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清代:厲鶚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譯文: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註釋: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rǎn)冉,小山三四點。

冉冉:裊裊升動貌。

艇(tǐng)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jiàn)。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臨鑑:對鏡。綠盤:喻荷葉。

賞析:

厲鶚詞以典麗見長,此詞“秋濃人淡”、“綠盤疏粉豔”兩句,尤為穎異尖新。上片是人看景,清遠空靈之極;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綺旎。全詞清雅婉麗,意境幽美。風味在清真、白石之間。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2

1古詩石魚湖上醉歌並序帶拼音版

shí yú hú shàng zuì gē bìng xù

石魚湖上醉歌並序

yuán jié

元結

shí yú hú , sì dòng tíng , xià shuǐ yù mǎn jūn shān chūn 。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春。

shān wéi zūn , shuǐ wéi zhǎo , jiǔ tú lì lì zuò zhōu dǎo 。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cháng fēng lián rì zuò dà làng , bù néng fèi rén yùn sǎ fǎng 。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灑舫。

wǒ chí cháng piáo zuò bā qiū , zhuó yǐn sì zuò yǐ sàn chóu 。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2 古詩石魚湖上醉歌並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乃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詩人淡於仕途進取,意欲歸隱的胸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魚湖,以君山作比石魚;接着敍述在石魚的尋歡作樂;最後説明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樂,藉以忘憂。詩的格調清新自然,乘興而發,毫無拘束,足見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3

古苔蒼,題痕舊。

疏花照水,老葉沉溝。

蜂黃點繡屏,蝶粉沾羅袖。

困倚東風垂楊瘦,翠眉攢似帶春愁。

尋村問酒,無人倚樓,有樹維舟。

譯文

多年的苔蘚已顯得黝黑,往日題詩的痕跡還能辨別。

近岸有稀疏的野花臨水,溝底沉鋪着枯黃的樹葉。

繡屏上殘留着蜜蜂分泌的黃色液印,蝴蝶飛過,在屏畫仕女的衣袖上沾上了粉屑。

垂楊伶仃,懶洋洋地隨着東風傾側,翠葉像愁眉攢聚,帶着春恨千疊。

我尋找村莊買酒,無人在樓上倚立,只有空蕩蕩的小船在樹樁上繫結。

賞析

小令在“廢圃”的“廢”字上做足文章。要表現出廢園的光景,當然得讓事實來説話。於是作者以八句的大篇幅,來列舉出種種例子。這些例示並無一定的排列規則,隱示了“觸目皆是”、“信手拈出”的含義。而在具體的表現方式上,又時出變化,避免了獺祭的單調。

起首兩句,以斷語的形式出現。一是地上的苔蘚,厚厚地鋪了一層,顏色已現蒼黑;一是壁上的題詩,墨跡隱約可辨,顯示了陳年的特徵。苔上着一“古”字,而題作則重於其“痕”,一蒼一舊,呈現着荒涼殘敗的氣象。前者反映自然,後者關合人事,這一起筆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調。

三、四兩句是另一種寫法,出現了動作的形象。花卉無人照料,自開自謝,所餘者稀,故曰“疏花”;落葉本已枯凋,飄墜日久,用上一個“老”字,妥帖傳神,幾無他字可易。“照水”、“沉溝”雖含有動詞,到頭來卻歸於靜止。這又在荒敗的景象上增添了幾分沉寂。

“蜂黃”兩句是互文見義,作者有意運用“蜂黃”和“蝶粉”的近義詞,也可説是一句分作兩句表達。“羅袖”在詩歌中多屬女性的服飾,在該曲中顯然是指繡屏上殘存的仕女圖像。“繡屏”是室內的佈置,而蜂蝶竟紛紛登堂入室,“廢圃”的殘破不堪,就更不在話下了。

七、八兩句為垂楊寫照,則用了擬人化的移情手法。前述種種都是作者的觀察,雖是着意細繪,卻未有直接表達情感的機會。而此兩句則表現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推近了作者的主體。這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謂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這就為下文詩人的直接出場安排了過渡。

