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風作文 >

【實用】民風作文6篇

【實用】民風作文6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作文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民風作文6篇

民風作文 篇1

提起放風箏,同學們都會很興奮吧?

是的,我也很喜歡放風箏。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爸爸都會帶我去放風箏。

今天,爸爸就要帶我到世紀廣場去放風箏了,我急切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恨不得像風箏一樣一下子飛到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終於到了,爸爸拿出我們的“長龍風箏”,我幫爸爸將風箏一節一節仔細地理順好,爸爸把粗粗的呢絨線上的鈎子掛在“龍頭”的掛鈎上鎖定。我便拿着“龍尾”,向後面一步一步地移動,爸爸拿着“龍頭”也向他的後面移動,待將“龍身”拉直後,我們默契地等待着稍大一點的好風的到來,因為“長龍”需要較大一點的風力才能起飛。

好風來了,爸爸迅急地把“龍頭”向上一拋,手拉着呢絨線,緊盯着它的起伏,倒着身子後退着小跑起來。就在爸爸拋“龍頭”的瞬間,我將“龍尾”平穩地向上一託,風箏便隨着爸爸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飄了起來,漸漸地升高,漸漸地輕穎,它一直攀升,進而由大變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越來越瀟灑了。

我們的“長龍”在天上隨風起伏,上下舞動,左右地搖首擺尾。爸爸緊握着線拐,努力地壓線、鬆線、收線、放線,動作嫻熟優美,灑脱自然。

爸爸看我怔怔的樣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對我説:“兒子,不要急,你長大了,肯定會比我會放風箏的!”我轉過神來,堅定的説道:“我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將風箏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着天上的“長龍”,自豪於我是龍的傳人,中華是龍的故鄉,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精神。是龍,就要凌霄九天,是龍,就要有凌雲的壯志,是龍,就要自強不息。

清明放風箏,使我明白了,龍要翱翔雲天,就必須有一個湛藍的天空。我是一隻有待騰飛的雛龍,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識空域。

民風作文 篇2

端午節是為留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日,當然,也是一個官方陳舊的傳統節日。但是,各地的節日風俗卻不大一樣。“已經滄海難為水”,我唯獨對家鄉的端午情有獨鍾。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們就預備好糯米,粽子葉以及其他資料,並早早地把粽子葉包好。

包粽子這一環節,好玩,風趣,是小孩們最喜歡的。

首先,把粽子葉拿在手中,漸漸地圍呀,圍呀,繞成一個長柄勺似的外形。這下,小孩子們可有玩的了。他門用長柄勺似的粽子葉從水盆裏舀一勺水,然後提在空中。葉子裏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銀線普通,飛流直下,“嘩嘩――”地響。待到水快“乾枯”時,飛流直下的銀線就搖身一變,成了顆顆燦爛的珍珠,滑落在水盆裏,叮咚作響。讓人情不自禁地為此景此聲所沉醉。

然後,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將糯米裝在粽子葉裏。大人們的腦袋總是那麼奇特。他們將粽子葉裏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普通,那麼心愛,那麼聖潔。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山上栽花種草――將小片的樹葉或花瓣貼在下面,讓小山充溢勃勃活力。

最初就該系線了,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捆起來。小孩們捆好後,可不會乖乖地讓粽子失掉一份安定。他們會把粽子系在伎倆上,當作溜溜球來玩――丟出去,發出來。可是,他們只能丟出去,卻很難發出來。

端午節的早上,小孩們簡直都是被四溢的粽香所喚醒。離開餐桌邊,他們就會看到碗裏坐着一個粽子,白白的,嫩嫩的,下面還裝點着一些砂糖。晚上的陽光射出去,照在下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輝。讓人看了,不由垂涎欲滴。於是,他們立即揮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飯碗,悄悄地咬一口,細細地嚼一嚼,漸漸地嚥下去,那味道,比美味佳餚還美味佳餚。

民風作文 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轉眼間,又到了春節。在陣陣清脆的鞭炮聲中,在小朋友們的歡呼聲中,它閃亮登場。雖然覺得現在過年的年味淡了許多,但還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興奮,因為過年的時候可以穿新衣服,收壓歲錢,和朋友們一起瘋玩。。。。。。

