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詠柳古詩的具體意思

詠柳古詩的具體意思

詠柳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閲讀詠柳古詩的具體意思,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詠柳古詩的具體意思

詠柳古詩的具體意思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裏温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詠柳古詩的鑑賞:

賀知章的《詠柳》,是一首詠物詩。一般來説,詠物詩只有在題目中才點明所詠的事物,在詩句中並不會明確出現這項事物的名稱。但是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以及涉及的相關意象,都要切合所題詠對象的特點,才能緊扣題意。比如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寫春天柳樹飛絮的景象,用”亂條”指柳枝,”飛花”指柳絮,”倚得東風”則令人聯想柳枝在風中舞動的景象。雖然沒有一個字提到柳樹,但句句都是寫柳。賀知章這首《詠柳》也是一樣。

在”碧玉粧成一樹高”中,”碧玉”兩個字,就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擬物,二是擬人。碧玉,顧名思義,是青綠色的玉石。古人的詩篇中,經常用碧玉來比喻流水、植物等事物,比如”晉祠流水如碧玉”,”圓荷翻風碧玉軟”,這些比喻,都是為了顯示綠色的光潤、流麗,生機勃勃。因此,最為平常的一種解釋,就是認為這棵柳樹綠得如同碧玉一樣。

但是在這種解釋裏面,這句中唯一的動詞”粧”卻沒有容身之地。考慮到這一點,把”粧”理解為粧點、點綴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柳樹上綴滿了如同碧玉雕琢而成的葉片,十分美麗。更為宏大的手筆,則是認為”粧”可以引申為粧飾,這整棵柳樹都是由一整塊像樹那麼高的碧玉雕琢而成的,把那種鋪滿視野的美麗的綠色寫得淋漓盡致。之所以用”樹”這個量詞,也是為了寫枝條葉片的繁密飽滿。

也有人援引前代詩篇,説碧玉不是真的玉,而是人名。南朝宋時代的《碧玉歌》裏,描寫了一個漂亮的姑娘:”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碧玉,是姑娘的名字。破瓜,又稱分瓜,古代文人因為瓜字可以分為兩個”八”字,二八一十六,就用破瓜來指代十六歲,而這個指代,多用在少女身上。”碧玉破瓜時”,就是説這個名叫碧玉的姑娘年方十六,正是還帶着點稚氣的青春年華。

現在我們形容小户人家的漂亮姑娘,都説”小家碧玉”。小家碧玉和大家閨秀不同,這個女孩子不是一舉一動都無可挑剔,讓人感到高不可攀的公主,而是楚楚可憐,説不定還有些天真俏皮的鄰家少女,因此更加親切,更加惹人憐愛。

在這個典故的語境之下,”粧成”好像順理成章地可以理解成梳粧打扮的意思,姑娘打扮好之後,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但是無法想象,一個漂亮姑娘梳粧打扮,”碧玉粧成”之後,詩人會直接跟上”一樹高”三個字,比喻做到這個地步,未免就太直接,太煞風景了。我們只需要保留對這個典故的理解,讓自己浮想聯翩:詩人筆下的這棵柳樹,不是夏天裏已經枝繁葉茂的老柳,而是早春二月時剛剛長成葉片,露出一種婀娜姿態的春柳,它的姿態裏甚至還有一些稚嫩,就好像年輕的碧玉姑娘一樣,美得天真而不張揚,恰到好處。

“萬條垂下綠絲絛”。”萬條”,是誇張的寫法,形容柳條的繁密與生機勃勃。”絲絛”,就是絲帶。這裏有一個小典故。《南史》中記載,劉悛之在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做刺史的時候,曾經不遠千里給齊武帝獻上幾棵四川的柳樹。這些柳樹的特色是,柳條特別長,就像垂下的絲帶一樣。齊武帝非常喜歡,説這些柳樹”風流可愛”。

試想,用纖細的蠶絲編的帶子,光澤絢麗,輕柔得彷彿沒有重量一般,詩人就是用這樣的絲帶來比喻柳枝的輕盈美麗。而且他還刻意強調,這是”綠絲絛”。前面用”碧玉”比喻柳樹的顏色,這裏又用”綠”,再度突出了春柳色澤的清新可愛。另外,寫柳枝的形態時,詩人用了”垂下”兩個字,可見這柳枝不是隨風飄拂的,而是安靜地垂落下去的。輕薄柔軟的絲帶,只要一陣輕風就會飄舞起來,亂人眼目,但這千萬條絲帶一樣柔嫩的柳枝,卻只是靜靜地垂在那裏,一絲不動,展現了一種極盡安寧、靜態的美。

