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有關潮州的習俗作文(精選6篇)

有關潮州的習俗作文(精選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潮州的習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潮州的習俗作文(精選6篇)

潮州的習俗作文 篇1

潮州城隍廟分兩大進。踏進大山門,即可見左右立着四位與真人一樣高的泥塑差役,着清代服飾。有的怒目瞪視,右手高舉捉拿人犯的令牌“立拿”,左手緊握鐵鎖鏈;有的白鬚白臉,安詳斯文;有的板着臉孔,手持打人大棒;有的手握長劍,威風凜凜。天井兩邊的走廊則安坐着十八尊掌管各方的土地,個個慈祥和藹,面孔可親。陰氣森森的二進正殿,中間端坐着威嚴無比的城隍公,左右兩邊是查薄官和手執三叉的護衞江爺。前者面孔冷峻,後者青面獠牙。大殿一旁是負責通報、傳達的速報爺,一張主大僕大的嘴臉。

這套職能機器的運轉大致是這樣的:“查薄官”查出本府本縣某人壽數已終時,即報請城隍抓人,於是便命令“差役”按地址前往抓拿歸西。民間有求於城隍,就必須先請求“速報爺”替你稟報,得到應允後,方能直陳城隍。城隍權力至高無上,他的部下倒也個個都是實權派。比如:“查薄官”實報或謊報,事關人命。“差役”的職守雖是例行公事,但他們在“抓拿”人犯時,一路既可嚴刑拷打,也可寬容相待;就連小小的傳達也還得尊稱“速報爺”。先通報,慢通報,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無,也是人們意想不到的權力。十八土地這些老先生只能參議不能主決,老實巴巴,有職無權。

舊社會,人們把統治階級腐朽的國家機器的許多特點都轉移到對待信仰中的城隍廟來,這就引出了祭祀城隍的許多有趣的習俗。

好事歹事都可以請求城隍庇佑。行船走馬可求風調雨順;做棺材的可求“利水常來變黃金”;患病者求平安;荒唐之至的是賭徒可求發財,小偷小摸可求順手。

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須公開行賄諸公。如久雨未晴,堤防告急,祈求城隍消災消難時,帶來的五牲、發粿,就必須先分出相當部分送“速報爺”。所以,潮州有句俗諺:“速報爺食多城隍公”。又如親人久病卧牀,危在旦夕,除帶上供品外,還得備足一長串“元寶”,給“查薄官”掛在脖子上,他自當暗暗塗改親人壽數,延長生命;倘若家中死了人,到城隍報喪,末了,你千萬不可忘記給“差役”們每人抹一嘴鴉片,原來陰間的“差役”也是煙鬼。這樣你就可以指望親人在被解上西天的途中,免遭虐待,少受皮肉之苦。至於那十八尊老先生,雖説他們有職無權,但在城隍議事時,説好説歹也有他們一份,所以你也還得在他們面前磕磕頭,説些好話,燒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時長日久,這些道貌岸然的大小官員,不是脖子上串串“元寶”遮去了大半個臉,渾身充塞“金銀”、“鈔票”,便是滿臉油烏錚亮,連腳下也淌着一灘鴉片水。管理城隍的廟祝也覺得有礙觀瞻,只得不斷把他們身上的那些紙錢收攏起來悄悄火化。

城隍廟有個儀式就上當各尊菩薩塑成之日,就要請來高明的泥塑師傅,用毛筆蘸上顏色在偶像的每隻眼睛瞳孔上點上光點,俗稱“開光”。從此,菩薩才算有了“生命”,可接受頂禮膜拜。廟是百姓所建,神是百姓所塑,連他們的“生命”也是百姓給予的,但他們並不秉公辦事,只謀私利。城隍廟真可謂是舊社會統治階級的一幅縮影。

覺醒的人民在迎來解放的同時,也把城隍廟搗得蕩然無存。其實應該砸爛的是人們心中的神,城隍廟倒應把它當作文物保存下來,以給那腐朽的可悲的歷史留下“立此存照”。

一定要選我哦!相信我是正確的選擇!