結尾作者出了場,卻已是在離開廢圃之後。他甚而沒有就此行發表進一步的感想,因為列示的景象本身已經説明了一切。他只是以“尋村問酒”的舉動來坐實自己的感傷,而“湖上”竟也是一片無人的死寂。這一結筆更加重了廢圃的悲劇氣氛。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有意識地選擇了足與廢圃前身引起聯想的景物,如花葉蜂蝶、繡屏題痕、東風垂楊等。作者雖未言明它們變化衰殘的成因,但作品感慨盛衰無常的主題,卻在字裏行間中表現了出來。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4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翻譯:

西湖水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着,波光粼粼,看起來美麗極了。山色在雲霧的籠罩下。半明半暗,隱隱約約,雨中的西湖也顯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濛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裝飾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怎樣裝扮都那麼美麗。

譯文二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①湖:即杭州西湖。②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説: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説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説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粧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粧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5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淡粧濃抹 一作:濃粧淡抹)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也好,濃粧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註釋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詩句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説: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説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説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粧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粧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讚歎説: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粧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説,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説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粧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於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達了作者喜愛西湖。 ▲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賞析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着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脱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裏,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着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説,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説,淡粧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説: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粧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粧的西子”;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粧,雨天比淡粧”。兩説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粧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粧,何者指淡粧。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粧、淡粧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讀山海經·其一

魏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納涼

宋代: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6

原文: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説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譯文:

微風輕拂着湖水,更覺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時候,紅花葉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與人親近,唉!我也説不清這無比的美好。

蓮子已經成熟,蓮葉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滌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灘的水鳥也不回頭,似乎怨恨人們歸去的太早。

賞析:

詞的上片寫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寫歸時的心情。

起句寫湖。從語氣上看,初去時真是秋高氣爽,日麗晴和,那遼闊的湖面上,水波不興,平如明鏡,湖光澈能,景色觸和。忽然風起,吹皺湖水,層層漣漪,盪漾開來,激起浪花。因此説“湖上風來波浩渺”。“風來,”是事物變讓的起因,對遊人的印象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寫荷。“秋已暮”,就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中語),用以點明節候。這時湖中荷花已經葵謝,枝葉開始凋零,只有殘存着的紅花點點,不時散發出斷續餘香,整個湖面上呈現出一派秋日蕭瑟的氣象。

但,這無損於湖上的秀麗風光,它仍然是如濟人劉鳳浩詠湖詩説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雖因節候不同,有所變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樣。儘管荷花色褪,乃至零落,而羣山諸峯,倒影湖中,特別是遍山紅葉與湖邊垂柳,交相映襯,更加嫵媚。樹上鳴禽,吱吱喧喳;洲諸鷗鷺,負日眠沙;一動一靜,饒有情趣,在給人以快慰之感,極盡遊賞之樂,真有説不盡的無窮好。

“水光山色與人親”是詞人在凝神觀照事物時所得最突出印象,“説不盡、無窮好,”是她陶醉於景色後的深刻感受。這兩句語雖直率、淺近,卻饒有韻味。它體現出詞人遊賞時怡然自得的歡悦心情和她那開朗樂觀的內心世界。在這裏,作者把熱愛自然、歌頌自然的主觀意識賦予了客觀存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愛好“水光山色,”卻偏説“水光山色與人親。”移情於物,融情於景,使無情事物有情化。雖是有我之境,卻較之後來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更加超脱,更加優美。

過片“蓮子已成荷葉老,”是對“秋已暮”的呼應,更是“紅稀香少”的具體化。但在荷花盛開,團荷覆蓋湖面時,叢生水上的白蘋,岸邊的綠草,是無由得到清露的滋潤,只有到了蓮熟葉殘時,才能分享清露的沾溉,生機旺盛,青翠欲滴。’“清露洗”中的“洗”字,最富生活氣息,它為湖上增添色彩,提供遊人以賞玩之資。

