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國學作文 >

【精品】國學作文集合五篇

【精品】國學作文集合五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國學作文集合五篇

國學作文 篇1

最近這幾天,我觀看了“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

這個節目裏參賽者的表現讓我十分敬佩,因為他們能背出那麼多的詩句,還知道很多歷史典故,都可以稱為“國學小百科”了。再加上他們説的詩句,有的我連聽都沒聽過,所以我更加敬佩他們了。幾位扮演小古人的小同學也十分有趣,經常逗得我捧腹大笑。

令我記憶最深的便是美德大考驗這個關卡了——

我從這一關學到了好多道理。

有一期考驗的是大家禮讓的美德,吃飯上菜的時候故意沒有按人數上大蝦,而是少上了一隻大蝦,看大家怎麼做。

果然大家中了圈套——都沒有做到禮讓,雖然他們沒有人讓出自己的大蝦,但是他們在吃飯的時也都彬彬有禮的,我就總是做不到。

在家裏數我的年齡最小,大人們也都不和我計較,像吃大蝦這樣的事,基本上是想吃多少吃多少,從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之處,想吃啥就吃啥,也從來沒有想過給別人倒水、夾菜等等。

在學校裏的時候,同學們雖然都年齡差不了多少,可是有時候也沒有做到相互之間禮讓,有的時候還會和別人吵架。現在想想這也是很不對的,不管對家人,還是朋友,應該講禮貌,不能和別人爭爭搶搶,要做到謙讓,這才是中華美德啊!

中國的傳統美德有很多,我不可能一下子都學會,可是我要從現在開始一點一點的嚴格要求自己,爭取也做一位“國學小名士”!讓我們攜起手來,弘揚傳統文化,樹立美好品行!

國學作文 篇2

相信同學們對“國學”這個字眼兒都很熟悉吧。我們從小學習的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這些都是國學。

説到國學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告訴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做人要遵守的禮儀。

我也與國學有着一段不解之緣……上學期,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其中也包括趣味叢生、緊張激烈的國學知識競賽。我和其他兩名同學代表我們班參加了高年級組的比賽,並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第一名。之後,我和其他幾名同學一起組成代表隊,代表學校參加豐台區小學生國學知識競賽。

本次比賽可謂高手如雲。來自全區的8支代表隊展開了一番龍爭虎鬥。比賽開始後,賽場氣氛緊張而凝重。選手們一個個摩拳擦掌、全神貫注、躍躍欲試。憑藉着紮實的基本功和一點點的運氣,我們在比賽前半段一直保持領先,同學們的臉上都開始出現了笑意。

不料,賽場上風雲突變。隨着幾道風險題的失利,我們的領先優勢化為烏有,還被其他隊拉開了一段距離。我和同學們的心裏有些焦急,但大家都在互相鼓勵:彆着急,彆着急。沉住氣

最後一道決勝題!我們和另外一隊積分相同,鹿死誰手馬上就要見分曉了!負責按搶答器的我,心跳驟然加快,手心裏濕漉漉的,眼睛緊盯着主持人的口型。隨着主持人一聲“開始”,我以閃電般的速度按下了搶答器!可出乎我意料的是,指示燈卻在對手的台上亮起……

雖然我們與冠軍失之交臂,但這也讓我對韓愈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了更深的理解。“學而時習之”應該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態度。國學知識是華夏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凝結着人們世世代代總結出的道理與規律。我們所熟知的國學知識還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國學作文 篇3

上了高一之後,年級主任徐老師總是隔三岔五地找到我:“最近國學這麼熱,咱們要不要搞一個國學知識競賽?”

“好呀好呀。”

然後就冷場了。

但在11月的某個夜晚,徐主任把我們學生會整個小組都找了過去。

“咱們在12月初辦一個國學知識競賽吧。”

眾人無言,默許通過。

“zk,你牽頭吧。”

“哦……好……”

最開始我的心裏還是很排斥的,因為高一上學期到12月時就要進入複習階段了,我對導數圓錐曲線什麼的還都不熟練,歷史必修一的幾個單元小知識點心裏還挺模糊的,感覺自己實在沒有精力再“分出一個身”來去操辦一個大型活動。

而且之前學校的競賽類活動,都是學生會的文藝部或是體育部組織的,我最多就是噹噹場務乾乾雜活,作為一個主管學習部和生活部的副主席,我真的是除了組織“表彰大會”什麼也不會。

當然我的這些推脱終究是個人的原因,最難的組織點在於“國學”這個命題上。

不同於合唱比賽或是長跑接力,“國學知識競賽”,單單是這個名字,就有一種文科生“自詡”很厲害的感覺。國學,對於大部分理科同學還是模糊的,大多數同學對此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小學時期的啟蒙教育和電視劇裏的“之乎者也”上。讓文科生來操辦“國學知識競賽”,似乎可以和讓理科生操辦全年級都參與“物理實驗比賽”的想法來一比高下。

週日下午的學生會例會,我問大家:“如果把所有參賽班級的順序打亂,一組五位同學都來自不同的班級,是不是就能增加一些不同班級的交流,也能讓理科班級有更多的興趣瞭解國學?”

