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探討

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探討

中國經典古詩詞是一座豐富的寶庫,是民族文化精華的濃縮。它以意韻之美、格律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傳,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高超的藝術手法,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學士。

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探討

一、重視預習,瞭解作者及相關的歷史背景

瞭解作者是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作者創作時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詞及作者有一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詞作輔墊。為此,我們在古詩詞教學前,要重視並留出時間讓學生預習,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及相關的歷史背景,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例如學習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就可讓學生談談詩人李白豪邁奔放的浪漫風格。學生經過預習,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也培養了獨立探究的能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自我的空間。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葉聖陶先生在《小學生詩選·序》中寫道:“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憑藉,而最好的憑藉便是詩歌”,“讓他們與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觸;涵養和培植的收效自當更多”。那麼,怎樣讓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藴其中的濃郁的詩情而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呢?那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

1.圖畫展現。古人有“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的説法。在教學中,可採用直觀教具,如幻燈片、圖畫等,變詩歌的語言文字為可感的視覺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驅遣他們的想象,使之進入詩境。如製作《漢江臨眺》多媒體投影圖畫,面對這幅畫面引導學生一同與作者遠眺,領略漢江水勢的雄偉壯觀,體會作者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及積極樂觀的情緒。

2.音樂烘托。讓音樂走進古詩詞,烘托氣氛。如學習蘇軾的《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在朗讀中配以節奏緩慢、抒懷的古箏曲,讓那賞心悦目的樂曲把學生帶入一個月光清寒的世界,與詩人一道“起舞弄清影”,共同體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聆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3.真情誦讀。聲音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詩詞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也使聽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刻的感受,更好地激發人的想象。古詩詞具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詞句勻稱工整,音節鏗鏘有力,特別適合誦讀。要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領悟古詩詞的意境。誦讀時要把握好節奏韻律,如:清新歡快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委婉含蓄的《醉花陰》,蒼涼悲愴的《漁家傲》,沉鬱頓挫的《春望》。

4.形象描述。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富有感情地描述詩歌形象,同樣能夠誘發美感,引導學生進入意境。例如教《天淨沙·秋思》時,我們可用緩慢,低沉的語調娓娓描述:秋天的黃昏,夕陽正在西沉,天色漸漸暗淡下來。郊原上一片寂靜,只有幾隻剛剛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不時地啞啞地叫幾聲。稍遠一點,在小橋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幾家村舍,已經升起了炊煙……學生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詩詞的境界。

三、品味佳句,積累語言

古詩詞中有些名句突破了時間的.囿限,仍然“存活”於今人的文章之間,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反覆推敲,領悟詩人手法的巧妙。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不寫依依不捨的情懷,而代之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積極向上的情緒。李白懷才不遇,仕途坎坷,卻發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聲音。更要理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這些名句將積澱於學生的精神中,陶冶學生情操,淨化學生靈魂。

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

1.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國土遼闊,山川壯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還要讓學生學習古代傑出人物和勞動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強權,維護國家獨立尊嚴的光榮傳統,激勵學生從小樹立熱愛祖國、保衞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錢塘湖春行》、《渡荊門送別》、《漢江臨眺》等,詩人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瞭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江域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為陣同甫賦壯同以寄之》等則反映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在教學這類古詩詞時,就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祖國秀麗的山河,去體會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培養自己崇高的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2.培養審美能力。詩詞教學是語文美育的重要領域。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創設一個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讓學生置身於其中,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並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學生心靈中沉澱下來,對自然環境熱愛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總之,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標籤: 教學 初中 古詩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zrg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