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改寫作文 >

小學古詩文改寫初探

小學古詩文改寫初探

篇一:初探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小學古詩文改寫初探

古詩文是一種審美文化,一種藝術文化,是浸透着禮樂精神的文化。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孩子們從小就接受古詩文的薰陶,可以引領他們走進宏大、開闊、高尚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有力地抵抗醜惡,改造貧乏和平庸,遠離虛無和輕浮,同時獲得對古典美、傳統美的認識與理解。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不要拘泥於教材中的詩歌,要進行組詩教學,培養詩趣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當有了一定數量積累後,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四古詩《江雪》的學習中,巧妙地整合了一個“垂釣系列”——《江雪》《秋江獨釣圖》《小兒垂釣》《漁歌子》,重點學習《江雪》,對比略讀《秋江獨釣圖》,推薦閲讀《小兒垂釣》《漁歌子》,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於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對中國文人歷來的“垂釣”文化進行了一次探索,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閲讀量。還可以用複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自然過渡到本課兩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的題材特點——哲理詩。然後將兩首詩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髮現兩首詩説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説理、借喻説理。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節,對“哲理詩”這一古詩題材有了一個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二、重視誦讀,把古詩文教學的課堂推向高潮

為了優化古詩文的外部環境,我把古詩文的誦讀積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比如“古詩文朗誦會”,學生或配樂朗誦,或淺吟低唱,教師則負責評選優秀。“古詩文遊戲”,師生在拍手和跳牛皮筋的活動中把《望天門山》《如夢令》《三字經》等古詩文當口令吟唱。“演唱古詩文”,將已經有人譜曲的古詩文歌曲在校廣播中反覆播放,並在音樂課中由音樂老師教唱。對於其他的古詩請校音樂老師譜曲後再指導學生演唱。另外,還有“個人背誦”“合作表演”“現場作詩”等活動,把古詩文的誦讀積累推向了高潮。

三、要求學生品讀體會,教師也需適度地講解

篇二:初探小學古詩文拓展教學策略

翻開中國文化的歷史,古詩文作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格言,傳遍窮鄉僻壤,市井俚都。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文傳情。常吟古詩文,可以增長學識,陶冶性情,還可以培養對中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或許,古詩文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着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華民族的魂魄。“小時能背,終身難忘。”在孩子們古詩文的積澱過程中,經歷着“學知―習行―養性”的過程。那麼,如何培養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志趣?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我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嘗試,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趣濃勞輕,樂學不倦

(一)“晨讀樂”。每天,我安排了“課前一誦”,利用晨讀和課前5分鐘的時間進行教讀,朗讀,齊誦,並安排學生依次到講台上聲情並茂地朗讀、領讀或者背誦,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讓學生廣泛蒐集詩文故事和作者趣聞,通過班級故事會的形式,評選出班級“故事大王”,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對錶現出色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

(二)“詩配畫”。古詩詞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點,我提倡學生根據詩意,為古詩配上圖,展開合理的想象,以畫來體會詩文的意境,體會詩人豐富的人生感悟。這一活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了使自己繪製的作品能為大家所喜愛,他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逛跑書店、請家長上網查找、收集相關資料,精心設計畫面,規範工整的書寫......最後,我們在班內舉行展評,被選入的學生其高興程度可想而知,從而掀起了學生學詩的熱潮。

(三)“我是誦讀小能手”。隨着學生對古詩文興趣的`不斷提高,他們積累的古詩也日益增加,這時我就在班內舉行形式不一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如兩人賽讀、小組競賽、男女生對抗賽,進行限時背、輪換背、接力背等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背誦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每一個月,我還在班上舉行“誦讀小能手”比賽,評選出班級中背誦古詩數量最多的同學,並給予表彰獎勵,一張小小的喜報,一本薄薄的練習本,一顆小白兔奶糖,一陣掌聲,一個擁抱,這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的獎賞,卻讓學生受到了極大的鼓勵,使得同學們背誦的積極性日益增加。一年級上學期,我們本班的孩子已經背誦完《百家姓》,本學期,我們還邀請到了古詩文講解專家親臨班級對學生進行《弟子規》的解讀,現在我們即將背誦完《弟子規》,正打算向《千字文》進發。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一)音畫共享,感受意境美。古詩文有很強的音樂美和節奏美,而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根據這些特點,我在教學手段上採取相應的音畫措施,力求達到入情入境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畫》《詠鵝》《春曉》《春居》等古詩時,我會精心選擇適合古詩意境的古典音樂,讓孩子在美妙的旋律聲中去感受古詩的魅力,不用老師過多的講解,孩子們在曼妙的音韻聲中自由徜徉,自行感悟。

(二)及時推薦,有機訓練。自從開展古詩文吟誦以來,學生會讀、會背大量的古詩文,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唱讀,沒有讀出詩的韻味來。只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才能更有效的接受詩詞的薰陶。因此,我充分利用班級文化陣地,營造吟誦詩文的氛圍。將老師和學生推薦的古詩文題目薈萃於黑板的一角,每週定期更換內容,每日利用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有感情誦讀。或一唱三歎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地吟誦。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聲情並茂。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詩的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了美的薰陶。

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實際教學中,我切實做到解放學生的雙手、

讓學生在行動中產生思想與智慧。長時間的詩文誦讀使學生的積累量不斷增加,俗話説“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在學生熟讀、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今後試着創造寫詩,這樣學生不光深刻地體會了古詩內涵,也表現出了求新、求異的創作精神。正如新課標所説:“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習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當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收穫。”

古詩文是中國最早的一種文學樣式,作為一名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古老”的歌謠傳唱、延續下去,讓我們借用詩的甘霖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詩海之中,讓他們的心智沐浴在詩風裏,使他們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讓學生從多彩的古詩文中去諦聽到落葉的歎息、感受溪水的歡暢,探尋春花的芳蹤!讓孩子們在古詩文的百花園中深情誦讀脣齒留香,看盡那滿園春色!

篇三:小學古詩教學初探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體驗,是人類精神園地裏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是個性抒發的最近途徑。古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素養;有助於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那麼,在教學中,怎麼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我主要從四個環節進行古詩教學,提高古詩教學質量。

 一、結合作品背景,挖掘古詩主旨。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後抒寫的。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談心。古詩和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聯繫,只有瞭解時代背景,使學生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當時正值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佔領。杜甫被捕,在長安城裏,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這隻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傷感,所以詩人的憂國思家之心就躍然紙上。教學中只有比較詳細地介紹作品背景,才能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

二、抓住詩眼,挖掘古詩內涵。

感情是詩的生命,詩歌以抒發真實的,帶有普遍性情感為主要特徵的。詩人描寫的人、事、物、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所以我們要重視古詩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鄉懷人,離愁別緒,憂國傷時,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該如何做呢?就應該有必要抓詩眼知感情了,即抓住詩中的重要字詞句和重要章節,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隱的《無題》詩,詩眼就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抓住這兩句誘導,可以提挈全篇,領悟詩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極其完美地表達了詩人捨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三、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想象對於審美能力的培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想象力的創造物,欣賞者的藝術接受活動也必須有一定的想象力,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aixiezuowen/0mmv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