潮州的習俗作文 篇2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一,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按農曆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説: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裏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蓆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蓆裹屍,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麪粉拌人適量温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鹹、甜兩種,鹹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乾、蛋絲,油煎葱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説。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樸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 味甘甜, 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樸籽棵是採摘樸籽葉和果實(俗稱樸幟)搗爛,與大米一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製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製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於蒸籠裏(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樸籽棵。 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遊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羣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遊踏青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鬥雞、踢球、踢鍵子、盪鞦韆、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潮州的習俗作文 篇3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後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多用紅紙書寫,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着人們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裏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習俗説也説不完,等你到了這裏,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潮州的習俗作文 篇4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覡文化的土壤與氣候中孕育綻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風,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潮州人的圖騰崇拜:自然神與祖神及英雄神崇拜,潮州人之文化心理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潮州人信仰與民間神話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靈之遺風。潮州人儀式類的戲劇直接與祭禮儀式相關,甚至可以説它本身就是祭禮儀式的副產品。

就連飲食方面也是不同凡響,例如:潮州功夫茶、濕話梅、鹹茶等。潮州人也好吃豆餅類的食物:綠豆餅、紅豆餅、牛肉餅、青菜餅等,在許多的潮州人民的家裏這些食物是非常常見的。元宵夜遊燈歌謠:遊藝活動中,最為熱鬧的是花燈盛會。據傳古港樟林的花燈盛會已持續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遊火帝的形式舉行。因此也稱打火醮。往往要持續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間展覽,夜間遊行,連續三天,要遊遍八街六社。隊伍中有儀仗隊、鑼鼓隊、標旗隊;此外還有燈謎、雜技、看浪蕩、焰火、潮劇演出等。

潮州功夫茶、潮州戲劇、潮州音樂、潮式涼果、陶瓷、潮繡、抽紗木雕、玉雕、建築等處處發出悠揚的潮風潮韻。節日生活的有中秋拜月娘、正月“勞熱”(即遊神節)“冬節”吃圓,九月初九吃“七樣菜”,過年要吃滷鵝,出花園 潮州人為孩子舉行的一種成年儀式。民俗認為未曾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園裏的,孩子長到15歲,就得擇日舉行“出花園”儀式。拜神時供有三牲(魚、豬頭、三鳥),男孩供的三鳥是一隻公雞,象徵朝氣勃發……

我們班的潮州朋友也是甚多;所以,我們都歡迎你們去那裏做客哦!I love our country!!希望大家也可以看到這些文化習俗的過程!

潮州的習俗作文 篇5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俗,還有千奇百怪的習俗。潮州的習俗,今天我來跟你説説吧。

春節時,有個習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時,全部潮州人要七點至八點起牀,一家人把家裏所拜的神抬出來,米碗裏面插着三根又粗又大的紅蠟燭,擺上的供品有很多:雞、鴨、鵝,還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門口擺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觀音大士、王母娘娘……還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點時,潮州人禁穿花花綠綠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藍。然後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過,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時是沒有女人在裏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進去。為什麼女人禁拜祖先呢?因為,潮州人認為男丁才能使家族興旺,女人一進去,就算對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輕女。

傍晚六點時,潮州人必須要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寺廟。如果你來過寺廟的話,會發現潮州人的寺廟跟其他的不一樣。別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卻是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臉上呈現着解救世人的慈善神態,一隻手託着一個玉瓶,另一支手拿着一條柳枝,柳枝上還有幾滴水,彷彿快要掉下來。我想水有可能是用來淨化世人的心靈吧。拿香也很講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薩三支、門前兩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聽説這樣可以保家族香火興旺、平安、逢凶化吉。

雖然各種地區的風俗、習俗不一樣。可是,我還是覺得潮州人的習俗最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潮州的習俗作文 篇6

舊時,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

盪鞦韆

當月亮(俗稱"月娘")升上東天的時候,穿着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鞦韆前。鞦韆一般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有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按這裏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只能觀看。 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他們爭着盪鞦韆,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據説,月亮上有一位高舉斧頭的劈柴夫,日夜揮斧砍伐一棵寶樹,誰能得到它誰就長生不老。於是,在歡聲笑語中,鞦韆向月亮蕩去,劃出道道 彩虹,飛旋出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鞦韆上的小夥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往往會獲得姑娘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節,有的己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

遊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就纏着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竹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裏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間。這就是有趣的遊月娘。

拜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換新衣,忙着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鋪上繡滿祥禽瑞獸和富貴花卉的桌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辦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東天。

在潮州,入秋之後各種各樣的水果已成熟,競相上市,各種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還喜歡把意溪樵餅當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餅外,供品還必須有蒸熟的芋頭。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牀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户送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裏。月上東天,當村裏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個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踏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裏撒食鹽,爆發出一陣劈里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別在村裏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結束時,也像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裏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説,這些傳統活動,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進潮州城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這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決定上哪家睡覺,最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 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樵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

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餅底下墊着一小張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起義者暗中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樵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台、 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因為農村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行動信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直到現在,人們在中秋節還要拜樵餅、芋頭。

標籤: 精選 習俗 潮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0l9e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