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風作文 >

【熱門】民風的作文合集七篇

【熱門】民風的作文合集七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民風的作文合集七篇

民風的作文 篇1

清明節到了,我非常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雖然我今天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天我們許多親人都特別的想念您。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許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着我慢慢長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夠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裏是個非常平常的人。她對我特別的好,有什麼吃的總是留着,等我週末從枝江趕到那裏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説應該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特別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着誰?我當時非常迷茫,我説我想跟着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後沒有如願,但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着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曾經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麼?

民風的作文 篇2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南洋的民風民俗吧 !我的老家是屬於南陽農村。 沒有什麼獨特的民風民俗 ,應該和其他的地方差不多吧!

臘八 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八粥是用各種豆各種米熬成的。臘八蒜是用一個瓶子把蒜洗乾淨晾乾, 放進瓶子裏再倒點醋 ,等到過小年時就會好了。

孩子們準備過年會買零食爆竹和玩具。 大人們會買衣服鞭炮和麥芽酥糖等。

到了臘月23過小年,到了晚上鞭炮啪啪啪的響起來。 過了23 需要打掃除1次還要把食物準備充足。

到了出息每家都會在做年菜, 男女老少穿起新衣貼上紅紅的對聯, 晚上鞭炮一個接一個的

啪啪啪的響 。

正月初一 早上吃餃子, 穿起新衣 高高興興的去長輩家拜年, 見了長輩説新年好 恭喜發財還要上去逛廟會。

元宵節到了, 家家都吃元宵 ,有人還會在門前掛幾盞燈籠紅火而美麗。還有舞獅子和扭秧歌。

到了 正月十九學生 該去上學了 ,大人們也該去忙了。

民風的作文 篇3

山神節:由於長白山盛產人蔘,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裏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蔘,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着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採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曆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裏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蔘不甘心!”

人蔘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於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蔘節。屆時,全城張燈結綵,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蔘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遊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蔘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於“摹擬式深山採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遊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揹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籤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後,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後,人們便不準説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蔘,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後,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後,馬上回答説,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蔘都叫棒槌;人蔘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蔘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蔘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蔘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後,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繫住

(據説是怕人蔘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後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蔘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鬚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鬚子的參,便不那麼值錢了。等到把鬚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籤子都剔除乾淨後,便由把頭將人蔘起出來,然後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採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祕的色彩。摹擬採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於事先在旅遊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蔘,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蔘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風的作文 篇4

西江千户苗寨,位於貴州省東南,由十餘個村寨連片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層層疊疊佈滿起伏的山巒,氣勢恢弘,讓人驚歎為天上樓閣。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多重構建的五座風雨橋凌空飛架,移步換景,賞心悦目。清晨和傍晚,裊裊炊煙,伴着朝霞晚暉雲繞山寨,與閒適平淡的田園生活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風景畫。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飾,獨具民族特色:銀質頭飾結構複雜,就像一頂多層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圍銀片上佈滿凸紋動物以及花卉圖案,顫枝花蝶,風姿綽約;齊眉流蘇,顧盼生姿。衣服以紅色為主,裝飾綠色、黃色的鮮豔飾帶,領口、肩頭、袖口都縫綴有銀質團花。絞絲銀項圈上掛着一個巨大的平安鎖,二龍戲珠紋飾惟妙惟肖,底部還垂着許多細銀鏈,串着分為四級的墜飾,分別為:花蝶、蓮台菩薩、銀鈴、葉片等樣式,造型飽滿,工藝精湛。這一身行頭上裝,惹得爸爸直圍着我打轉兒,豔羨地直呼:“土豪,土豪,我們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還有打餈粑,把蒸熟的糯米倒進一個大木槽裏,再用木錘反覆捶打黏稠後,拌上香甜的`調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軟糯。

在苗寨裏緩緩穿行,一切都是新鮮好奇的,一切都想拍入鏡頭,猶如穿梭於苗人樂業生息的古樸時空裏,讓心靈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禮。

民風的作文 篇5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裏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

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麼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有句俗話説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説回來,東北那裏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

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裏,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麼卧室、什麼客廳、什麼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牆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通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卧室,用來取暖。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牀(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牀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牀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接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説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

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小雞燉蘑菇什麼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再説,東北哪裏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脱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麼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説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

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説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民風的作文 篇6

飲食

蒙古族大多居住在遼闊的大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時用的“美味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很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是蒙古族的特色飲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將皮剝去後放入鍋中,放入調料,進行蒸煮,可謂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來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飲食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品嚐過的,令我們感到很新奇!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愛,是在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着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大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領子很高;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作為裝飾。男袍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大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着裝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兩種。布靴:美觀別緻、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

蒙古族的服飾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嘗試過的,令我們很嚮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的稱呼。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人們的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光線也很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着明顯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習慣和地方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居住過的,我對蒙古族的民居的風格有着一種很強烈的喜愛!

這就是蒙古族人們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因為我是蒙古族的,所以我對自己的民族有着獨特的感情!

民風的作文 篇7

我們和導遊一起坐上大巴車,一路上導遊跟我們説了一些關於苗族人的介紹,還告訴我們苗族人的祖先是和我們不一樣的。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而苗族人的祖先卻是赤遊,一個頭上長牛角的怪物,那時赤遊和我們的炎帝發生了戰爭炎帝荒落而逃,戰敗之後炎帝和炎黃帝一起商量要打敗赤遊。最終赤遊也被打敗了,他逃過了張家界的兩條大河,在第三條和的前面停了下來。從此他們只能住在大山裏了,在那裏繁衍後代,他們的後代就變成了現在的苗族人。後來苗族人又和漢族人發生了衝突,最後漢族人贏了苗族人也逃過了大河。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吉祥物是龍,而苗族人的吉祥物卻是牛,因為苗族人過河的時候都是牛載着他們過去的,當然他們也殺牛吃牛。苗族人還喜歡佩戴銀子,因為他們認為銀子可以辟邪。有一些科學家想查清楚苗族人為什麼那麼長壽,查出來的結果令人震驚,苗族人喝的水裏有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他們喝水前都用銀盃子過濾一下再喝,如果杯子變黑了,就説明不能喝,如果沒有變的話就是能喝的。他們吃果子也一樣,他們用的是銀叉子,把叉子插進果子裏,如果叉子變黑説明有毒不能吃,如果沒有變説明沒有毒可以吃。苗族的男人們都戴銀耳環,因為銀耳環是他們的身份證,上面刻着自己的姓名等一些重要消息,在他們出去打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耳環交給自己的親人,如果戴着去打仗的話,你戰死了,耳環被別人搶走了就麻煩了。苗族人結婚需要三銀,而我們是需要三金。苗族人的辟邪方式也很特別,如果一個孩子出身了但他卻一直哭他的家人就會認為他是惡魔付了身,那一個已經煮熟了的蛋,把蛋黃拿出來,把銀子放在裏面,在小孩的身上滾來滾去,就這樣小孩就不哭了。

一路的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賓館,我們各回各的房間睡覺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fengzuowen/4pyo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