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家鄉的習俗作文(10篇)

家鄉的習俗作文(10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習俗作文(10篇)

家鄉的習俗作文1

我的家鄉漳州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有巍峨峻拔的巫山、有峯巒起伏的九侯山,還有堅硬無比的祥麟塔。我的家鄉很多節日都熱鬧喜慶,不過在眾多節日中我認為中元節最為獨特。

在農曆的六月底,中元節就開始了,六月底有一個活動是“開巷口”,開巷口也就是開鬼門,我們漳州人都用祭拜的形式迎來一年一次中的普度時節。聽其他大人説,從這一天開始,陰間的鬼怪也能被暫時釋放來人間遊玩。他們也警告我們不能觸犯禁忌。他們一一列舉道:牀頭要掛風鈴,不能夜遊,不能在非特定的場合燒冥紙,不能吃祭品,不能在夜晚曬衣服,不能喊名字……各個禁忌都不要觸犯。

到了農曆7月15時家鄉的又一個高潮中元節到了,中元是普度中的內容形式最豐富的一個階段,大家都會去自主祭拜祖先。孤魂野鬼之外,我們還有“家宴”、“村宴”的活動,十分壯觀,也十分熱鬧,大家都像一家人親熱,趁着這一個特殊的日子團聚人氣,驅散陰氣。大家對中元節的重視不亞於對其他傳統節日。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中,也有許多好玩的遊戲,比如説:“搶孤棚”,這個遊戲是用6米高約10米的木材為支柱,然後在上面搭一個棚子,稱“孤棚”。棚中放着獎品,誰先上去拿到獎品便獲勝。

還有一個活動是放花燈,大家爭先恐後的往水中放上一個個美麗的花燈,而這一個個花燈承載着大家對過往親人的思念。

轉眼間到了農曆7月30,這與之前的“開口巷”截然相反叫做“關口巷”。大家同樣也是以祭拜送走祖先和鬼魂。同時陰間到陽間的也在這一天關閉,需等到來年再開啟。

多麼特別的中元節,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元節啊!我會將這一個習俗深深記在心底。

家鄉的習俗作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民風民俗。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我的家鄉在運城,運城的晉糕,拌菜,甚至是笑話都是出了名的。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介紹我們運城的旺火。

旺火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以前,人們用大塊的煤炭壘成塔狀來點旺火,而現在呢,我們運城有些地方換成了柏樹枝。傳説,孫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太上老君大怒,辱罵了孫悟空,孫悟空不服,一棒打碎了太上老君用的八卦爐,其碎片灑向人間,所落之後,燃起熊熊大火,玉皇大帝派托塔天王拯救人間,天王將他的寶物玲瓏寶塔化作無數小塔飛落人間,將烈火及濃煙統統收回。人們為紀念此事,便在每年除夕或初一點起塔狀烈火,即稱旺火。

每年過年,我們回到家鄉,爺爺早已準備好了柏樹枝。除夕晚12點整,我們全家人都要圍在柏樹枝堆前,由爺爺來點。先點燃一張紙或其中一根柏樹枝,將其塞入柏樹枝堆中,儘量引燃柏樹枝堆,然後來回翻動,挑動,將所有柏樹枝都點燃,全部點燃後,所有人可圍着旺火席地而坐,為新的一年中的自己祝願,也可圍着旺火放一圈鞭炮、煙花。跳動的火光在絢麗的煙花和“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顯得格外美麗、明亮。這熊熊燃燒的旺火,寓意我們在新的一年裏運氣會一年旺盛。家業、事業會興旺發達,福氣東來!

我的家鄉還有許多民風民俗,如貼門神,掛燈籠等。知道了我家鄉的民風民俗,你家鄉的民風民俗又有哪些呢?快來説一説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3

今天是農曆七月半,俗稱鬼節,史上也叫中元節。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燒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樣,裏面裝滿了冥錢,封面上寫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話説,老祖公們回家在了半個月,今天要回那邊去了,我們要多多的給他們準備一些,去了那邊才有錢花。

幼時,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幫着奶奶做紙殼,有金紙殼,也有銀紙殼,做成金元寶,銀元寶的樣子。除此之外,奶奶還要做紙衣,紙褲,紙帽,紙包等,做了堆在一個大籃子裏。到了七月半這天,還要殺雞,買魚,買水果,買酒,買茶等當貢品,等太陽落山後,全搬到門口,點上蠟燭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獻後,再把各種紙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後祖父還教我填過包封,包封四周印着紙人紙馬,兩邊是對聯的形式,上聯是:虔具 冥財一封上奉 ,下聯則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間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寫,格式和稱謂都很講究,比如要豎行填寫,從右至左,稱祖父應稱: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稱妣,X氏老儒人,對應的曾祖稱曾考,高祖稱高考,父親則可以叫父考或是顯考。落尾則稱陽眷XX。填完後還要翻轉過來,在背面大大的寫上一個“封”字。祖父向來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卻會揮毫潑墨,用毛筆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寫先人們的名字,也許,這是緬懷先人的方式,寄託的,是一個孝子的哀思。

離開家鄉已久,對燒包封的習俗感覺已經很遙遠,但每年這一天,我仍會感到悲涼,身處鋼筋叢林的都市,我不會也不可能給故去的祖父祖母燒包封,只有在心裏默默思念他們,如若泉下有知,祝他們一路走好!

