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精選7篇)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精選7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精選7篇)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1

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着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裏,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讚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説出來,這裏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嚐。接着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託着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裏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麪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着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製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説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遊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遊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佈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裏面用“哈那”和“烏尼杆”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杆”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遊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襬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繫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幹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幹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幹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着一年裏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繫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户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户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裏,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裏,進行除夕“乃日”(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着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户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裏,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着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裏,隨着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户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户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下,腳踏着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羣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彷彿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走在遼闊的草原上,我們回看到星星點點的氈包。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帳篷——蒙古包了。它的結構非常簡易,由陶腦、烏泥和哈那組成,外面再覆上一層羊毛氈,既保暖又輕便,再安上門窗,兩個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內的正中央,再在頂上開一個小天窗,把煙囱伸出去就可以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蒙古族人為適應草原生活而發明的流動的家。 在每年驕陽似火的七八月間,蒙古族人們要舉辦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在這裏人們買掉牛羊,用換來的錢買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各種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節日,如摔跤、賽馬等,讓人賞心悦目,留戀忘返……

説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着不同的象徵。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徵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徵忠誠堅定。紅色象徵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羣,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朴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彷彿訴説着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3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着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已逐漸被定居輪牧所替代,住上了磚木結構或土木結構的房屋。為了適應遊牧時的生 活環境,他們倒場放牧時,仍需住在蒙古包裏。蒙古族的服飾豔麗美觀,別具一格。 頭飾、長袍、腰帶、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飾的四個主要部分。

蒙古人最隆重的禮節就是放五茶。五茶的含義是:獻哈達,喝奶茶,嚐鮮奶,擺羊背子,敬美酒。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

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在蒙 古族的禮儀中,顯得十分莊重:迎接尊貴的客人,首先必獻上一條雪白的哈達,隨後遞給客人的是一種潔白的精製奶食。用“白”來祝福民族的健康與興旺。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託着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

進入蒙古包前要把馬靴放在門外。入包時,不能踩門檻。進包後坐在包邊。離包時走原路。告別主人時,主人返回蒙古包後, 再上車或上馬。

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用雙手去接。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裏有病人,門外右側則縛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 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煙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腳,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婦女坐月子, 滿月前不能進家串門,他們在門口做的標記是:生男孩的,門的右邊掛着由哈達或棉布包裹的樹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門的 左邊掛的是紅布。嚴禁客人打罵狗。對拴有紅布的牲畜,絕對禁止使用。參觀宗教儀式時應注意:不要魯莽介入;參觀時不妄加 評論,不喧譁;不模仿;不吸煙,不走動。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後,再上馬上車。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征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説,為65歲以上老年人祝壽,僅象徵性地獻上牛烏查(蒙古族叫烏古查,即牛羊軟肋脊肉)。珠瑪,又分為立式珠瑪,也就是最講究的整羊,其特點是褪毛、帶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瑪那樣精製,其特點是去皮、煮制。禮獻整羊也象獻整牛一樣,根據不同需要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有時獻上完整的羊肉,有時獻羊的某一部分。春節時招待親朋好友和貴賓時,把熟羊頭放在大方木盤中間,周圍擺滿各種奶食品和點心端上,是隆重禮儀。 整牛、整羊、珠瑪的加工方法,各地不盡一致,但必須保證食品的完整,避免損壞皮肉。 整羊的擺法;羊頭必須向着主賓。在宴會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時 ,一般要唱讚歌敬酒三巡 ,當賓客們開始唱和時,再斟一杯酒,誦獻整羊的祝辭。專門向執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後,主人請席間長者先動刀。那位執刀招待,蒙古語稱“渾都格其”。長者接過蒙古刀,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從羊的腦後、嘴角兩邊、兩個耳朵、兩個眼眶、脖頸、硬齶上割下幾塊肉,再把羊頭轉向主賓。主賓端起羊頭回贈主人。主人端過一個空盤,接過羊頭和長者割下的部位肉,擺在佛龕前敬佛。接着用專用的蒙古刀,從羊烏查的右側、左側切出長條薄片,左右交換放置。割羊烏查前半部時,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後,分節卸下其它骨頭(過席的羊烏查只能切一刀),由陽面轉圈後,退回去放入肉湯裏熱,然後上桌進餐。退下整羊後,上肉湯。 禮獻整羊時,通常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單腿跪着,年輕人站着。祝辭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煥發月貌的.孛爾貼只斤夫人。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裏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是忠厚和貞潔的標誌,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誦祝辭人説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唱道;“按着老規矩敬獻,請各位都來品嚐。遵循舊風俗奉獻,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着説:“結!”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5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温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遊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着馬,趕着車,帶着皮毛、藥材等農牧產品。成羣結隊的彙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這篇石刻中説:成吉思汗為了慶祝征服花刺子模的勝利,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他的一個侄兒在距離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兩臂平伸的長度,每度約五尺左右)遠的地方射中了目標。另外,在《蒙古祕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後來,凡牧馬較多的部落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都要進行賽馬。在蒙古族文學鉅著《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史詩,對賽馬都有描寫。摔跤則更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祝頌詞中説:“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光;傳統的三項‘那達慕’,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14世紀末記載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文獻中説:擀氈子,舉行婚禮或射箭、賽馬、摔跤等“那達慕”開始時,蒙古族長者舉起盛滿鮮奶的銀碗和哈達,朗讀祝頌詞。祝頌詞有“那達慕”祝頌詞、射箭祝頌詞等多種。如土爾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領詞中説:“你擎起萬鈞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猶如滿月,啪地撒放釦環。你能射倒聳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飛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銅熟鐵般的大力士”。從上述記載以及其他民間故事史詩對“那達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按蒙古族的傳統習慣,“那達慕”大會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大會,參加摔跤賽的五百一十二人,馬三百匹左右,會期七至十天;中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會期五至七天;小型“那達慕”大會,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會期三至五天。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着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準備過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着煮新包的“謝納温”(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

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裏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裏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説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裏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生活面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裏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內蒙古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繫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着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們都圍繞着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d8ljz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