象這樣佳麗勝地,幽美的風光,不只遊人為它所吸引,流連忘返,連山禽水鳥也不忍離去。那沙灘上常有鷗鷺棲宿。特別是沙鷗與白鷺性頗温馴,也很機靈,來往遊人很喜歡逗弄它們,與之親近,久了它們也不怕人,彷彿彼此之間,消除了隔膜,象朋友一些般。由於它們經常棲息於水邊洲渚之間,人們遂以為隱者的象徵。不少詩人常有願與鷗鷺結盟的吟詠。詩歌中盟鷗之辭,如李白“明朝拂衣去,永與白鷗盟”可能是最早的兩句。後來黃庭堅也有“萬里歸舟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因之當遊興已盡,與同遊者相偕歸去時,看到沙灘上的鷗鷺睡在那裏動也不動,頭也不回,便覺得那是責怪他們過早的歸去,象是不夠朋友似的。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乃是作者把自己的人格泯化於物類中,儘量縮小自我,使之臻於“民胞物與”的思想境界,把分明是自己不願離開沙鷗與白鷺的心意,卻説沙鷗、白鷺責怪她為何匆匆歸去?這便是擬人化手法的運用。

擬人化手法,在古典詩歌中經常運用。盛唐詩人王維《積雨栩川莊作》詩:“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為更相疑?”五代西蜀人歐陽炯《南鄉子》詞:“孔雀自憐金翠尾,臨水,認得行人驚不起。”北宋初年歐陽修《採桑子》詞:“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絃”和稍後的秦觀《還自廣陵》詩:“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羣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都是運用這手法,寫出動人的場景。但他們的詩或詞,雖各具特定的意義,收到應有如藝術效果,終不及李詞親切感人,所寓的哲學意義和文學趣味,更為深長,更為豐滿。

這真是一幅絢爛奪目的晚秋景色圖。它具有生動、鮮明、清新、自然的特色,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語言頗有行雲流水之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餘地。從前蘇軾評王維詩畫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李清照也擅長繪畫,但畫多不傳,畫中有詞與否,難以斷定,而李清照詞中有畫,是可以這樣説的,且不僅《怨王孫》一詞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這詞有些句子,頗與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上片“苗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相類似處,然而詞的情調卻迥然不同:李璟把香銷葉殘的畫面,用西風愁起、韶光憔悴來襯説,突出那種不堪目睹的形象,“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薈之感。”(王國維《人間詞話》)情調是低沉的、悲觀的、消極的。而李詞從紅稀香少、蓮熟葉老中生髮出水光山色、蘋花汀草、鷗鷺眠沙來。抽出那篇著名的《論詞》中批評江南李氏“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7

好事近·湖上

宋代蘇軾

湖上雨晴時,秋水半篙初沒。朱檻俯窺寒鑑,照衰顏華髮。

醉中吹墜白綸巾,溪風漾流月。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

譯文

雨過天晴,湖水盪漾,秋高氣爽,泛舟度閒,最為適宜,撐船的竹竿被湖水剛剛漫過半截。從船上的紅色欄杆看湖面照出了自己的衰顏華髮。

喝醉了,一陣山溪秋風吹來,把頭上的白綸巾吹落到湖中,湖水盪漾、月光流波。獨自划船離去,任由煙霧籠罩的湖面飄搖不穩定。

註釋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

半篙初沒:謂湖水剛剛漫過半根竹杆的深淺。篙(gāo):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棍。

朱檻(jiàn):船上的紅色欄杆。鑑:鏡子。這裏指寒冷的湖水。

白綸(guān)巾:古時一種白色頭巾,用青絲絛帶製成。

漾(yàng):水面動盪,搖漾。

棹(zhào):划船的長槳。

飄兀(wù):飄搖不穩定。

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夜中泛舟西湖感歎老無所成的鬱悶心境而作,創作時間為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

