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句子 >

少兒英語句子教學方法

少兒英語句子教學方法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句子吧,句子的組成部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種。那什麼樣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兒英語句子教學方法,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兒英語句子教學方法

少兒英語句子教學方法 1

1、情景教學法

在英語課堂上,老師們可以為學生們模擬各種各樣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以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呈現學生們感興趣的單元主體,組織學生們在情景中不斷地反覆地操練新知,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

2、音樂,律動教學法

Happy Melody 和 Motion Chant是我們課本里的英語歌曲童謠。英語教學藴含在“説,唱”英語中。

以韻律式的“説,唱”形式,配合科學編排的韻律動作,全方位地調動視覺、聽覺、言語能力和肢體動作,讓孩子真正“懂得”英語,真正“脱口而出”純正的英語,真正“學”會英語。

3、全身肢體反應教學法 TPR

為學生學習的幾乎每一句英語,都配上了生動的動作,讓孩子們邊説英語,邊用動作將其含義表達出來。

全身肢體反應教學法注重的是語言學習中的互動模式。小柒曾經和大家詳細解説過:

它能夠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參加活動,讓他們在輕鬆快樂的學習環境中,猶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英語。

4、童話劇教學法

教學內容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和制約着語言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用。

在英語課堂上,當孩子們遨遊在光怪陸離的童話故事中,他們學習的英語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當他們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童話人物交上好朋友的時候,他們的英語也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5、直接母語式教學法

全英文教學給小朋友一個全英文的環境,讓其習慣於英文的聽説及直接用英文進行思考,改掉在頭腦裏進行二次翻譯的過程,能很快的掌握英語的發音習慣及語感,像母語一樣的直接反應,形英語思維,説出標準的英文。

6、自然教學法

在學習英語中,用習得的方式比學習的效果好得多。

因此,英語課堂環境創設得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教師利用學生過去學過的知識,設計和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文化相近、便於他們理解的教學活動。

在介紹新詞彙、引進新知識的時候,教師儘可能結合周圍實際環境,在一個富有實際意義的環境之中,像掌握母語(中文)一樣,掌握英語。

7、遊戲教學法

遊戲是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在遊戲中模仿成人生活,體會人生百態。

從教學內容分為單詞教學遊戲、句子教學遊戲、音標教學遊戲、詩歌教學遊戲和鞏固複習遊戲;

從方式方法上分為比賽、猜結果、角色表演、聽音反應、模擬、律動、變聲調遊戲等。

課堂教學遊戲貫穿模仿、操練、活用等教學過程的始終。

這些教學方法充分滿足了兒童好玩、好動、好奇、好勝、好表揚的心理需要,因而聽課時注意力集中,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習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8、戲劇教學

根據兒童這一特定的教學對象,我們將所選童話故事改編成劇本。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扮演劇中的各種角色,學一段演一幕,學完一篇,一個童話劇就已排練完畢,可上演了。

通過教學排練表演,孩子們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迅速提高,這種方法比起虛擬一個孤立情景進行口語教學,更生動、更自然,因而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少兒英語句子教學方法 2

1、從孩子本身能力入手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圍的事物,並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同時也取決於支持並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於: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説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麼,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必須走入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gardner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説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自我智力。因此,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適當平衡,從而使具備不同優點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

由於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藉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範疇之內。

2、鼓勵交際互助

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傑(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髮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於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

交際語言教學法則將理解和傳遞信息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準確性。

3、支持多種理解和商討

語言的意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wells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一致理解。費舍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閲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

對語言的意義進行商討和協作談話這一重要原則應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學生們相互交流觀點,共同解決實際問題,並達成一致的理解。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觀點不僅僅是表述客觀事實;協作談話應具有真實意義,這才能夠激發參與者的談話動機。

4、讓孩子成為學習中的參與者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費舍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對於能夠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予的任務或活動沒有一定的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將永遠無法獨立,有時甚至停滯不前,喪失學習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教師或同學的適當支持,同時符合zpd理論所提出的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即“最近發展區”內。

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

5、按照zpd理論對知識進行定位

克拉申(krashen)把“可理解的輸入量”(input+1)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當新輸入知識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時,原來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這又和維果茨基的zpd理論以及布魯納的“腳手架”理論不謀而合,即成人或同齡人在孩子已有知識層次範圍之外的適當水平所給予的支持和引導,是孩子所長和發展的核心因素。但在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習語言,他們被灌輸的只是其現有語言水平層次上的過於簡化的語言,而不是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下的新的語言。這條原則事實上和挑戰、冒險的重要性相互關聯。如果語言的輸入總是保持在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上,學生就沒有面臨挑戰和冒險的機會,以致失雲了成功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

6、語言應以完整的形式出現

多年以來,人們都是把語言分割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一點一點地教授給學生。然後由學生把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象拼圖一樣拼在一起去理解這門語言。然而,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置身於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並使用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理解其結構和語法。lewis倡導外語教學應該從“多個詞彙構成的語言段或完整的語言”出發,發展學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語言(段)的能力。tough(brumfit)也曾談到課堂教學中“系統化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在家裏一樣,隨時替換孩子談話所使用的某些詞法,構成新的完整的語言。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成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和練習的語言被侷限在了“已經消化”了的句子層次。但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的過程,而應該通過把結構化的學習途徑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接觸更復雜的語言環境。不管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夠適應這種學習方法。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7、在熟悉環境中設計明確活動

孩子在學習第一語言時並不選擇語言環境,學習語言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使用原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語言現象,從已知中建立未知,並通過“吸收或同化新知識”,不斷地調整思維方式。同樣,在英語課堂上,孩子們需要一個清晰和熟悉的語言環境,進行具有實際意義的且標誌明確的活動。他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其原因對他們來説應該是可理解的。那麼,教師就要不斷地接近孩子,逐漸摸索出孩子的興趣和理解水平,並依次選擇適當的話題和任務。

8、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地學習

孩子依賴教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具有自己的理解力,課堂活動的設計就必須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少兒英語課堂中,階段性的二人或小組活動,以及詞典和參考資料的使用都有助於做到這一點。

9、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孩子需要安全感、適當的場所和愉快的學習。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支持挑戰性的活動和冒險;話題要有趣,並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活動要具有實際意義且目標明確;隨時適當地讚揚學生;紀律是嚴格和公正等。這樣的環境不僅會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容忍他人的品質。

10、測試應和學習的方式相一致

如果我們把上述九條作為成功學習的關鍵,那麼,測試和評價中就應該反映這些原則。這也是對上述原則的補充和完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語言學習的規劃和開發都沒有考慮測試的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juzi/m07rq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