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知識作文 >

關於閩南文化的作文(精選12篇)

關於閩南文化的作文(精選12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閩南文化的作文(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閩南文化的作文(精選12篇)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1

我熱愛閩南文化,因為它有悠久的歷史,它也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她就像一顆星永遠閃爍着燦爛的光芒

以前的我總是認為閩南文化一點也不出名,只不過古人在閩南地區留下了非物質遺產,但自從我看了那次的梨園戲,我改變了對它的看法。

那一次,學生記者團組織參加了觀梨園戲的活動,我欣賞到了《陳三五娘》中的《賞花》,這讓我久久的陶醉。你看,演員們的動作時多麼的眼花繚亂,五娘和益春在舞台上感歎這春天的美好,卻又哀歎着花易落得季節。欣賞了《賞花》我才真正明白,閩南文化不是什麼古人留下的非物質遺產,它還有更廣闊的天空,之所以有這些演員在艱苦中磨練,才能為閩南文化增添一份光彩。

除了梨園戲另外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南音和提線木偶,提線木偶也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它必須要好的技術才能控制好木偶,否則線就會亂掉。南音也很出名,它的曲調非常的優美,它利用各種民間樂器演奏出各種優美的曲調,每次聽到南音我都會被這美妙的音樂久久陶醉。

我把參加閩南文化的活動告訴好朋友,她也不禁讚歎閩南話,還説閩南文化是一顆星永遠閃爍着光芒,永不熄滅。在我的課餘時間裏我也經常瞭解一些關於閩南文化的節目和有關書籍。

閩南文化永遠是那樣的燦爛,我想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弘揚閩南文化,讓閩南文化的光芒永不熄滅。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2

我雖不是閩南人,但是我五六歲時就來到了廈門,也有六七年了,在這裏我過了許多閩南地區的節日,因此,對於閩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行政區劃、語系等各方面,廈門、漳州、泉州三個地區均合稱為閩南。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博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其次是民間藝術。閩南民間藝術多的數不勝數。包括布袋戲、提線木偶、南音、陶藝、拍胸舞、剪紙、梨園戲、高甲戲。高甲戲富有閩南民間特色的地方戲,詼諧幽默,尤以丑角表現見長,《桃花搭渡》,《連升三級》載譽戲劇界。

最後是方言。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着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除了台灣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新加坡閩南話叫做“福建話”。

閩南文化博大精神,我們應該將閩南文化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讓它發出絢麗的光彩。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泉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聚集區。她有眾多的文化古蹟,獨特的閩南語。作為新閩南人的我,一直深受薰陶,不久將來,我會是閩南文化的傳承者——這是我的新夢,更是我的心夢。

小時候,媽媽一直用閩南語教我説話。小學學校舉行閩南歌曲比賽時,我選了《愛拼才會贏》這首家喻户曉的的閩南歌曲,“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羸……”我唱得時而低沉、時而激昂、時而有力,這首閩南歌曲讓我獲得了校一等獎!從此,我對閩南語更是深深迷戀。

媽媽希望我長大後能成為海峽兩岸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瞭解閩南文化,傳承、弘揚閩南文化。閩南語是兩岸人民溝通的橋樑,文化的根源,鄉情的的共鳴!我曾無數次夢想着快快長大,我要用閩南語與台灣小朋友一起站在阿里山上放聲高唱《天黑黑》、《雷公咚咚聲》、《點燈人》……

“兩岸人文隔海不變”,我們閩南和台灣的人民有着相同的文化和習俗,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還有相似閩南話,台灣文化是閩南文化的延伸,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同根同源,海峽兩岸人民親如一家,情同手足。我將要邀請台灣朋友們登清源山,觀老君巖;倚在百源清池旁,欣賞南音;坐在寬敞的劇院裏,觀看木偶表演,讓朋友們感受閩南文化的韻味。

浩瀚的海峽永遠無法阻隔兩岸人的交流,正如那悠悠的閩南歌謠將在海峽上空久久地飄蕩着……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4

閩南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各種各樣的形式令人目不暇接,五花八門的藝術中充滿了民間的萬種風情,而其中歡樂激昂的“拍胸舞”令我情有獨鍾。

