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知識作文 >

清明文化永久流傳作文

清明文化永久流傳作文

清明時節,“氣清景明”,萬物復甦。蟄伏了一冬的生命,觸摸到了大地春回的氣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脱下厚重冬裝的俊男靚女,給這個季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春色。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在這熙攘往來人羣中,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踏青趕春的遊客,還有就是祭祖掃墓的。

清明文化永久流傳作文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幾千年來相沿成習清明掃墓,顯示了中國特有的祭祀文化。“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掃墓祭祖,除了體現孝道和愛心,也在對先人的緬懷中,傳承着家族的道德精神。“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入耳猶記心。”切不要讓先人的遺訓,似那紙錢的一縷輕煙,隨風飄散,不留一點印記。

有資料顯示,清明祭祀,是從晉文公紀念介子推開始的。介子推一生,不僅崇尚惟誠惟信,以道德、忠孝、仁義教化天下的儒家經典;也推崇以黃帝為宗,太上為教的道家學説;他割肉侍主,慈悲眾生,又被尊為佛家羅漢。他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不求厚祿,忠孝清烈,是唯一同時被儒、釋、道三教尊崇的歷史文人。他的人格魅力一直被後人當作為人處事的典範。這就不難想像,山西綿山介公嶺上的介公祠,為什麼兩千多年來一直香火不絕;不難想像,為什麼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能逐漸演變成舉國認同,祭奠祖先的'統一節日了。介子推的品格代表着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我們的國家,屢屢能從屈辱中崛起的精神脊樑,也是中華民族人格魅力之所在。從清明節的祭祀活動中,去追溯延綿久遠的民族精神實質,去追尋我們的民族道德文化之根?應該有其現實意義。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踏青遊春是清明的另一主題。如今的清明節已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的清明哀傷情懷,似乎也該在這明媚的春色中有所放鬆。不要辜負了“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的大好春光,走出高樓,走進自然,一定能帶給你一種別樣心境。

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一首題為清明日狸渡道中的詩:“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裏,柳卧水聲中。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就像一幅清明素描。前半闕,撲面朦朧細雨,擦肩拂拂微風;遠眺春花爛漫,近觀弱柳映水。溢滿水色山光的春日風景,歷歷在目。後半闕,石馬寂寞當道,紙鳶孤懸空中,掃墓祭後人散,寒鴉啼鳴歸巢。寂寥憂傷的情懷躍然紙上。截然不同的兩幅圖景,表達的是兩種不同的情感。一種是心情愉悦的踏青春遊,一種是寄託哀思的掃墓祭祀。兩種情感融為一體,組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清明文化。

經過幾千年傳承的掃墓、踏青習俗,已經成了當代清明文化的兩大主題。當然,清明掃墓,不應單單侷限於寄託對先人的緬懷。繼承和發揚他們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才能使清明祭祀更有意義。而踏青遊春,則應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賜。自然給人類創造了安逸的生活環境,人類就有義務愛護,而不是糟蹋自然。自然需要保護,只有自然的和諧,才有人類的和諧。清明植樹,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環境,也應成為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標籤: 流傳 清明 永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zhishizuowen/emv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