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過年了散文範文

過年了散文範文

導語: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過年了散文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過年了散文範文

過年了散文範文一

不覺然間,時光晃盪一下,便跳到了春節

可我雖覺得年長一歲,活得渾渾噩噩。

過年該是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摒棄苦澀的記憶和無聊的蒼白,甩開怨恨情仇的羈絆。可是在這普天同慶的氣息裏,我找不到一點新鮮感。幼時的記憶卻分外的鮮活起來。

幼時,我整天盼望過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包餃子。我端坐在媽媽身旁,疑惑的望着餃子餡。那是醬油拌過的蘿蔔絲,和零星散着的雞蛋。這是我春節最好的美味。我們吃起來依然是那麼的津津有味,依然是那麼的回味無窮。而現在,即使是山珍海味作餡,卻找不回當年的感覺,不勝當年的美味。

天矇矇亮,我就從被窩裏拱出來。我慌忙跑到廚房給媽媽拜個早年,希望得到零星的回饋。我翹起小屁股像雞啄豆般通通兩下,叩得結結實實。這時,媽媽會迅速將我扶起。“傻孩子,頭都磕破了。”媽媽急忙把我的頭揉揉,就像我受委屈時那樣的感觸。然後給我五角或一元,我覺得多麼珍貴。雞蛋才兩角一個,一元買的食鹽夠一家吃一週。我把錢攥在手心。我在媽媽滿是溝壑的臉上吸一下,然後兔子似的跑開了。見人就炫耀磕頭的賞錢。

父親早逝,媽媽拖着我們弟兄三個度日。我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媽媽也從未添過一件。媽媽的手結滿繭子,卻是世上最靈巧的手。將別人送給的舊衣服像變戲法似的改成新衣服。也正是這雙手,維護了我年少時的自尊。在媽媽幾近乾涸的乳汁哺育下,我健康成長。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開始到各家各户撿鞭炮。然後回來放,算是我家放的。放鞭炮象徵着吉祥,在當時人們的眼裏。玩一會後,我就上長輩的家裏拜年,這是祖宗留下的規矩。一個叩頭,一個紅包。我不在乎紅包的多少,而在於這份喜悦。給長輩拜年,都是實實在在的,叩得頭破血流。而大人們給長輩拜年,則是逢場作戲。打打哈哈就過去了。我認為,大人最會騙人。因為紅包有時是空的。當大人們在一起喧天喧地的聊起家常事,我就趁機溜走。回家將紅包交給母親。媽媽媽總是小心翼翼將錢疊整齊,並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媽替你攢着,明個兒開學湊湊學費”。我默默點點頭,心裏踏實好多。

現在憶當年,卻清晰如昨。想報答媽媽,卻已在遲暮。想把這種懺悔,寄託在工作中,把對母親的愛賦予留守兒童。現在新年很熱鬧,卻找不回當年的感覺。只有躲在時光的角落裏,給孩子講我兒時的故事

過年了散文範文二

兒時的一句話"過年了!過年了……"帶着喜悦、帶着歡樂、帶着無限的期待和憧憬。紅紅的新衣服、漂亮的新書包、嶄新的壓歲錢、噴香的年夜飯……這些事物在孩子的心中是快樂的源泉,是簡單的希望,是全部。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管生活如何奔波,事業如何曲折,遇到再多苦難,至少回憶是甘甜的。我很知足,我很幸運。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無法像別的有錢人家的父母一樣給我衣錦玉石,但他們給了我比那些更重要的東西:快樂。感恩父母,從不曾在言語上表達過,但心中卻從未忘記過,行動是最好的感恩方式。讓自己堅強,獨自撐起一片天空,為年老的父母遮風擋雨,這是兒女的本份,也是心中努力的方向。

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公益廣告在宣傳時用了Family這個英文單詞,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這句話中每個單詞的第一個字組成了家庭這個詞語,F原來是最大的,F總是為全家人遮風擋雨,可是I卻從來不服,漸漸長大了,F漸漸老去,於是I只有撐開雙手接過父親的擔子,照顧父親和母親就成了I的職責。

昨天到甲方收賬,喧鬧的氣氛幾乎要將整個樓房震翻,很多個單位的人員都混在一起,隨時都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彼此之間的爭鬥。我無可奈何。過年只有10天左右的時間了,農民工辛苦的血汗錢不爭回來,我無法對工人交代,也無法對自己交代。過年成了做工程的人所不願意過的節。甲方的人也很為難,政府飯碗不能丟,農民工要吃飯,權衡利弊,考慮得失,弄不好輕則記過處罰,重則鋃鐺入獄。所以我們不是不想過年,而是不想看到那些狼狽的局面或者是自己就是那個狼狽局面的扮演者。

