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國學作文 >

傳承國學經典高考作文

傳承國學經典高考作文

國學經典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品讀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粹,小編收集了傳承國學經典作文,歡迎閲讀。
 

傳承國學經典高考作文

  第一篇:傳承國學經典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從口頭創作的民歌到貴族祭祀的樂歌,口中喃喃地念着這五百多年的人間百態,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與盎然,似細水,長流……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個痴情人!

獨立風中,彷彿自己所懷念的戀人真的就在河的那邊。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着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怎樣?崎嶇難攀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綠的蒹葭和痴情人內心積攢的感情相交融,和痴情人離情別緒的感受相一致,於是,蒹葭成了離愛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

找回灑遍山村的每一個角落,被青葱的樹木掩映的山坡無處不洋溢着生氣。添加婦女興高采烈的前去採集芣苡。

時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時而一把一把的從莖上捋取芣苡,時而手持衣襟兜着摘來的芣苡,時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間用來裝芣苡……

怎樣清麗明朗的意境!

怎樣愉快喜悦的心情!

怎樣熱愛勞動的人民!

低眸,繼續淺吟這首迴環復沓的小詩,哦不,是這首讚歌——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擷之……

君子于役

都説,黃昏最容易勾起人們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懷念,雞兒回窩,牛羊歸圈,有一次沐着夕陽的餘暉遠眺,服役的丈夫卻依舊不知歸期。山村婦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誰人知?那無可奈何的愁煩誰人懂?只一聲深情的呼喚衝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戰爭的殘酷,征伐的頻繁,又怎是一個山村婦女所能左右的?滿腹惆悵,滿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聽見?

閉目呆立,那迷離悵惘、深沉綿渺的畫面在眼前徐徐展開——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

呵!幹嗎苦苦的追尋所謂神聖、所謂深刻?看看手中的《詩經》,不正是麼?聽聽“雎鳩”的.歡快鳴叫,聞聞“東山”的戰火硝煙,看看“七月”的悲慘生活,在《風》、《雅》、《頌》的每一個角落,感悟——不朽的經典!

  第二篇:傳承國學經典

品讀國學經典 感悟國學精粹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學瑰寶似滿天繁星,數不勝數。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學説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着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自從進入六年級下學期,我們也開始了對國學經典——《論語》的理解與誦讀。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對學生的淳淳教誨,每一句都飽含哲理。我們學的第一句《論語》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告訴我們:三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們老師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是最經典的一句。隨後我們又學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沒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識,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才會有學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告誡我們要有坦蕩的胸懷,“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不能空想,要付諸學習,而學過的東西必須經過思考,細細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歡這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這才是明智的表現。這一句在千年後的今天,同樣適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師上完一堂課,假如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習題鞏固;如果我們並沒有完全掌握,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們就不能渾水摸魚了,應該立刻去請教老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全掌握老師所講的知識。當沒有人理解自己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給你以安慰;當自己排斥別人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給你敲響警鐘;當自己失信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給你教訓;當你想要抓住過去的事不放手時,“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給予你提醒……

《論語》是孔子的智慧結晶,他將一生的感悟都傳給了學生。他的學生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將他的格言收錄下來,編成《論語》流傳後世,孔子的思想從而傳承下來,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對後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當年,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論語》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學一條《論語》,同時每天覆習一遍從前學的幾條《論語》,真如孔子所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國學經典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品讀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粹,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第三篇:傳承國學經典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

羅曼·羅蘭曾説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繫,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説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説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説,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着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閲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guoxuezuowen/w3yxw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