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十篇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十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十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温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説,“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們去發現它呢!

……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俗話説“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不,臘月二十九一早,我們便興高采烈地趕到了姥姥家。今天,家中要上演我們的傳統節目——捏花饃。

姥爺將面盆上的濕布揭起,倒上些鹼水,和爸爸輪流上陣,將近一個小時才將麪糰揉勻。這時的面變得白澄澄的,好似個胖娃娃。

接下來這個環節可是我最喜歡的——捏花饃。這就應該姥姥、媽媽這些心靈手巧的女同志們大顯身手了。一塊塊麪糰,在她們手裏翻來覆去地揉搓着,與此同時,姥姥又開始給我講那些令我百聽不厭的民俗故事:“説起來,這花饃饃也是咱們山西過節時的傳統咧。以前,我們只要有一户有喜事,家家户户都捏饃,以示慶賀:鄰家喜得貴子要送‘金鎖饃’,給老壽星祝壽要敬上‘壽桃饃’;每逢佳節也要做饃,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秋,要捏——”

“——‘月餅饃’!”我接過話頭,這我早已爛熟於心。

嘴不停,手也沒有一刻歇息。麪糰在姥姥手中翻來覆去地揉啊捏啊,幾經抻、拉、壓、拽的“折磨“,姥姥將麪糰揉成長條,盤了又盤,最後筷子剪刀齊上陣,不一會兒,那“兔子”便有了形,大耳朵,小尾巴一應俱全。姥姥又端出一碗早已準備好的大棗,挑一個去了核,剪一半,往兔眼上一戳——喝!一隻活靈活現的“玉兔”便呈現在我們面前,小巧玲瓏,令人愛不釋手。

一個個麪糰經姥姥之手,變得形態各異,生動至極,好似實物一般。石榴,桃,蝴蝶等等,一應俱全,還有一條搖頭擺尾的大鯉魚呢!我也努力模仿,照樣捏了幾個,自我感覺極好,託着到處炫耀。

我們忙了一個多小時,直至汗流浹背。案板很快便擺滿了花饃。是時候該下鍋了!在等待的時間裏,我的心情簡直能用“望眼欲穿”來形容,總有“揭開鍋蓋來看看”的慾望。其實,不出半個小時,花饃饃就“新鮮出爐”啦。每一個都發酵得很好,比入鍋時大了幾圈,顯得十分豐滿。一隻熱騰騰的“大桃”握在手心,只不知道從何處下口,可第一口咬下去,便是滿口的香氣,這香不同於平日常吃的饅頭香,這其中還摻雜着我們的汗水與歡樂,兩種截然不同的味道,讓這饃更添了一份醇香。

家鄉的花饃饃呦,你讓我們全家,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提前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慶氣氛。我們,遵循着祖輩留下的傳統,保持着獨特的民間習俗,雖總不回山西老家了,可通過這花饃,我與老家,情相連,心相繫!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根植於廣大人民羣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着,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

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裏,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温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説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着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現在最近的節日就是清明節,就説説它的風俗吧。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這一天裏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要忌使針,忌洗衣,有一些地區婦女忌行路。而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的原因是,那時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季節,也正好是人們春遊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這個節日裏,有些人擁有了親人在身邊的那種親切感,有些人擁有了春遊時接近大自然的那種歡悦感,讓我們祝福所有的人吧。

過年期間,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門拜年的、老人做壽的,竹馬獅燈隊會在主人家玩得更起興、更滑稽,時間也更久。玩的花樣更有針對性,會敬稱為:三星拱照、騎龍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壽之類。主人招待更客氣、更豐盛。由於表演的時間長,白天沒玩夠,晚上會有繼續表演,引來村內村外更多人的觀賞。所以,春節期間我們老家一帶的孩子都喜歡成羣結隊,爭先恐後地追趕着舞獅隊,跟着看舞獅、看唱戲,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動。

故鄉的民俗濃郁,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頭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為了家鄉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不光是為拜年,更是為去品嚐家鄉這醉人的風情啊!

在我的家鄉——常德,有着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有着一種獨特的美食——魚糕。每逢佳節,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嚐。它在家鄉人民的眼中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象徵。

家鄉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一起,開一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採購別人的農產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裏,大家也都沒有在幹農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鄉變了模樣,但在遊子們的心中,“家鄉”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山東民俗表現出多樣性、地域性。山東腹地濟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是傳統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其中,曲阜、鄒城為孔孟故里,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還遠及國內外;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山,泰山既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山東腹地的家族習俗與民間信仰對周邊地區的民俗傳承有典型意義,可以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

東部沿海地區以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民俗最為突出,漁業習俗又以日照、榮成、蓬萊、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魯東南地區具有山地特徵的古代文化發祥較早,保留着較多的傳統民俗事象。並且沂蒙山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風佳俗,新中國建立後,這些良風佳俗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沂蒙精神。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民俗事象與古老的黃河緊密相連,獨具特色。其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民間工藝(如剪紙、刺繡)等,都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方言。山東方言統屬“北方方言”,分為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三個大類。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地同屬冀魯官話,在山東省內屬於比較易懂的方言。魯南、魯西南包括菏澤、濟寧、棗莊、臨沂等地同屬中原官話,方言比較難懂。山東半島的青島、煙台、威海、日照同屬膠遼官話,又稱膠東方言,最為難懂。各地方言又因地域、文化、生活習慣等原因,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天津身為豐富文化底藴的歷史名城一直因其奇特的飲食而聞名天下,而作為其中的代表者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兒炸糕、十八街麻花,已經香飄津門。“狗不理”包子更是被人們廣為傳誦。

上個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媽媽帶我慕名去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總店,高大的建築外面有華麗的外飾,大門中央的那塊寫着“狗不理”的匾牌,顯得格外的古樸典雅。我們走進到店裏,就被飯店裏掛着的介紹狗不理來歷的畫框吸引住了……相傳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包子店主高貴友乳名“狗子”,他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很快就小有名氣了。他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説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不理”,因而深受廣大食客讚揚與青睞。

看完了狗不理包子的來歷,心裏大為感歎:狗不理包子這麼紅火,今日能吃一頓,真是太幸運了!