家鄉的習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福建永春。每年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裏,家鄉舉行着各種各樣古老的慶祝活動。我最喜歡的是“遊神”。

正月初,“遊神”活動是最隆重的。全村子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不僅準備好各種果蔬肉類等供品,還要備好一疊疊金紙香炮,然後會召集一些強壯的青年人去用轎子抬神靈,圍繞着村子游一圏。一路敲鑼打鼓,游到哪家門前,那家人就會拿出備好的供品祭拜,還要燒金紙、舉香、跪拜神靈,祈求菩薩保佑全家老小平安健康。

這天,我們全家早早地準備好,等待着“遊神”隊伍到我家門前。鑼鼓聲終於越來越近了,我興奮極了。看見了好幾個人走在前面,穿着道家服,手上拿着專用放炮器,炮聲“噼噼啪啪”響個不停。後面跟着舞獅隊,舞的獅子可真精彩。再後面,幾個人抬着轎子,上面坐着從廟宇裏請出來的神明。只見“遊神”隊伍圍繞着祭品桌轉圈。大人們把煙炮點燃了,現場出現了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煙花,有的像肥肥小貓,有的像可愛的小狗,還有的像雪白梨色的小馬……好看極了。我手上舉着點燃着的香,跪在地上,眼睛卻偷偷瞄着桌子上各式各樣的巧克力、餅乾、蘋果……“祭品好豐盛。”我嘀咕着,忍不住直流口水。

家鄉的春節習俗真有趣,歡迎來年到我的家鄉過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5

宜昌,古稱夷陵,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 處江漢平原與鄂西山區交界點。其春節禮俗融匯 了東部和西部的地方氣息,特別是19世紀下半葉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以來,各地商賈雲集於此,以致春節習俗內外交流,形成了既與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點的格局。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 “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中國人民素有 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淨淨迎新春。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 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 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 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曆年的 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 “除夕”。 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 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本年的最後一 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臘月28日中午,周家的團年飯菜端上餐桌後,羅婆婆給飯碗裏添一點點米飯,將一雙筷子擱在飯碗上,在酒杯裏酙了 一口酒,這些是供一房的長輩亡人靈魂回來團圓過年的食物。

傳説這些叫了陰間列祖列宗吃過的飯菜禁止給人吃,忌給狗貓吃,如果吃了將會失去部分記性。

收拾好這些廢物後,一家人就可以上餐桌吃團年飯。春節吃餃子是一項傳統,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 之意,“子”為“子 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祝大家度過一個快樂的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6

節日,這是月月有,年年過的,只是各民族各有慶祝的方式。過春節,江蘇人重年糕,北京人重餃子,我們廣西壯族重粽子。聽姥姥説,我們壯人過年要全家一起吃粽子,熱熱鬧鬧的才好,可惜那快成為過去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忙了,很少能聚在一起。啊!想起姥姥、姥爺親手包的粽子,那個香啊,口水都流出來了!……

我的家鄉在廣西,廣西里生活着各種各樣的民族,其中就有壯族,我就是壯族人.民俗,這個詞語從人一出生開始就一直伴隨在身邊,我們總生活在民俗中。

節日,這是月月有,年年過的,只是各民族各有慶祝的方式。過春節,江蘇人重年糕,北京人重餃子,我們廣西壯族重粽子。聽姥姥説,我們壯人過年要全家一起吃粽子,熱熱鬧鬧的才好,可惜那快成為過去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忙了,很少能聚在一起。啊!想起姥姥、姥爺親手包的粽子,那個香啊,口水都流出來了!

春節時,東蘭縣孩子們大年初一起牀後就要爬柱子,邊爬邊念,“長如竹筍,高如大樹。”別的地方的.孩子,有的是爬芭蕉樹。大家都希望我們快點長大呢!