“提議是不錯的,但是可行性太低了。”

我有點猶豫了,60個人每人都抽一次籤,光找個抽籤的地方都得弄個較大的場地。

最終大家接受了我這個提議,不然到時候理科生“罷場”可就是件更尷尬的事情了。

接下來就開始了真正忙碌的過程。

找語文和文綜老師要題庫,每天用大喇叭向全年級招募選手,找年級幹事批活動場地,不斷開會去通知各個班級做準備。

初賽時間定在了月考後,月考的當天晚上,我還在教室的電腦前設計着初賽的PPT。

月考結束後,我沒有心情對答案,反而用很多的時間去協調“國學知識競賽”各方面的工作。本來可以讓部員去做的事情,我總是怕落實不到位,於是自己課間時間在不同的班級間穿梭;本來可以讓學習部主管去篩選題目,卻擔心保密不當,於是就自己上手選題。

學生會主席看我忙得像一隻找不到回家路的蜜蜂,常常在午休的時候遞給我一包乾脆面,一邊互相“分食”一邊提醒我:“別太累了,有些事情分給其他同學幹就好,你主要負責牽頭。”

其實那時忙碌的我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事情還需要幹,哪些事情已經做好了,也不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分給哪個部門去做才能做到“不用審核的放心”——我好像只知道不斷埋頭去做。

有點兒傻、進程有點兒慢,但我儘量確保每一步都不出差錯。

但説“不出差錯”,實際這樣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

月考後不到一週的初賽,12組選手分在兩個場地進行比賽。

地點選擇的是學校的心理教室,面積不大,但大概是因為剛考完試,倒有不少的同學來觀看。

先是心理教室的門關不上了,雖然我一直很“強硬地”認為不是我們乾的,但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和心理老師處理這件事;因為拷貝題庫的時候出了問題,以至於有兩組同學的.題目並不完全,不得不再另找一天去進行加賽;接着又是計算得分出了一些問題,本來是客觀的題目在不同評委的判斷中卻有了不同的答案,使同一組的同學的分數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折騰了一箇中午,還耽誤了下午第一節課,才把初賽的事情大致了結了。

辦競賽類的活動比簡單的“頒獎”“講話”要難得多,這不是做好比賽就能畫上句號的工作,還要有後續的很多工作以確保比賽的“相對公平”。

本來主任跟我約定決賽的時間是週四,結果第二天早上又告訴我:決賽的時間改到了週二。

哦?!我當時連主持人都沒選好,比賽的表格也還沒有打印,一切工作都剛剛起步。

距離正式比賽還有不到30個小時的時間。

我跑到信息樓複印社把所有的表格都打印了,大課間和幾個同學開了好幾場會商量決賽事宜,我又把兩個好朋友拉來當了主持還不給“福利”……

幾乎每一個課間我都在一樓至五樓之間“上躥下跳”,常常上課鈴打響了還沒有趕回班級,以至於總得一臉尷尬地在前門喊着“報告”,有時候躡手躡腳地溜進教室以防被同學發現而被要求唱歌,中午和晚上都買了麪包胡亂地吃了兩口又接着去準備PPT,晚自習結束還得在教室的電腦前做着應急狀況的預案……

那兩天我大概把一個月的樓梯都給爬完了,經過30個小時的忙碌,終於走到了決賽的那個下午。

所幸的是一切都很順利,雖然最“驚險”的環節挑戰題部分因答錯題要扣分而沒有人蔘與,沉默且尷尬了幾分鐘,但整個比賽還是順利進行了下來。更讓我比較詫異的是,最後勝出的一組,有4位是理科生。

大概我的目的也達到了吧——理科生享受了答題的樂趣,提高了對國學的興趣。

在一個霧霾嚴重的下午,在報告廳裏,一人一人地答題。與屋外濃重的霧霾相比,屋內顯得很簡單、很純粹:有些題目還真的不僅是考國學性的知識,更考驗一個人的思維。場上的對決已不再是知識面的比拼,而是邏輯的較量,更是對一個小組合作默契度的考驗。

大概整場比賽,是以一串笑聲結尾吧。獲勝小組的5名同學,沒有拿到“最優個人獎”,而是榮獲了“最佳團結獎”——有點兒好笑的名字,但卻有重要意義。

站在舞台的旁側,看着同學們陸續離場,我想,為了“國學知識競賽”奔跑的這幾周,其價值也已不單單是侷限於“國學”二字了。

國學作文 篇4

一説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着老師朗讀,我也大聲的讀着,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其中所藴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國學的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在教誨,“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我們要善待、照顧父母。儘管現在家裏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温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為樂、尊師愛教、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好的優良品德。作為我們新時代的小學生更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啟蒙老師,教給我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專家點評:

本篇議論文圍繞“國學伴我成長”進行論述,運用《三字經》引入論題,通過一系列豐富的道理論證進行富有説服力的闡述。語言流暢而極有感染力,內涵深刻,發人深省。

國學作文 篇5

讀國學,如品一杯茶,淡雅幽香,沁人心脾;味國學,似飲一罈酒,醇厚香甜,沉醉其中;賞國學,如看一場雪,紛紛揚揚,粉粧玉砌;知國學,如灑一場春雨,悄無聲息,滋潤萬物。捧起國學經典詩文的那刻,你便佔據了我的整個心靈。從此,你時時刻刻地陪伴在我的身邊。——題記

何為國學?那些我們看不懂,那些讓我們心塞的古文?當然不是,國學它的魅力不是文字,那先輩們用智慧為後人留下的精神食糧是國學,那先輩們為後人留下的指路明燈是國學,那一個個國學經典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遊子吟》中寫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告訴我們:每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永遠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要孝順我們的父母,不總是依賴着父母。

《論語》中寫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要是説對於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告訴我們學習分為三個層次,只有以學為樂,才是讀書、做學問的最高境界。

《三字經》裏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們知道了“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心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有什麼用處呢?”這個道理。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告訴我們:與他人相處,應抱有真誠、誠懇、熱情之心,懂得知恩圖報。

成長路上,有國學經典一直陪伴在身旁,足矣!

標籤: 五篇 國學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guoxuezuowen/7z2y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