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民俗作文600字錦集8篇

民俗作文600字錦集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600字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作文600字錦集8篇

民俗作文600字 篇1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朵鮮花一齊綻放,每朵鮮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風民俗,最吸引我的還是傣族。

對於我這種業餘“吃貨”,最先要乾的事就是品嚐傣族的獨特小吃——竹筒飯。將新鮮的竹節砍下,將糯米放在竹節裏,加水侵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乾淨的甘蔗葉將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輕輕敲擊,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傣族的竹筒飯美味菜譜,將糯米放入竹筒裏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傣族是一個盛產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飯,就連他們住的房子都是竹樓。之所以用竹子,是因為竹子可以防酷熱和濕氣。

如果你是陽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來遊玩,那麼你要小心啦,因為這是傣族在過新年——潑水節,所以稍不留神,就會成為“落湯雞”!到了潑水節,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節日的盛裝,挑着清水,先來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潑水節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為基礎,在去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兒女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的舞者盡情的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跳邊唱,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連續跳上幾天似乎也不會累。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飾裝點着這片土地,裝點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

民俗作文600字 篇2

中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秋這天,我們大家都習慣吃月餅。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

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而越南的人喜歡隨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這麼做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那裏的小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嘻鬧。隨着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不但是因為那天可以有圓圓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餅,更重要的是中秋節是一個非常温馨的節日!

民俗作文600字 篇3

每年除夕去田頭祭土地神,以求來年豐收。收割新稻,新米飯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執火把、掃帚去田邊燒茅草,謂“迎神驅蟲”。村中第一家拔秧種田(俗稱開秧門)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燒死。播種時忌遞秧,以為遞秧易發手掌風。視婦女跨越農具為不吉利。婦女遇到擱置在道路上的農具須繞道而行。遇久旱不雨,農民即羣集向龍神求雨。遇蟲災,迎神驅蟲;亦有把破掃帚倒插田中,意為“請掃帚神驅蟲”。解放後,以上舊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學種田逐漸普及。

農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陽背陰,住房有泥木結構、磚木結構、石木結構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東,坐北朝南謂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為正南與南極星相沖克,要絕後,只有庵堂、廟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樓房多為三間一體或三間兩居頭,樓房前後有窗稱“雙口”,只前面有的稱“畚斗樓”。有的堂屋無樓板,以備紅白兩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門天井。沿海沙地多為草房,通常二間一披,俗稱“稻桶屋”。舊時造屋頗多禁忌,先請風水先生定向,擇日動工。新屋右側不能高出或突出於鄰居的老屋,稱為“左青龍,右白虎”,否則左邊人家要喪丁破敗。上樑時要披紅避邪。上樑後梁上掛一隻麻袋,內放一隻活雄雞及秤、鬥谷麥等避邪物和祭品,樑上貼橫聯,上書“紫微高照”等。拋上樑饅頭,第一雙饅頭由户主長輩用被單布接住。晚上辦上樑酒慶賀。以為“青龍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間建在右邊。80年代以來,建房以混凝土結構為主,且多為二層曬台樓屋,講究寬敞明亮,美觀實用,造屋時求吉利的習俗基本沿用不變。

民俗作文600字 篇4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

因為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民俗作文600字 篇5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閲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俗作文600字 篇6

提起放風箏,同學們都會很興奮吧?

是的,我也很喜歡放風箏。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爸爸都會帶我去放風箏。

今天,爸爸就要帶我到世紀廣場去放風箏了,我急切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恨不得像風箏一樣一下子飛到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終於到了,爸爸拿出我們的“長龍風箏”,我幫爸爸將風箏一節一節仔細地理順好,爸爸把粗粗的呢絨線上的鈎子掛在“龍頭”的掛鈎上鎖定。我便拿着“龍尾”,向後面一步一步地移動,爸爸拿着“龍頭”也向他的後面移動,待將“龍身”拉直後,我們默契地等待着稍大一點的好風的到來,因為“長龍”需要較大一點的風力才能起飛。

好風來了,爸爸迅急地把“龍頭”向上一拋,手拉着呢絨線,緊盯着它的起伏,倒着身子後退着小跑起來。就在爸爸拋“龍頭”的瞬間,我將“龍尾”平穩地向上一託,風箏便隨着爸爸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飄了起來,漸漸地升高,漸漸地輕穎,它一直攀升,進而由大變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越來越瀟灑了。

我們的“長龍”在天上隨風起伏,上下舞動,左右地搖首擺尾。爸爸緊握着線拐,努力地壓線、鬆線、收線、放線,動作嫻熟優美,灑脱自然。

爸爸看我怔怔的樣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對我説:“兒子,不要急,你長大了,肯定會比我會放風箏的!”我轉過神來,堅定的説道:“我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將風箏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着天上的“長龍”,自豪於我是龍的傳人,中華是龍的故鄉,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精神。是龍,就要凌霄九天,是龍,就要有凌雲的壯志,是龍,就要自強不息。

清明放風箏,使我明白了,龍要翱翔雲天,就必須有一個湛藍的天空。我是一隻有待騰飛的雛龍,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識空域。

民俗作文600字 篇7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裏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台下的人也會跟着唱兩句給自己村裏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着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裏,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説,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裏,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裏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着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民俗作文600字 篇8

“第四屆閩南民俗文化表演”在同安區舉行!我和爸爸、媽媽匆匆忙忙地趕到了體育場——表演場地。

舞台上,六十多歲的爺爺、奶奶跳起了歡快的車鼓弄,唱起了動聽的南音;年輕的阿姨轉起了一百多個的呼啦圈;10歲的丁丁表演了優雅的柔術……其中,我最喜歡的是10歲的可可那精彩的獨輪車表演。

如此艱難的“獨輪車技”都能學會了,那可可還有什麼不會的呢?瞧:她拿起了一根繩子,要幹嘛呢?原來,她要騎着獨輪車跳繩!她的腳十分了得,又沒塗膠水,可是一直就“粘”着獨輪車——一邊甩繩,一邊夾起獨輪車跳。

“1、2、3、……”我不由得開始數數,10秒鐘竟跳了25下,實在是厲害!

不過,精彩的還在後頭,她又拿了幾個小路障,就地排得緊密。

只見她“刷”地一下,前後僅用幾秒鐘,馬上就繞過了所有的路障,就到了另一邊!接下來,她拿了八個飯碗,把一個碗放到了腳上,一踢,飯碗就完完整整地頂在了頭上。

可是,當她頂起第三隻碗的時候,“啪”的一聲,不聽話的碗摔到了地上。

大家睜圓雙眼,嘴巴成了個大“O”。

“啪啪啪……”有一位觀眾看見可可開心的表情立馬變得暗淡下來,便帶頭鼓起掌來。

接着,掌聲雷動——這是一個個觀眾地真心鼓勵!看:可可恢復了自信,雙眼噙着淚花,騎上獨輪車又開始了表演。

“有志者事竟成!”剩下的五個碗都穩穩當當地頂在了可可的頭上,她又贏得了一陣陣喝彩!

“閩南文化表演”真有趣!它不僅讓我目睹了表演者精湛的演技,還讓我知道了更多的閩南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ylx0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