去年臘月25,項目部被工人圍住,我們幾個管理人員強撐住局面,仍然一塌糊塗,辦公室被反鎖住,伙食團飯被吃光,我們的行動也受到限制。這個時候的農民工已成了呲牙之徒,言語已不起任何作用,只有紅紅的票子拿到手裏方會罷休。小時候有一首叫做《鈔票》的歌,至今記憶猶新:是誰製造了鈔票,你的作用真不小,有人為你賣兒賣女,有人為你去坐牢。如果工地上年輕的母親將懷中的嬰兒遞給你,孩子呱呱直叫,就算鐵石心腸,你也難免會想想家中待哺的孩子,年老的父母和善良的妻子。鈔票呀,你真是個好東西,你也是個害人精!

當然,年是肯定要過的,我們和眾多農民工一樣,路是自己選的,再多的'困難也要克服,再多的眼淚只有自己往肚子的吞。要錢的和被要錢的其實都想過個好年,這是客觀事實。老闆要的是結果,政府要的是穩定,農民工的辛苦豈是你我這幾個文人所能表達完全的?城市、道路、綠化、高鐵、隧道……這些都是無聲的證明。

即使如此,我們心中仍有對過年的期待。因為孩提時的記憶永遠不會忘記,家庭團聚,幸福開顏的那一刻,所有的苦難都會化為烏有。我想這是春運時節“地球大遷徙”的原因,是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年”情節。也正是這個過程的苦難才讓年中所包含的甜蜜、幸福顯得更加珍貴!

祝每個朋友都能過個好年!

過年了散文範文三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年味卻越來越淡了——這幾年,幾乎每年春節過後,人們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慨。究竟是怎麼哪?過年對於生於缺吃少穿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我來説,那是童年歲月一個多麼短暫而又愉悦的時刻啊!

窮人的孩子懂事早。與現在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是,兒時的我熱盼過年的原因,並非為穿新衣服、領壓歲錢、放鞭炮之類,而是能在這時看到長輩們難得的開心的笑容,天天享受鄰里户間喜氣洋洋、七裏八村熱熱鬧鬧的氣氛。

農村的過年從臘月就拉開序幕,一家接一家的宰殺年豬、醃製臘肉的行動開始傳遞過年的信號。天寒地凍時節,平時忙得眼晴一睜忙到天黑的大人們難得有這一段空閒,嫁女娶媳的喜事也集中這段操辦。一家辦喜事,全村都熱鬧。親戚朋友、周圍鄰里紛紛趕來幫忙,説説笑笑中將喜事辦得體體面面、圓圓滿滿。熱氣騰騰的景象不僅將寒冬的的陰霾驅散,也彷彿使農民苦焦的日子滋潤了許多。

“臘月二十三,灶爺要昇天”。即便平時顧不上講究的農家主婦也不會忘記這一天,將手頭的事先放下專心打掃衞生,甚至全家齊動手,一定將灶台上下、屋內院子打掃乾淨。當晚迷信的奶奶還要擺上香燭供品,鄭重告祭灶神,祈求保佑來年灶火旺盛,兒孫們頓頓有飯吃。

臘月二十五以後,大人們便開始相約趕集鎮辦置年貨。上世紀七八年代的農村,絕大多數家長是掰着指頭算計着攢錢修房的,但為了準備過年,平常再節儉的家庭,也大方了許多。待客的煙酒、做菜的調料、喜慶的鞭炮是必買的。到除夕這天,集市上的人反而少起來,家家户户炊煙繚繞,在家殺雞的、劈柴的、擔水、煮臘汁的,人們不約而同地為迎接新年到來做着最後的準備。

過年打罵孩子是大人們忌諱、鄰里間笑話的事。即便平時日子過得再苦再累、心事重重的大人們,也大度了很多,不再將怨氣灑向調皮的孩子。我和小夥伴們便從這天開始了一年一度向由自在的歡樂時光,放肆地你追我趕東跑西竄地放炮仗、捉迷藏。記得那時農村還沒有電視,大家往往是玩得興奮地忘記了天黑,直到被大人們佯裝憤怒地大聲喝斥“玩瘋了,肉煮熟了都不知回家吃”,才感覺口讒肚餓,歡蹦亂跳跑回家吃年夜飯。現在的孩子無法體會,在那時,對絕大部分農村家庭來説,吃肉可謂改善生活的標誌。天天吃肉——這種在莊稼人眼裏近乎奢侈的日子也只有過年。