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動作以蹲襠步為主,雙手依次拍擊胸、脅、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顛頭,並隨着舞蹈環境和情緒的變化不同,動作節奏、幅度相應產生不同變化。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覆頓地,雙手使勁將胸、脅、全身拍得通紅;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而妙趣橫生。“拍胸舞”基本動作為“打七響”:雙手首先於胸前合擊一掌,接着從右手開始,雙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隨後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右、左脅部,雙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響”,時值合七拍。同時配合雙腳於蹲襠步位置有節奏的跳動,身體隨之左右晃動。如此循環往復,動作始終不變,只在隊形上稍作些進退、出入、交叉變化,即可完成一場“拍胸舞”的精彩表演。 “拍胸舞” 舞者赤足裸身,頭上都戴着一個形制特殊的草箍,強調以身體拍擊出聲響節奏,一方向體現舞蹈本身的動律特色,一方面也用來協調羣體動作,喧染舞蹈氣氛,較好地保留了遠古閩越舞蹈粗獷、古樸的民族舞蹈遺風。“使我們至今得以領略古閩越圖騰祭祀舞蹈古樸、莊重、整齊劃一、如醉如痴的動人情景和舞蹈遺存。

別有一番風味的閩南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藴含了民間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門最樸實但意義最深的藝術。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5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説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

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麼一種説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着“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説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瞭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洪老先生從小在廈門的“茶桌仔”(飲茶攤)邊長大,年過古稀的他泡茶技藝爐火純青。

只見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瓏的紫沙壺茶具,邊擺放邊説,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可比喝茶的時間多哦,要不怎麼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説,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説:“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

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衝出來的茶才夠味。”只見他在茶壺裏塞滿了茶葉,接着就把開水衝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温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衝進去,衝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洪老先生説,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説:“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衝下,迅速繞着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洪老先生説,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衝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嚥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鬆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藴着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6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下面我就帶大家走進閩南地區的端午節。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台上還供着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説,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節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們來分享下你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吧。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7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閩南的中秋風俗就是那些猜字迷、燒寶塔、賽詩、博餅……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

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一家子一起吃了團圓飯後,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賞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見天空早已暗下來了,剛剛天邊還掛着的晚霞已經不知所蹤,只看見月亮就像一個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烏雲的背後怎麼也不出來,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賞月,沒有月亮怎麼賞月呢,難道月亮想跟我們玩捉迷藏嗎?”

等呀等呀,過了一會兒,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轉身從烏雲後跳了出來,微笑地掛在夜空中。頓時,天空就像掛着一盞明亮的燈,周圍的景色都被鍍了一層銀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極了!看着如些美景,姐姐為了講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講得繪聲繪色,我聽得都入了迷了。

隨着時間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來越皎潔,它是那麼的圓,那麼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驚呼着。在客廳看電視的爸爸媽媽聽到我的呼聲也走了出來,爸爸媽媽也感歎着今晚的月亮的美。媽媽突然説:“在這麼好的月色中,不如你們姐弟來個賽詩會,看誰背出有關月的古詩越多,誰就是勝利者。”大家聽了後一致贊同。

比賽開始了,我先發制人背了一首《靜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來了首《水調歌頭》,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鳥鳴澗》,我的話音剛落,馬上迎來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孫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後我得意地望着姐姐,只見姐姐呶了呶嘴一個字也背不出來,最後姐姐只好認輸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開心地喊“YE,我贏了,我贏了!”

我抬頭望着月亮,此時的月亮是那麼皎潔,我們也在喜悦的氣氛中度過這閩南的中秋。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8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閩南人,我覺得必不可少的還是講閩南語,因為這可是我們閩南的特色之一啊!

這不,我們學校的“校園達人秀”就有三個同學為我們帶來閩南語的表演,他們把朗朗上口的閩南語童謠,用輕鬆愉快的語調演繹出來,將童謠中的小老鼠的可愛活靈活現地表達了出來,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上一週主題班會課上,我們四個小組分別從四個方面來講述我們的閩南風俗,其中最精彩的非我們第四小組莫屬,我們從閩南語的追根溯源,介紹到閩南語在當今社會的廣泛使用,在演講的最後,我們全班齊唱膾炙人口的歌曲,那就是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啊才會贏。”看啊,這首歌不正表達了閩南人敢於拼搏、勇敢面對輸贏的精神嗎?其實,還有很多閩南語歌曲表達了閩南人對生活的熱愛,例如我和我爸媽都很喜歡的那首《歡喜就好》。

閩南語是閩南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講閩南語,更是一種情懷,那是令閩南人驕傲的情懷。講閩南語,品閩南風情,我在閩南,我愛閩南。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9