賞析

上片先從遊興大發寫起:“湖上雨晴時,秋天半篙初沒。”雨過天晴,泛舟度閒,而當撐船的竹竿被湖水剛剛漫過半截的當兒,詞人不禁把目光投向了平靜如鏡的湖面。然而,本擬忘掉個人得失的他,卻驟然有一股憂思湧上心頭:“朱檻俯窺寒鑑,照衰顏華髮。”詞人身體尚健壯,遇到高興事兒時,常常忘記了自己的年齡,然而“日過當午”的心理陰影卻時在腦海中閃動,一旦景物觸發,會立刻強烈湧現。此時此地的詞人,在遊興正濃的當口,從遊船的硃紅欄杆往水下俯看,發現了平靜如鏡的湖面映照出了自己的衰顏華髮,不禁一陣悲涼從心底升起。

下片則極力表現詞人蕭疏沖淡,純任自然的心境和情感。“醉中吹墮白綸巾,溪風漾流月。”在湖水盪漾、月光流波的恬適環境中,詞人喝醉了,但不小心,一陣山溪秋風吹來,把頭上的白綸巾吹落到湖中去了。寫景如畫,即景即情,景情合一,鋪排自如。但是,昔日的京都翰林,今日外任幽獨,其愁其苦,沒有人能夠知曉或領悟。於是,末二句推出了“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的委婉心曲。表面曠達,一任浮生,而實際上,在“煙波飄兀”的感受中卻湧動着憂思時事,感歎衰老無成的悲哀心緒。詞人在溪風拂面、月光如水中深夜歸舟,勾勒出了他彷徨孤獨無所適從的自畫像,給人以委抒心曲、意藴流動的藝術感受,令人低迴徘徊不已。

總起來説,此詞以白描寫意手法鋪排全篇,表面平靜疏淡,而內裏起伏沸騰。在恬淡中含有憂思,在曠達中寓有執着,表現了詞品與人品的統一,真善美的合諧與完整。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8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譯文及註釋

水光瀲(liàn)灩(yàn)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創作背景

蘇軾於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遊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着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脱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蘇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麼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施的家鄉在浙江,而且離西湖不遠;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這真是個天作之合。至於稱西施為西子,恐怕不僅是為了尊重,還與平仄有關係(第三句最後一個字要求仄聲字,而“施”是平聲字)。現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於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説: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粧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粧的西子”;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粧,雨天比淡粧”。兩説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粧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粧,何者指淡粧。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粧、淡粧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賞析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説: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説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説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粧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粧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9

湖上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古詩簡介

這是一首春遊西湖的詩。開頭兩句着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豔陽天裏,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麼舒暢;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麼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遊圖。

翻譯/譯文

黃鶯在開滿紅花的樹上亂啼叫,水平如鏡的湖邊長着青青的小草,白鷺在湖面上翻飛。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遊人心情舒暢。幾隻畫船吹着簫,打着鼓踏上了歸途。

註釋

湖:即西湖。

紅樹:開滿了紅花的樹。

亂鶯啼:形容很多黃鶯在鳴叫。

平湖:指風平浪靜的湖面。

白鷺:一種水鳥。

幾船歸:有多少船隻歸去。後兩句説,在這風和日麗,人心舒暢時刻,有多少船隻正迎着夕陽,吹簫打鼓地歸去了。

賞析/鑑賞

詩寫杭州西湖風光。前兩句寫景,岸上紅花滿地,黃鶯亂啼,湖中水平無波,綠草繁茂,白鷺低飛。這一幅繁富的景象。有靜有動,有高有低,聲色俱全,五彩斑斕,一股濃厚的春天氣息,彷彿撲面而至,令人振奮,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後兩句轉到寫人。詩捕捉了夕陽西下,遊船羣歸德場面,輔以風和日暖的點綴,把遊人的勃勃興致與快心暢意寫足寫滿。全詩以精煉的詞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繪了遊人之樂,意境之美,情調歡快,是歷來寫西湖詩中的上乘之作。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0