年夜飯,作為一年一度最要緊的晚飯就成為這種奢侈的開始。平時都做菜捨不得多放油的家庭主婦,在此時也顯得十分大度。涼拌的、炒的、油炸的個個菜都是油旺旺、香噴噴的。吃飯時,要將所的屋裏為燈拉亮。全家人圍在一起,爸爸媽媽平時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臉上綻出少有的微笑,一個勁地呼這喚那地勸我們“慢慢吃,多吃點”。這也是家家户户每年用時最長的一頓晚飯。

對我來説,則是和父親相處最長的晚上。那時,父親在離家較遠的山區基層機關工作,父親每月回來一次也是騎自行車跋山涉水百里路,回到家常常是天黑,一家聚少離多,。生活的艱辛讓父親臉經常鐵黑着,脾氣也很暴躁。我們姊弟三人對父親畏而遠之。然而在除夕之夜,父親則顯得比平常任何時候都和藹而親切,彷彿要彌補虧欠我們一年的疼愛。整晚的歡樂都由他發起,講故事、出迷語、説春聯,我們搶着説話,屋子裏盪漾着歡樂,全家籠罩在幸福之中。我們想和父母一起坐夜,但大約到一兩點鐘卻抵不住睏意的來襲,最後都懶懶地擠在父母的懷裏甜甜地進入夢鄉。

然而在大年初一清早,我總是會被四面八方傳來的嗶嗶嚗嚗的鞭炮聲叫醒的。我奇怪自己非但不覺得難受,反而會覺得很愜意,自告奮勇地起來冒着寒冷在院子裏跟着放響鞭炮。在我的眼裏,親手點燃放響的彷彿不是鞭炮,而是幼小的我在心靈對新年對未來的一個又一個火熱而美麗的吶喊啊!

清早貼上父親提前揮墨寫就的紅紅的對聯,是大年初一第一件要緊事。家家户户貼上紅紅的對聯可謂過年最美麗最具喜慶色彩的一道風景,那些簡陋的房子此時彷彿不再是那麼難看。受父親的影響,我從識字起就喜歡在過年走親戚時一路欣賞每家每户的對聯,從各不相同的字跡和內容裏,我似乎感受到每一個家庭對幸福渴望的力量。若看見誰家到大門沒有貼春聯,我便不免生出一分失望,繼而疑問這家主人怎麼啦?欣賞春聯成為我過年的一大嗜好,持續至今。但可惜的是,近年來,絕大多數家庭門口貼的春聯都是面孔雷同的金字印刷品,如同過年收到的累同的手機拜年短信,辭藻華麗卻讓人反胃。

那時,農村過年走親戚相互拜年是必不可少的。沒有親戚來和沒有親戚去同樣是難免被人揹後恥笑的。從正月初二開始,路上三五成羣接連不斷大都是拜年的隊伍。家家拖兒攜女,人人換上新衣,一路談笑風生。每個人似乎都比平常禮貌了許多,精神了許多,從門口過相識不相識,都要説笑招呼幾句。平常見面少的親戚更加親熱,知心的話兒説個沒完。待客的誠心,做客的高興。主家從廚房裏端上親自做的飯菜,邀客上桌,菜過五味,酒過三旬後,主客間話題愈多,談興更濃,感情交流愈加熱烈。親戚間你來我往,一家一天,少則拜年到初八九,多則拜年到正月十五。農村過年登門走親訪友的那種心情舒暢勁,是現在城市時興發個短信、打個電話遠未能相比的。

過年最增添熱鬧氣氛的莫過於走村串户農民自發組織的文藝演出隊,舞獅、彩蓮船、耍龍、唱戲。雖然節目年年大同小異,但土生土長、鄉音鄉情,老鄉圖的是就是這個熱鬧勁。鑼鼓聲響傳來,主家賓客男女老少都湧出門外,競相觀賞。那種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歡樂如潮的場面,讓人振奮、令人鼓舞,將過年的那種歡暢勁體會得酣暢淋漓。現在,經濟條件好了,農村組織的文藝活動反而一年比一年少了,各家各户獨坐在家裏看電視,即便美味佳餚天天陪伴,但總覺得春節顯得冷冷清清的,少了過去許多歡樂勁。

去年回老家過年,聽母親説,村裏老人們自發籌資開展文藝活動,我路過時去看了看,在村裏一座老廟前僻陋的凹凸不平的場地上,雖然僅僅是幾位村裏愛好者的自演自唱,但也圍着上百人興致勃勃地觀看。

如今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洋節”聖誕節,有人推測照此下去傳統的春節會消失,對比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便覺得這種擔心並非杞人憂天。於是,在心裏盼望着今年過年農村能組織些文藝活動,讓老鄉們年過得更熱鬧一些。

標籤: 範文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0pg0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