走進閩南文化的殿堂,我們隨着旋律優雅、婉轉深情的南音走進了節目現場,一起沉浸在瞭解閩南文化的聯想中。

節目一開始,栩栩如生的木偶戲便拉開了精彩的一幕:手指靈巧的藝術家們專心致志地扒弄着纏繞在手中那細如髮絲般的絲線,生怕一個不留神,木偶的神態與表情就會錯雜開來。表情生動的木偶們此刻像是擁有了靈魂,轉眼間便隨着藝術家們的節奏,揮動着身軀和手臂,帶我們走進閩南文化的故鄉,重温那一個個藴意深刻的閩南典故。在藝術家的指揮下,木偶們輕鬆自如地做着各種各樣的動作,猶如一個活脱脱的演員。表演結束後,我卻一直陶醉其中,難以自拔。我感歎那些藝術家竟擁有這樣大的耐心,要緊緊拿捏好32條細絲,還真是不容易呢!木偶戲之所以這麼受大家的歡迎,更在於它生動的動作,時而引人深思,時而令人捧腹大笑,是閩南文化中的一塊瑰寶。

在一片喧譁聲中,洶湧澎湃的大海上匯聚着幾十只簡樸的漁船,人們穿着清爽的衣服,手持臉盆彎腰撈起波光粼粼的海水往對方的船上噴灑。一時間,人們身上都濺滿了水花,渾身濕漉漉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爽朗真摯的笑容,毫無違和感。這便是民間流傳的“潑水節”。不論是熟悉的親朋好友還是不曾相識的陌生人,大家都歡樂地大聲吶喊,盡情享受來自水的“洗禮”。我想,這樣的習俗不僅可以體驗到節日帶來的滿足感,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

美好的清晨,在灑滿陽光暖烘烘的時刻,喝下一碗麪線糊,是最愜意的時光了。面線糊是泉州著名的小吃,濃濃淡淡的稠香味,每一口似乎都有着不同的味道,突顯出閩南特有的文化氣息。一碗簡簡單單的面線糊,飽含着製作人對祖國、對家鄉濃濃的.情衣。淡然的香味,在空氣中彌散開來,閩南獨特的味道也在空氣中盪漾······

閩南,這個文化之都,這個神祕而含有韻味的詞語,卻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民俗文化。通過這個節目,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泉州閩南巨大的魅力!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10

淡黃的山巒漸漸淡出畫面,伴隨着動聽的音樂,山巒的形體也慢慢變化,最終一錘定音般地在畫面上定格,現出“文明之旅”四個大字。我們跟隨着市委書記黃少萍女士,與海內外觀眾一起,品讀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

在這短短四十多分鐘的視頻中,我讀出了巧奪天工的技藝,聽出了唱響千年的樂曲,感受了愛拼敢贏的氣質,目睹了富麗堂皇的皇宮起……從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閩南文化符號中,我更深刻地感受了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厚淵源以及閩南文化在凝聚兩岸的情感,推動和平發展上的重要作用。

我愛泉州,愛她的“老”。提線木偶在泉州有着悠久的歷史,小時候的我曾無知的認為提線木偶也不過是幾個手指掌控着一隻小小的玩具,讓它跳起來,走起來,僅此而已。欣賞了木偶表演《鍾馗斬妖》後,我徹底改變了對錶演提線木偶的看法,它不僅展現了用十隻手指表演36條線的高難度動作,也向世人秀出了巧奪天工的技藝,唱出了泉州千年的歷史。

我愛泉州,愛她的“言”。聽了那翱翔太空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裏傳來的閩南方言,我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時候媽媽教我唱的《愛拼才會贏》的這首歌。這首歌,讓我領會了閩南人的那種愛拼敢贏的精神,學會了敢於吃苦耐勞、勇於奮鬥的氣質。市委書記在觀眾面前引亢高歌這首閩南歌曲時,傳遞給我們的正能量。我們作為一名中學生也要學會唱這首歌,唱出我們的精神,唱出我們的氣質。

我愛泉州,愛她的“秀”。視頻上的惠安女“頭戴黃斗笠,披花頭巾,身穿藍上衣,系銀腰帶,穿寬長褲。”在海邊,在田間,我們總能見到一羣羣猶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婀娜多姿,優美動人,這就是泉州唯美的一道風景線。惠安女的服飾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美得無法用語言形容。但惠安女讓我們覺得美的更是隱藏在華麗的服飾下的“惠女精神”。惠女水庫就直接地體現了惠女精神,體現了那種美麗大方、勤勞堅韌的氣質。正如方誌遠教授説:“惠安女的這種精神是當代女孩子所要學習的美好品質。”這就是泉州的美人,這就是泉州人的自豪。

我愛泉州,愛她的“俊”。在熒幕裏,攝影師給了我們時空隧道,讓我們目睹了一座座閩南古大厝,一排排“皇宮起”,讓我們再次地感受到了泉州經濟的輝煌、建築的富麗堂皇。我們置身其間,無法用語言來修飾,用話語來表達,我們只能用心去體會,去感悟。