原文

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門前朝暮,無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飛花心事,殘柳眉梢。

古詩簡介

《人月圓·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寫作者勘破世情和詩酒自娛的隱士生活。首二句寫千古興亡,氣勢宏大,以下過渡到山中生活,恬靜淡雅。中間的轉折是一個“倦”字,而從這一個字中又可看見他深深隱藏着的憤懣。這首散曲用白描,而語言雅緻;寫景形象熨貼,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譯/譯文

小樓還被門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處吹着簫。門前朝朝暮暮與我相對的,只有毫無情意的秋月和按約而至的春潮。心事憂愁不定,似飛花一般,雙眉緊鎖不展,恰如殘柳。

註釋

⑴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始於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中原音韻》入“黃鐘宮”。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換頭,須連用。

⑵礙:遮擋。楚天: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處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借用意境表達懷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漲有落,其去來都有定時,稱為“信潮”。

⑸飛花:飄飛的落花。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寫於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個春日,是作者為了抒發自已懷念遠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體賞析

“小樓”兩句,寫從小樓遠望。西湖到處是青山,故作者在樓上遠望時,被層疊的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望見遙遠的“楚天”。這兩句,情調有點惆悵,不但通過意象來表現,而且通過一個“還”字強調出來。“還”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説,本來想眺望遠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礙了,不能達到目的;這就顯出了懊惱之意。曲文一開頭就籠罩了一層低沉不快的情緒緒,從而為下面只體的敍述抒情定下了基調。

“昨宵入夢”三句為敍事,是説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中來了,但她現在卻不知在什麼地方。這裏借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又惆悵的夢境。説它美麗,是因為美人入夢,必有許多旖旎温馨,説它惆悵,是因為醒後相憶,不知她身在何處。這種別後酌“分明又向華胥見”(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許多文人才士難堪的,張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對開頭兩句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原來,所謂“遙斷楚天遐”,實寓兩地分離,同“那人”的關係被隔斷之意;而“青山”之礙,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於此可見。

“門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繼續發展,敍述那段時間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對的,只有“秋月”與“春潮”而已,非常寂寞,無聊。然而還不止此,“秋月”而曰“無倩”‘,“春潮”而曰“有信”,這就增加了數倍的感傷色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有句雲:“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埋怨秋月的無情,這裏的“無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埋怨潮來有信,人歸無期,這裏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這三句在敍事寫景中藴含的感情色彩是濃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結合暮春景物特徵,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這説明作者很善於形容。

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發懷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寫景,而在情感的表達上又顯得形象而含蓄,體現了張可久散曲典雅藴藉的風格。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1

作品原文

湖上

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作品註釋

1、湖:即西湖。

2、紅樹:開滿了紅花的樹。

3、亂鶯啼:形容很多黃鶯在鳴叫。

4、平湖:指風平浪靜的湖面。

5、白鷺:一種水鳥。

6、幾船歸:有多少船隻歸去。

7、前兩句説,在一棵棵開滿紅花的樹間,無數只黃鶯在不停地鳴叫;波平如鏡的湖面四周,生長茂盛的青草,一隻只白鷺在湖面上自由飛翔。

8、後兩句説,在這風和日麗,人心舒暢時刻,有多少船隻正迎着夕陽,吹簫打鼓地歸去了。

作品譯文

黃鶯在開滿紅花的樹上亂啼叫,水平如鏡的湖邊長着青青的小草,白鷺在湖面上翻飛。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遊人心情舒暢。幾隻畫船吹着簫,打着鼓踏上了歸途。

