸,厚度與硬幣差不多,長度則在1米左右,極似褲帶。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所用去的麪粉通常可達到2兩。因而對於飯量小的外地人來説,一根麪條足夠一頓飯,而對於飯量大的關中人來説,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麪條儘管很長很寬,但在正宗關中人口裏卻很少咀嚼,脖子一伸一縮,呼嘍嘍吞進嘴裏。吃飽喝足,飽嗝一打,頓時渾身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後來人們又對這種又長又寬又厚的“褲帶面”賦予了更美好的意義,長代表長壽,寬代表心寬,厚代表厚道。意思是説這種面吃了以後,不僅會變得心寬體胖,做人也會變得厚道起來。

另外,這種面是拉扯而成的,寓意牽牽連連、拉拉扯扯、長長久久的意思。因此新女婿、新媳婦上門一般都吃扯麪。男女雙方説對象,對方如果同意吃扯麪就表示沒意見願意建立戀愛關係。

那麼流傳千年,久負盛名的褲帶面又是如何做的呢?其實褲帶面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我們到一家麪館去看看吧。

(麪館內外場景)、(麪館師傅現場表演)

麪館師傅:“褲帶面的做法主要有二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和麪、揉麪:師傅先加鹽水後和麪,面水比例為1:6再把和好的面揉光,餳面10分鐘;再揉光,再餳,反覆多次,最後將餳好的麪糰揪成小劑子,並搓成長圓柱狀。

第二道工序就是扯麪:只見師傅把圓柱形的面劑子一根一根地整整齊齊地碼放好,拿擀麪杖稍微擀一下,擀成兩、三指寬,即一般人的褲帶那麼寬,然後像拉麪一樣拉開,但不像拉麪那麼細,拉成兩指寬,一到四毫米厚,然後用手隨意地扯開;想吃薄些,在案板上多甩打幾下,自然就薄了。拉好的`面扔到鍋裏,煮後撈起,又長又寬的褲帶面就出鍋了。上面蓋上一些色彩鮮豔的時令蔬菜,調料、幹辣子面,再用滾燙的熱油一潑,調上醬油、醋等,口重的再加上一些豔紅豔紅的油潑辣子,吃起來更為帶勁。

麪館師傅扯麪時還能手舞足蹈,手中的麪條酷似綵綢翻飛輕盈自如。在他們手裏扯麪已經成為一種絕活,一種藝術。

其實這種褲帶面是關中農家的便飯,農家婦女各個都是做麪食的能手。如果,在家端不出一碗拿手的褲帶面,讓出力如牛馬辛苦莊稼的丈夫捱餓,被人知道了是要笑話的,很不光彩的。一般在關中農村,女孩子長大成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擀上一案板像樣的麪條,這樣才能得到左鄰右舍的誇獎,才能找到婆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7l2o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