端午時,漢族划龍舟,壯族則是採藥。因為聽説這天採藥,藥效最好。百草煮藥水,浴身,能消除百病。在我的出生地――靖西縣,將南瓜、李果、芭蕉,玉米送進深山喂猴,構造了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世界,還制猴形玩具給小孩玩。呵!我也想要去採藥,去喂猴,可大人説山路不好走,又危險,不讓去,結果沒去成。

以前,我們壯族還有一個民俗,就是自覺修路,集資造渡船,方便行人,這被稱為“陰功路”、“陰功船”,可不知為什麼,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你看,壯民民俗多有趣,在我看來,他們都傳承了民族文化特色。

家鄉的習俗作文7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為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的。

許是因為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粽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麪包成三角形,裏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為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為家鄉的人以麪食為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裏,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為鴨蛋貴,一般家裏養有鴨子的人家才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為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裏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家鄉的習俗作文8

一年一度的春節終於來了!街上熱鬧非凡,每個地方有着各自的特色。你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鐵衝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春節的上午,家家户户的人都忙不過來。他們在忙什麼呢?當然是在貼春聯啦!春聯都是紅紅火火的,都代表着吉祥幸福。門上貼着春聯則有春味,無論再美的房子,就在春節不貼春聯,那也不顯得十分美觀。

聽!“啪啦啪啦——”這聲音十分美妙,它唱出了春節的喜悦與熱鬧!你再仔細看,只見眼前一片紅。就像一羣紅孩子在活潑亂跳。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什麼了。

每到春節的中午,家家户户的人都會敬神(一般都是敬死去的親人)一般敬神都要放置三碗飯和一些菜,然而這些菜不能是被吃過的,要不然是對神的不敬。

每到春節的下午,大家都要到墓碑前掃墓,都是懷着滿滿的孝心來看望親人

每當春節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年夜飯開始,這頓飯得慢慢的吃,大家邊吃邊聊家常話,老人們最遵守這個規矩了,他們一吃就吃到深夜,而我們這些孩子們則耐不了性子,就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爆竹,傳來的歡笑聲把除夕推到了高潮。

吃年夜飯時,則少不了這兩樣菜:一樣是年糕,它是過年中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它也是我的最愛,因為它很甜。還有一樣是魚,“魚”和“餘”的諧音一樣,是象徵“吉慶多餘,年年有餘......”

一時間,鐵衝的過節習俗説也説不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歡迎你來到這裏,等你來到這裏時,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家鄉的習俗作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會有不迥的新年習俗,讓我來帶你們走進我的家鄉-陸河,這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走進家鄉的新年習俗。

按照我們這裏的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旬開始的。那忙碌的景象簡直無法形容,臘月,人們要大掃除一次,要把屋裏屋外打掃得一塵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東西掃走,企盼來年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過了初旬,大家更忙,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户户趕做年夜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到處玩耍,爸爸在門外巾對聯,我幫媽媽貼”福“字。

膠水已經抺好了,剛要貼上雲的時候,媽媽急忙阻止我,並且説“貼反了,福倒了,福這就應該倒着貼嘛”,聽媽媽一説,我便馬上將福字倒過來貼,彷彿一刻也不想怠慢了“福”大人。

貼好了,就要準備年糕、雞、酒給神拜年,拜完後就直接吃團圓飯,桌上瀰漫着各種菜的香味,爸爸也不惜拿出自己最富貴的酒,看樣子是準備大幹一場了。菜到齊了,大家都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前,津津有味地品嚐着年夜飯,一大家子有説有笑,其樂融融的。

這天,除了很少的小孩,很少有人睡覺,因為要放開門炮。絢麗多彩的煙花飛入了漆黑的天空,彷彿天空長着一朵花,把天空照亮,勾勒出一道美麗的風景。誰能説除夕不是最美麗的呢?

我愛我的故鄉,我更愛家鄉的除夕夜。希望你們能來我的家鄉玩,我也樂意當你們的嚮導!

家鄉的習俗作文10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俗,而且各有千奇百怪的習俗。潮州的習俗,今天我來跟你説説吧。

春節時,有個習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時,全部潮州人要七點至八點起牀,一家人把家裏所拜的神抬出來,米碗裏面插着三根又粗又大的紅蠟燭,擺上的供品有很多:雞、鴨、鵝,還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門口擺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觀音大士、王母娘娘……只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點時,潮州人禁穿花花綠綠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藍。然後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過,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時是沒有女人在裏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進去。為什麼女人禁拜祖先呢?因為,潮州人認為男丁才能使家族興旺,女人一進去,就算對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輕女。

傍晚六點時,潮州人必須要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寺廟。如果你來過寺廟的話,會發現潮州人的寺廟跟其他的不一樣。別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卻是拜菩薩,菩薩臉上呈現出一副解救世人的面孔,一隻手託着一個玉瓶,另一支手拿着一條樹枝,樹枝上還有幾滴水,彷彿快要掉下來,我想水有可能是淨化世人的心靈吧。拿香也很講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薩三支、門前兩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聽説這樣可以保家族香火興旺、平安、逢凶化吉。

雖然各種地區的風俗、習俗不一樣。可是,我還是覺得潮州人的習俗最古老,很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4yoz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