貼春聯是春節必有的節目。説起它還有講究哩!貼春聯的東西不能用透明膠和雙面膠,因為它們剛貼上的時候會很牢固,但當它們的叫風乾了之後,就會失去粘性,春聯會自動脱落。這時,古時候的老方法就派上了用場。用白麪和少量的水打成糊狀,再倒到開水裏攪拌幾下,漿糊就做好了,然後再用炊炊把它塗到貼春聯的地方,貼上春聯就大功告成了。用這樣的方法會讓春聯一直牢固不掉,直到下一年春節有人把它撕掉。試試看吧!

餃子這種食物有着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人民羣眾的喜愛,而且每年大年三十都要包餃子吃,那麼,你們知道餃子的由來?而又為什麼要在大年三十吃餃子呢?

傳説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便在當地搭起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等驅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不過現在的餃子大多數自己做的就是蘿蔔和肉了,反正我就沒吃過用羊肉做的。

當然,説到春節還有很多習俗,我就不都説了。祝大家羊年快樂,要咩有咩!我去吃餃子嘍,拜拜!

民風作文 篇4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閲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裏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牀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後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非常好,就能夠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葱葱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接着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夠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接着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隻,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後休閒時光,但是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台,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夠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後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夠做了。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製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你的呢?

民風作文 篇6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温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説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着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侗族最古老的盛裝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於牯藏節或蘆笙節,亦稱蘆笙衣。上衣為左衽長袖式,下為草條式簾裙,飾有白羽。盤蛇紋與遊蛇紋圖案繡在深色布面上,既華麗又神祕。其“連環鎖絲繡”技藝精湛,歷史悠久。

北侗最華麗的服飾是鎮遠縣報京地區的姑娘服飾,頭上系一銀花環,髮髻上,插滿放射狀的銀花,後腦吊一組銀花。上衣右衽無領,長及膝上一、二寸,衣領四周鑲深色坎肩,衣袖鑲深色花緞,胸前系一齊衣長的圍腰,圍腰配有色彩豔麗,繡工精美的刺繡紋樣。戴銀耳環。銀項圈兩三隻,胸掛大銀牌,戴銀手鐲,穿長褲,衣褲同色同料,褲腳鑲有五寸寬的深色花邊。腳穿繡花翹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婦女夏裝:從江貫洞地區的婦女夏裝,頭上挽髻,略偏於左側,髻旁飾有鮮花或銀花。戴耳環,環下吊有三四顆亮珠。上衣白色,為自織的侗布。胸前開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內系一菱形圍腰、青色,圍腰上方衣領處,飾有對稱的三角形挑花紋,圖案多為蝴蝶的變形。圍腰上端有兩條線帶,垂於背後,系在一個呈雙圓形∽的銀垂飾上,既是圍腰的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裝飾,有的是呈多面球體的銀背砣。衣袖細小,袖口有花邊。上衣長及大腿中部,兩旁開叉五寸,顯得修長飄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長及膝蓋處。小腿上着青布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飾優美、簡潔。行走時,長衣裊娜,短裙襬動,不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體,更顯現出侗族姑娘獨特而動人的風韻,無不與服飾的選料、款式、色調,做工絲絲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飾:黎平縣黃崗地區的青年服飾,頭包花格帕,為藍、青、白色自織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狀,包頭較大。上衣為紫色閃光的特製侗布,款式獨特。上衣無領,開襟從領口正中橫向右側二寸處,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橫至正中,再直下到下襬。衣釦分圓銀珠和蠶形佈扣兩種,六對,每對為雙排扣。上衣短小貼身,衣袖緊貼手臂,腰繫布帶,顯得緊扎壯實。穿長便褲,褲腳寬大。腳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銀手鐲,有的將精緻的銀煙盒吊於上衣襬右側。衣褲上緊下鬆,大有粗獷陽剛的男性美。

標籤: 民風 民風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fengzuowen/zmvx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