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立秋的習俗作文2篇

立秋的習俗作文2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秋的習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秋的習俗作文2篇

立秋的習俗作文1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櫃枱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

立秋的日子,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説。什麼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

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南京

本週五就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夏至後第三個節點。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着“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説法,比如“秋後十八盆”,表示立秋後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於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説法。

老南京立秋後還有十多天熱,陰陽五行説中,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戊己中央土,辰戌醜未四庫土。東曰青龍,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秋屬西方庚辛金,是為白虎,秋老虎之説蓋起源於此。民間所言的秋老虎指的是秋後氣温的變化,稱秋熱是秋老虎,與五行講的西方為白虎實在是:“此虎非彼虎。”

俗話説“熱在三伏”,盛夏之餘秋後還有一伏(末伏),即是説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後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氣温仍很高是正常的,問題是秋熱還要熱多久。老百姓有“秋後十八盆”的説法,有説十八盆的“盆”是指舊時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為一廣口淺底生鐵鍋(盆),置於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後很少見了,喻還有十多天炎熱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氣爽”還早呢,要到秋分以後才會降臨,宋辛棄疾詞“天涼好個秋”,非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説天氣仍然炎熱,要洗澡沖涼18天,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後要下十八次雨,氣候才會真正涼爽,有“秋後一場雨一場涼”之説,總之秋熱難當,從夏至熱到立秋,還未見盡頭。過去無空調電扇,對活潑好動的青少年來講,尤難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熱”之諺。

杭州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説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台灣

《台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台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時是台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立秋的習俗作文2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如在商洛竹林關一帶,中秋節夜裏,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裏,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遊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準到瓜田裏拿人家的一枝一葉。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葱。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羣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裏,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裏,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囱,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裏,燒製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裏,温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裏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説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説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ew42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