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詩遊黃山散文

詩遊黃山散文

1981年5月,我和小學到中學的同學準備一起出去旅遊。旅遊無非就是遊山玩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歎説:“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來這些話被概括為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秀”,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詩遊黃山散文

黃山位於安徽省的江南地區,從上海出發不用過江就可以過去。

我們決定去黃山,有6個同學報名參加。於是,我們就商議去黃山的事情,有詩為證:“今朝明月好,爍爍聚羣星。有志遊雲海,天都當户庭。”

出發前,報名的同學或因家裏有事,或因身體欠佳紛紛宣佈退出,最後只剩下我和啟明二人。

啟明隔天就住到我家,凌晨3點,我們就起身出發。5點5分,汽車從北區汽車站出發,經吳興、湖州、廣德、寧國、巖寺`、湯口等地,最後到達黃山。在車上,我只顧用無絕小詩寫生,而啟明卻睡起了大覺。

上海到黃山有五六百公里,開車要十幾個小時。一路上經過水鄉,隨後進入山區,很多時間都是在山頂山行車,我在車上得詩三首:

“河湖編水網,車走碧波中。笑語搖桃瓣,牀邊綠柳風。”(水鄉行車)

“綠樹窗前旋,雲天混沌顏。城名飛閃過,一路向黃山。” (鄉間行車)

“墨帶繞山腰,隨車舞碧霄。竹叢疑路斷,車在霧中飄。”(山間行車)

晚上我們住在黃山賓館。安排好住宿後,我們走出賓館夜觀黃山,“大好河山月色中,依依秀廓刺青山。飛流遠下三千里,勝似仙童巧弄弦。”

第二天早晨4點多,我們就開始登山了。“黃山風景好,處處醉行人。入去此扉裏,春光步步新。”

一路上,我們遊興甚濃,邊走邊欣賞風景,邊尋奇石、怪鬆,邊吟詩作對。看見一塊巨石嵌在松樹根上,啟明曰:“石樹相接。”我説:“不如説‘樹石相擁抱’。”啟明叫絕。松竹林中隱隱傳來山溪的響聲,啟明有感而發:“夜聞黃山水濤聲。”並説,這是他昨天晚上睡覺時偶然得到的。

走過青鸞橋,登山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山間幽谷深,仰首恨峯危。為使行人便,青鸞卧作逵。”

過了橋,就看到了四絕之一的怪石——金雞叫天門。“遊人久欲來,戴月登山石。雞叫喚天仙,起身迎遠客。”

行路之間,天色漸明我們開始拍照。漸漸地,山勢險峻,山路也崎嶇和坎坷起來。走上幾十步路,就開始喘起粗氣來,啟明描繪登山者的狼狽相説:“呼哧呼哧拉風箱。”我藉着啟明的句子寫成一首小絕:“山高不可畏,步步呼粗氣。台階接雲端,持恆方可貴。”

再走上數百步就不得不休息了,我們作詩的雅興也煙消雲散了。“天門高萬丈,過坎要三天。此處能得上,天都在眼前。”休息在山路的石階,遠近傳來非常悦耳的鳥叫聲,我真的很羨慕這些小動物啊!他們可以自由地在飛上飛下,也可以隱棲在枝頭樹梢,飽賞黃山的美麗景色。忽然間,山深林密處,傳來了笑聲,我脱口而出:“遠處聞人語。”啟明的詩句來的更快:“必有勝境在。”於是,我們向笑聲傳來的方向趕將過去。越爬山路越陡,越陡就越吃力,我們都感到十分需要水,同時也感到所帶乾糧十分沉重。爬到天都峯下,看見有一寄包小亭,嗚啊!我們像看見救星似的把包寄在裏面。輕裝上天都,路亦累人腿。“東嶽雄姿西嶽貌,合於一體更高強。黃山風景如何好?我上天都問玉皇。”在半道上,啟明為拍一張照片,忘記把竹杖帶上,被人順手拿走,我們十分掃興。後來下山時我們又找到了兩根竹杖。我説此乃塞翁失馬,啟明大笑。上下天都峯,有兩點能要求,一要勇敢、堅韌,二要謹慎、小心。看準了落腳點,就要放身爬,畏首畏尾只有危險!在鯽魚背上,縱目下望,原來我們高不可攀的青鸞橋,現在卻像螞蟻一樣咋我們的腳下,橋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據説,就在今天有兩人從天都峯上摔了下去。嗚呼呀!拼命上天都,疏忽喪性命。下天都時,覺得山路陡峭異常,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