我們等了好久,終於送來了一盤包子,剛出屜的包子熱氣騰騰,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我立刻嚐了一個,咬上一口,香而不膩,味道鮮美,含在嘴裏回味無窮,包子裏的菜讓本來油膩的肉更加爽口,還有汁呢!媽媽告訴我:“狗不理包子要有肉等和很多新鮮輔料和在一起做成餡,用麪包好,放入雞湯煮好再蒸,才能出你吃到的那種感覺那!”聽完這些話,我更喜歡狗不理包子了,小小的狗不理包子還有真麼大的學問,做起來還真麼麻煩,不可思議!

津城特有的文化底藴,使“狗不理”在人們的心中早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食物,而是成為了一種文化享受,以至於“狗不理”這個牌號逐漸成為飲食行業乃至津城的代名詞,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山東,古為齊魯之地,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山東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的發祥與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重要貢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山東也有許多舉世聞名景點:濟南的泉、棗莊的水、青島的海、煙台的仙、威海的島、泰安的山,都無不讓人拍案稱絕。山東還有許多特色,飲食小吃、戲曲文化、民間工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東的飲食了。山東菜,就是魯菜,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四大菜系之首,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

魯菜發端於春秋戰國時,形成於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着廣闊的飲食羣眾基礎。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鹹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醃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

山東的主要特色小吃有:蒙陰紅燒兔子頭、沂水油炸山山牛、廣饒餚驢肉、沂水豆油炒姜芽、臨沂油炸知了鬼、沂水大鍋全羊、沂水塌煎餅、沂水塌包、沂水油煎白鱗魚、清油盤絲餅、油旋、八批果子、玫瑰糖炸糕、龍口肉盒、芙蓉燒麥、濰坊火燒,雞鴨和樂,朝天鍋。德州扒雞、禹城扒雞、保店驢肉、樂陵金絲小棗、萊蕪方火燒熱豆腐、萊蕪香腸、博山酥鍋、利津水煎包、單縣羊肉湯、曹州耿餅等。

我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我是非常愛吃山東飯的。每次回到老家,一定會讓媽媽爸爸帶我去山東菜館吃頓山東飯,飽飽口福。一到了菜館,嘴巴就停不下啦,因為每道菜都做工精細,香味四溢,既美觀又好吃,想着都能讓人流下口水來。在山東,有一道菜家喻户曉、在餐桌上必點;也是我們家人最愛吃的一道,叫做“炸蠣黃”,現在在北京,偶爾還能吃到一兩次,雖然北京和山東做的炸蠣黃是一樣的,都是口味鹹鮮,色澤金黃,外焦裏嫩,但是,怎麼吃也感覺北京做的沒有山東做的好吃。真是想念家鄉菜,也思念家鄉啊。不過,歡迎大家都去品嚐一下魯菜,這可是四大菜系之首啊,不嚐嚐可是太遺憾啦,哈哈。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令人期盼的新年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呢?因為新年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餡兒足、飽滿的“耳朵”了,那個味道可比肯德基、麥當勞好吃健康多了,還是中國的傳統食品。這個“耳朵”就是馳名中外的餃子,你猜出來了嗎?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響聲讓我們感覺很開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年習俗。

過年玩的時候把“腰包”花扁了,怎麼辦呢?不用擔心,有壓歲錢呢!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穫。可是,有些家長要幫孩子保管,我覺得這樣是不妥當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被“歲”這個妖怪抓走。

新年還要貼春聯,貼春聯是為了增加節日氣氛。此外還要貼門神等等。但你們知道貼“福”的時候為什麼要倒着貼嗎?因為這個意思是福“到”了。

現在新年又多了一項活動,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年聯歡晚會。為了看這項節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價。不過很值,因為新年聯歡晚會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過新年的時候許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新年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一轉眼,又進入了臘月,鼠年即將過去,鼠年就要到來。新年時,家家户户貼春聯,掛年畫,吃年夜飯,放鞭炮。除了這些和大家一樣的風俗外,我們這兒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但在我們這兒,過年是從 臘月二十四 的掃塵開始到 正月十五 元宵節結束。 臘月二十四 掃塵,按民間説法:“塵”與“除”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全部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也叫“辭先”。這個活動非常隆重,要做許多好菜擺在桌上,請祖先回來吃,還要燒紙錢給他們,稱為“壓歲錢”從長輩到晚輩,按次序磕頭。最後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還要吃團圓飯,稱為年夜飯。

到了 正月初一 ,要吃湯圓,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氣洋洋,但這一天卻有許多禁忌:不能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吃湯泡飯,免得這一年出門遭雨,還不能掃地,朝門外潑水,免得把財運掃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們互相拜年,吃“春敍酒”。但到了初五被稱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裏吃飯,這天也要放鞭炮,吃湯圓。“七不出,八不歸”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 正月十五 ,也稱元宵節,這天可熱鬧了,我們這有猜燈謎、舞龍等活動。過了這天,過年也就基本結束了。

當然,有許多習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從不再沿襲,現在只剩下高尚的娛樂活動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y7ogd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