一首首委婉動聽的“御前清曲”,一座座造型特異的宗教寺廟,一個個生動離奇的故事……都讓我們感受到泉州歷史的悠久與生機勃勃。觀看《海納百川閩南韻》,我們領略了“海濱鄒魯”的美景,欣賞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古港商埠”,我們陶醉在刺桐花飄香,陶醉在泉州這個古老的搖籃。我們學會了閩南文化中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包容並蓄的人生哲學、重鄉崇祖的價值觀和重義求利的生活理念。

愛的就是你——我的泉州,我的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11

閩南可是個有名的地方,這裏有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蹟,美味可口的小吃……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小吃,印象最深的是海蠣煎。

那是在一次看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閩南特色小吃”這幾個字,就兩眼發光、口水直流地看下去:裏面有麻粩、雞卷、面線糊、土筍凍……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海蠣煎,上面介紹道:海蠣煎吃起來甜甜的,有種入口即溶的感覺……“啊!看到這裏,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於是,我找了機會來嘗試做美味佳餚。

我從冰箱找出已經剝好的海蠣,將其洗上幾十遍,把原本夾雜着的泥沙給衝乾淨。洗淨後,我將海蠣倒到油鍋裏翻炒,結果海蠣才剛倒下去,油鍋就像要爆炸了一般翻騰起來,熱騰騰的油濺到了我的手臂上,我痛呼一聲:“唉!當個吃貨還真不容易。還是請媽媽來幫忙吧。”

“救兵”終於來了,媽媽看見我的“慘狀”,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爆笑,跟我説:“海蠣的水要瀝乾才可以放進油鍋,不然油就會濺出來。”“媽媽你好棒啊!我趁機拍了媽媽的”馬屁,沒辦法,為了吃海蠣煎我也是拼了。

接下來我就在媽媽的指導下下了一大片姜,加了料酒、黑胡椒去腥。啊!好濃的香味啊!然後,我又加了蒜葉下去繼續爆炒,味道更香嘍,我又再一次地流出了口水。接着,我又加入木薯粉漿,有一些凝固是炒碎加適量的鹽,加適量的油繼續炒制後攤平。攤平後再煎一會兒,媽媽幫我打了個雞蛋放下去,雞蛋像跳水員一樣跳進鍋裏,澆到周圍,上下翻炒!啊!香味撲鼻的海蠣煎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嗯~~真的像書上説的那樣,甜甜的、入口即溶啊,好美味啊!以後我要多多去了解閩南小吃,嚐遍所有美食。我還要多像媽媽學習廚藝,避免今天這樣的“慘狀”再次發生。

閩南的文化博大精深,吃、喝、玩、樂,樣樣具備,包你來這兒玩得嗨皮。哈哈,真是太有趣了!吃,只是閩南文化之一,還有提線木偶、閩南童謠、高甲戲等。遺蹟有開元寺、清源山……太多太多了,文化太深奧,我長大後再去慢慢了解。

閩南文化的作文 篇12

俗語説得好:“民以食為天。”發展至今,全國各種佳餚,可真是數不勝數。一碗小小的四果湯在山珍海味面前,也許是一個無名小輩,但是在我心中卻是人間美味。

四果湯是閩南特色小吃,歷史悠久,因從紅豆、綠豆、蓮子、仙草、石花等等配料中,任你選出其中四種,所以得名“四果湯”。它具有祛暑降温的作用,每到夏天,大街小巷都有人在售賣,加上價格便宜、配料豐富,所以備受人們喜愛。

四果湯雖然只是小小一碗,卻包容萬象,在那蜜水中加入種類繁多的配料,有甜甜的紅豆,爽滑的仙草,軟糯的芋圓以及各種美味的時令水果等。味道微甜,喝下去清甜於口,彷彿有塊糖在心裏融化。喝入第一口,清涼解暑。第二口涼意滑過喉嚨,從腹中蔓延遍全身。悄悄告訴你,從冰箱裏冰卻過的四果湯更加美味解暑。

四果湯不僅是炎炎夏日的消暑法寶,而且具有很多隱藏功效,不僅可以開脾健胃、安神補血,還能清心醒脾,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

小小一碗四果湯虜獲了千千萬萬男女老少的心,那沁人心脾的蜜水、晶瑩剔透的石花膏絲,五顏六色的水果塊以及其他美味配料,多種滋味混合在嘴裏,吃完後也讓人回味無窮,讓人忍不住想多品嚐一碗。

我愛四果湯,也愛閩南的傳統文化!

標籤: 閩南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zhishizuowen/pe7d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