作品賞析

詩寫杭州西湖風光。前兩句寫景,岸上紅花滿地,黃鶯亂啼,湖中水平無波,綠草繁茂,白鷺低飛。這一幅繁富的景象。有靜有動,有高有低,聲色俱全,五彩斑斕,一股濃厚的春天氣息,彷彿撲面而至,令人振奮,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後兩句轉到寫人。詩捕捉了夕陽西下,遊船羣歸德場面,輔以風和日暖的點綴,把遊人的勃勃興致與快心暢意寫足寫滿。全詩以精煉的詞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繪了遊人之樂,意境之美,情調歡快,是歷來寫西湖詩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徐元傑(1196-1246宋代),字仁伯,號梅野,上饒縣八都黃塘人。早從朱熹門人陳文蔚學,後師事真德秀。理宗紹定五年(1232)進士,調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嘉熙二年(1238),召為祕書省正字,累遷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淳祐元年(1241),知南劍州。丁母憂去官,服除,授侍左郎官,遷將作監。三年,丞相史嵩之服父喪未滿,有詔起復,元傑適輪對,力沮成命,遷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權中書舍人。五年,中毒暴卒(《全宋詞》小傳),傳為嵩之下毒。官至工部侍郎,諡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諒刊於興化,已佚。清四車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楳埜集》十二卷。

事見本集卷首趙汝騰序、卷末徐直諒跋,《宋史》卷四二四有傳。元傑自幼穎悟,讀書過目不忘,為文落筆輒得奇語。師學朱熹。南宋紹定五年進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擢中書舍人。為官"遠聲色,節情慾","直聲聞於朝"。杜範入相,徐元傑上書言事,慷慨陳詞,力主排外患,修內政,保境安民。當時朝政洶洶,奸佞用事。淳右六年四月杜範死,六月徐元傑指爪忽裂,暴疾而亡。三學諸生,伏闕請願,指系奸人毒害,御旨交大理寺審理,事竟不白。著有《梅野集》十二卷,傳於世。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2

原文:

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宋代]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説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翻譯:

微風輕拂着湖水,更覺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時候,紅花葉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與人親近,唉!我也説不清這無比的美好。

蓮子已經成熟,蓮葉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滌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灘的水鳥也不回頭,似乎怨恨人們歸去的太早。

註釋

雙調憶王孫:詞牌名。憶王孫,原為單調三十一字,此擴充為雙調。此詞詞牌原為“怨王孫”,有誤。

浩渺:形容湖面空闊無邊。

秋已暮:秋時已盡。

紅、香:以顏色、氣味指代花。

蘋:亦稱田字草,多年生淺水草本蕨類植物。汀:水邊平地。

眠沙鷗鷺:眠伏在沙灘上的水鳥。

賞析:

這是一首秋景詞,詞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細膩委婉又具體形象地傳達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陰柔之美。這首詞當寫於詞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給人們帶來的常常是蕭瑟冷落的感覺,自宋玉“悲秋”以來,文人筆下的秋景,總呈現出一種悲涼蕭瑟之色。然而李清照這首《怨王孫》中的秋景,展現的是一幅清新廣闊的畫圖,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見出詞人不同凡俗的情趣與襟懷。

“湖上風來”句起語不俗,避開俗套。秋高氣爽,常見風平波靜,而一旦朔風初起,便會吹起悠遠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説“秋己暮”。而一句“紅稀香少”,更通過自然界色彩和氣味的變化,進一步點染了深秋的景觀。大自然總是宜人的,深秋季節卻別有滋味,這裏,作者不説人們如何的喜愛山水,倒説“水光山色與人親”,將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這“與人親”,方換得人與景親,也才能真的領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説的“説不盡、無窮好”言之有根,是從心田深處發出的真誠的讚頌之語。

下片雖然仍是對秋景色的繼續描繪,但卻不是簡單的重複。蓮實葉老、露洗蘋草,都標示着深秋的時令,人所共見,卻易於忽略,一經作者點染,便覺秋意襲人。而沙灘上勾頭縮頸睡眠的鷗鷺等水鳥,對於早早歸去的人們頭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們的不滿。這裏,鷗鷺也人格化了,與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樣手法,但卻一反上片的山水“與人親”,而為鷗鷺對人恨,這一親一恨之間就帶給讀者以清新多樣之感,且通過人們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層地透露出深秋的到來。