“不知細葉誰裁出”,柳葉的形狀本就是修長的,詩人又加上一個”細”字,越發突出了它的纖巧與精緻,也令人繼續想象:柳葉精巧如此,柳枝、柳樹的形態,該是何等婀娜動人?緊跟着的”裁”字,則是在説,彷彿有什麼人拿着剪刀和尺子,像做一件衣服一樣,精心地描出它們的形狀,再予以剪裁。我們形容一件人工物品的精美,都稱讚它”巧奪天工”,但是詩人偏偏反其意而用之,他認為,這片片柳葉精緻得簡直不像自然生成的,一定是出自什麼人的巧手——但究竟是誰呢?在全篇的最後一句,他給出了答案:”二月春風似剪刀”。

早春二月,柳條上剛剛吐出細而窄的葉片,這時候的風,也不是温柔的”吹面不寒楊柳風”,而是乍暖還寒時候,仍帶着料峭春寒的風,吹在臉上可能還有些微微的刺疼。把這樣的春風比喻成剪刀,真是恰如其分。

這首詩的前兩句,都是以比喻的手法寫柳樹的形態:春天的柳樹通體碧綠如玉雕,柔軟的枝條如同絲帶一般靜靜垂下來。把柳樹比作玉石和絲帶,兩者一為剛,一為柔,卻都是靜止如一的。到了後兩句,一個”裁”字,一陣春風,暗暗用了擬人的手法,也在這靜止的美之上增添了十足的動感。彷彿聽見柳葉萌生的細微聲響,彷彿看見柳條飄舞的優美身姿,一切都是因為春風的妙手精心拂過,喚起無限的盎然生機。

通觀全篇,詩句所描寫的對象從柳樹到柳枝,再到柳葉,呈現了詩人的視線逐漸由整體向細節過渡的完整過程,他描寫的東西越來越細小,越來越精緻。無論玉石、絲帶還是宛若裁剪而成的葉片,都藴含着人工製造的意味。但是到了”二月春風似剪刀”,整首詩的氣氛忽然就由靜而動,鮮活飛揚了起來。而讀者也一下子恍然大悟,不必説什麼巧奪天工,這巧手的裁剪者原來就是春風啊。從前面渲染強調許久的人工,忽然一躍而寫造化天工,這個轉折合情合理而又毫不突兀,可見詩人佈局謀篇的功力。

詩題為《詠柳》,但是”二月春風似剪刀”之下,又何止是在寫這一株柳樹。春風吹拂,萬物復甦,大地回春,想必將視線從這棵柳樹上移開的時候,滿眼也都是欣欣向榮的綠意。這種因小見大的筆法,王夫之稱為”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賀知章就是這樣從一棵垂柳身上,寫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

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什麼花草樹木,來作為描繪春天的媒介呢?柳樹發芽很早,古代民眾的《數九歌》裏就寫道:”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可見柳樹返青是春天到來的一個重要標誌。詩人們當然也關注到這一點,他們紛紛讚歎:”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客舍青青柳色新”“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都是寫春柳的清新色澤和盎然生意。就是李商隱《詠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雖然寫了秋天楊柳的蕭瑟,也仍對春天裏隨風飄拂的柳絲念念不忘。由此可見,柳樹總是和春天分不開的。

原文

碧玉粧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粧: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寫作背景

唐天寶三載,賀知章奉詔回鄉,百官送行.坐船經南京、杭州,順蕭紹官河到達蕭山縣城,越州官員到驛站相迎,然後再坐船去南門外潘水河邊的舊宅,其時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發,春意盎然,微風拂面.賀知章如脱籠之鳥回到家……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市)人。證聖進士,入麗正殿書院修書,參加撰寫《六典》和《文纂》。後遷禮部侍郎,累遷祕書監,因而人稱“賀監”。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唐天寶三年(744)告老還鄉為道士。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全唐詩》存詩十九首。其寫景之作,清新通俗,無意求工而有新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vzogv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