天下名叫“一線天”得景緻數不勝數,黃山山石奇峻,當然也會有兩山(石)相峙的“一線天”。

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看,有三座小石峯相擁而立。若有云纏霧繞,則似海中仙島,故稱“蓬萊三島”,“一線雲天兩石間,輕輕擠過窄崖關。三巖巧築蓬萊島,我欲成仙不復還”。

黃山第二絕為奇鬆,其中有一株根在冠上,名曰“倒掛鬆”。“黃山之秀在於鬆,壁縫崖邊綠翠濃。誰見根鬚頭頂掛?彎腰戲水掛飛龍。”

走上普通石階,我們又健步如飛。到玉屏樓,我們下榻在蒲團鬆。“遊人不到玉屏樓,沒見黃山真面目。送客迎賓有二鬆,氤氲霧靄若暘谷。”

一天下來,只覺得口渴——水乃登山之第一備品。因此,我們開始拍照揹着包,後來,覺得包太重,就不揹包了,而改用竹杖做道具——因為竹杖更為重要。再後來,就揹着水壺拍照了。在蒲團鬆住宿部,接水如搶油,我們也渴慌了,只好和大家一起湊熱鬧。

第三天天還沒亮,我們就起來趕路。剛走了幾分鐘,我就大喊要休息。啟明以嚴厲的目光向我表示了不滿。在蓮花峯下,我強烈要求吃早餐。吃罷早餐,我力量倍增。攀上蓮花峯,啟明要替我拍一張“腳下羣峯似彈丸”的照片,我説,一到黃山,我就感到自己很渺小,怎麼能拍如此豪放的照片呢?啟明不快,就為我拍了一張“坐觀羣峯騰薄浪”。“羣山萬里騰青浪,破水芙蕖更鬱葱。誰見蓮花如此壯,盎然翹首刺蒼穹。”下蓮花峯後,啟明要求進餐,我陪他吃了幾塊蘿蔔乾,不了手一抖,蘿蔔乾撒落在地。估計可能因為手用力過度引起的。登山怎麼會手痠呢?因為開始登山時,總是用腳使勁,腿力不濟時,就只好借力於手中的竹杖了。柱竹杖的手也感到酸了,那這山路的險峻、艱難就不難想見了。

白步雲梯是登黃山途中的重要險阻。蓮花峯下“蓮梗”不遠處有兩塊巨石,一形如龜,一形如蛇,兩石平行。在石壁上鑿成的一百餘級險峻陡峭的橙道從兩石間穿過下行,從對面鰲魚洞觀看,磴道下臨深淵,像靠在峭壁上的長梯,這就是“百步雲梯”。誰都知道行路難,但誰都不願放棄這裏顯得體驗。“登天不敢聊閒話,兩翼輕盈學鳥乖。抬首幾回不見頂,吾行百步有千階。”

在海心亭前,我們認錯路,走進了一段兩山夾一水的峽谷。這段路非常難走,好像只有砍柴的偶樵夫走過。這路真是“樹蒂路中盤,疏枝眼上橫”。我們沿着小溪行走,有時甚至要走到溪水中,我和啟明在溪中大石頭進行了野餐,並自拍了兩張我們進行野餐的照片。而後,我們繼續在深山之中行進。現在這條路被命名為西海大峽谷。谷中溪水名曰“白雲”,故又稱“白雲谷”。此谷由近旁的石柱峯、石牀峯,右前方的薄刀峯、飛來石,對面的排雲亭、丹霞峯、松林峯和左前方的九龍峯、雲外峯等奇峯怪石所圍成的空間,全長約15公里。峽谷入口處是狹窄的'蛟龍灘,長2華里,寬只有15米,兩岸峽壁陡峭,左為伏牛嶺腳斷崖,右為雲門峯麓斷崖,各高近百米,幽深駭人。1983年,黃山園林部門組織了一支探險隊,由西海山腳下的老藥農帶路,攀懸崖,冒艱險,對深谷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終於初識了這神祕的世界,並開發成為探險者鍾愛的溪水峽谷。我們走入西海峽谷是在1981年,那時這裏還是人跡罕至的處女地,沒有任何資料有過對這裏的介紹。我們攀上峭壁,想向外突圍。但是山的另一面是懸崖絕壁,我們當時尚沒有能力下到懸崖底下。於是,只好後軍變前軍,順原路返回。因為走的是下山的路,每走一步腳下的樹葉都很打滑,弄得不好就要摔跤,真是驚煞行路人。加之我們來時並無明路,故返回又“難煞尋路人”。其實我們已經在山中迷路,只好選擇想對好找的石柱峯為第一目標。