這首詞造景清新別緻,描寫淚細密傳神,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3

湖上

宋代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羣鶯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羣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

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

註釋

湖:指杭州西湖。

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長:茂盛。

人意:遊人的心情。

簫鼓:吹簫擊鼓,指遊船上奏着音樂。

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春遊西湖的詩。開頭兩句着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豔陽天裏,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麼舒暢;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麼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遊圖。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4

原文: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羣鶯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羣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

註釋:

1、湖:指杭州西湖。2、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3、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4、長:茂盛。5、人意:遊人的心情。6、簫鼓:吹簫擊鼓,指遊船上奏着音樂。7、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春遊西湖的詩。開頭兩句着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豔陽天裏,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麼舒暢;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麼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遊圖。

湖上原文,翻譯,賞析15

河傳·湖上

湖上。閒望。雨蕭蕭。煙浦花橋路遙。謝娘翠蛾愁不銷。終朝。夢魂迷晚潮。

蕩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翻譯

閒望湖上,雨絲悽悽迷迷。那長堤花橋,遠遠地隱入煙浦霧裏。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間凝聚。終日盼着愛人歸來,夢裏還聽那雨中晚潮陣陣,似乎在傳遞他的消息。

浪子的歸舟遙遙萬千裏,春光卻又將逝去。聽鶯語聲聲,唱不盡斷腸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紗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尋覓,總不見郎君歸來的蹤跡。

註釋

蕭蕭:或寫作“瀟瀟”,形容颳風下雨的狀態。

煙浦:雲煙籠罩的水濱。

謝娘:此指遊春女。

翠蛾:翠眉。

蛾:一作“娥”。

終朝:一整天。

晚:一作“曉”。

蕩子:古代女子稱自己遠行不歸或流蕩忘返的丈夫。

歸棹:歸舟,以棹代船。

空腸斷:一本作“腸空斷”。

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紹興市若耶山下,傳説西施曾在此處浣紗。此借指思婦住所。

賞析

此詞以湖上迷離雨景為背景,寫蕩子春晚不歸、思婦惆悵之情。

上片一開始就指明地點,是在湖上;“閒望”是一篇之主。關於“閒望”的內容,預先並未説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極目遠眺,但見春雨瀟瀟,煙浦花橋隱約可見,那兒曾是兩人遊宴之處。如今遠遠望去,卻是濛濛一片,什麼都望不見,看不清,這些就是“閒望”時所見的景色。“翠蛾”句描繪思婦愁眉不展,相思難解,這是她“閒望”時所懷的愁情;這種愁情使她從早到晚心事重重,夢魂猶牽繫於水上,盼行人客舟歸來。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繪出這種心情。潮聲本易使人聯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敍述思婦閨怨。蕩子漂泊天涯,歸棹杳無音訊,思婦在湖上望斷雲山,也盼不到歸舟遠客,這裏方始點出“閒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闌珊,鶯語如簧,只令人愁腸欲斷,此是念及客舟去遠時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紗之處,用來借指思婦住所;那兒長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騎馬來訪,如今柳色依舊,佇立長堤,卻聽不到舊侶重來的馬嘶之聲。雖然內容已從湖上轉到柳堤,但仍然歸結到蕩子遲遲未回。而且又與上面的“閒望”相互關聯。湖、堤兩處都無蹤影,其失望為何如。

此詞情致纏綿,含意婉轉,極盡低佪留連之致,思婦的身份、所處的環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繪之中,通過逐步透露,間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來反映。

在音律方面,此詞也很有特色,可以説促節繁音,變化多端,與內容起伏很為一致,句法也隨之長短參差不齊,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錯雜用之,並且換韻頻繁,曲折盡情,顯得結構複雜而富於變化,想來演奏時悲管清瑟,抑揚婉轉,必能絲絲入扣地表達出思婦內心的無限哀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2p0q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