接下來,我們一路玩了薄刀峯、飛來石、北海、始信峯、仙人指路諸景,得小詩三首:

“原本蒼穹無縫隙,薄刀偏欲破青天。遙遙直上三千丈,玉殿雲簾繞刃邊。”(薄刀峯)

“薄刀刺落補天珉,駐腳峯巔不見鄰。説話之間將欲倒,驚呆多少遠來人。”(飛來石)

“李白詩章浩,生花妙筆書。酕醄名句出,椽落散花隅。”(夢筆生花)

我們興沖沖地走到北海,可那兒根本沒有給你住宿的意思。我們只好借宿西海分部。在排雲亭,我和啟明像研究作品似的研究了排雲亭前的每一個風景。“仙靴山底曬,赤腳踩高蹺。西海霞雲好,天猼翹首瞧。”

第四天凌晨三時許,我們便被別人的起牀聲吵醒,我們只好爬將起來。減輕負擔,洗臉刷牙之後,便向清涼台進發。大約在五點鐘,我們登上了清涼台。是時,清涼台上已是人聲鼎沸了,連插針之地都沒有,別説是立足之地了。今天的雲特別多,東方只露一線之光,晨風特別勁。吹得人渾身發抖,許多人都嚷嚷着要走。就在這時(5時20分),東方的薄雲被紅日撕開,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頓時,萬眾歡呼。“東天一線亮,遠霰似遠峯。鬆浪鋪雲海,霽中赤日騰。”我們看日出的同時,也欣賞了黃山的第三絕——雲海。我猛然想起了“烏雲遮不住太陽”這句名言,這句話多麼精確啊!同時,我還想起了這樣一個比喻,我們中國像一輪紅太陽似的要在世界現代化之國中崛起,必定會有烏雲似的重重困難,但是太陽終究還是要噴薄而出的。

從清涼台上下來,我們就順後山之路一氣下到入勝亭。吃了一點乾糧,又一氣下到雲谷寺。為了領略後山的風光,我們決定步行下山。下山以後,我們又在附近的觀瀑亭、桃源亭、醉石等處遊覽,登上觀瀑亭。瀑布是黃山四絕之一,但是遙看人字瀑,嗨!瀑水如潺潺小溪——太小了!我不禁望瀑興歎:“可惜無水呀!”接着又説;“如果有場雨那就好了。”不了此話果然招來了雨神,我的話音未落,只見地上綻開了乒乓球大小的雨點——一場山雨驟然而降——真乃天助我也!隔着雨幕,伴着雨聲,我放聲大笑。遙看人字瀑飛流分成兩股而下,甚是壯觀!“遙望隔山人字瀑,涓涓細水不成流。仰天長歎求山雨,兩路淺淺泛巨洰。”

看罷三疊泉、藥臼和試劍石,回到温泉。因泳池換水,只能洗澡。我們別無選擇,進入澡堂。算是湊齊了黃山四絕。

現在黃山已經裝上了索道,上山下山都很方便,登山辛苦所帶來的所有樂趣也隨之消失。我行路和目的之間我更偏向行路,正如人生的體驗在於人活着的過程,而不是終極目標——死亡。

如果沒有其他條件的顧忌,我會選擇步行上下山。

標籤: 詩遊 散文 黃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20z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