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精品】我們的傳統作文4篇

【精品】我們的傳統作文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的傳統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我們的傳統作文4篇

我們的傳統作文 篇1

誦讀經典,感悟成長,感恩,那是一次成功小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天際出現了一抹紫紅色的朝暉,像綻開的紅玫瑰。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着一顆白亮耀眼如鑽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佈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秋雨洗刷過的天空,像大海一樣湛藍碧透。朵朵白雲猶如揚帆起航的輕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飄浮着。看他年紀不過二十來歲,臉色蒼白,像沒有睡好覺似的皮泡臉腫。他老是皺着眉頭,不大説話。笑紋幾乎在他的臉上是絕了跡似的。他穿着一個褪了色的藍布大褂,好像永遠是穿着這麼一個一樣。

清瘦的下巴殼,亮聳的肩膀,顯得很沒生氣。”,抗日戰爭英雄人物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着樹蔭處飛,好像怕陽光傷了自己的翅膀。朦朧中,我發現房間裏還亮着燈。爸爸瘦弱的身影正伏在桌上定書。啊!爸爸又工作到這麼晚。天氣又悶又熱,我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濕了。我輕輕地跳下牀,去拿毛由擦汗,順便也給爸爸擦擦汗。走近一看,只見他臉上、背上都浸着一顆顆豆大的汗珠,汗衫與濕透了,幾隻蚊子叮在爸爸肩膀上吸血。我連忙一巴掌打過去,把爸爸嚇了一跳。我把毛巾遞給爸爸,他不在意地擦了一下,又埋頭工作起來。當我重新上牀時,只聽時鐘“噹噹噹……”地敲了12下。幾顆大而亮的星星掛在夜空,彷彿是天上的人兒提着燈籠在巡視那浩瀚的太空。

我們的傳統作文 篇2

今天上午,王老師給我們講了“傳統文化——餃子”,同學們對這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餃子的來歷、意義、以前的名稱……估計沒有人能回答上來。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餃子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是建安年初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發明的。當時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只好辭去官職,去給百姓治病。他一到家,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冬天,弟子幫他熬藥,他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進鍋裏,用沸水煮熟,然後用麪皮包上,在用水煮,這就成了“驅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時覺得全身温暖,兩耳發熱。當然,人們被凍傷的耳朵都被他治癒了,歡歡喜喜過了個年。從此,每逢冬至到大年三十,人們都吃餃子紀念他。可吃餃子又有什麼意義呢?是這樣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健康、人丁興旺。

餃子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餃子最早出現在魏國。《廣雅》記載那時有叫“餛飩”的食品,相當於現在的餃子,到了南北朝時期,餃子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流行,而且裏面要放些葱、姜、香菜、蝦皮、韭菜等小料。這種吃法仍在我國現在陝西、山西等地區流行;在唐朝,餃子變得和現在一模一樣,稱為“湯中牢丸”;宋-明時期,稱“便食”、“時羅角兒”、“粉角”等。萬年曆《萬署雜記》中記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扁食也;清朝,因為種類繁多,名稱也在不斷增多,先後有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等名稱。

那麼,我在家裏包沒包過餃子呢?嘿嘿,包過的。家裏每次包餃子,我都纏着媽媽:“我也要包!”“不行!”媽媽馬上反駁。“我就要包!”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無奈地點了點頭。我拿起一個麪糰,再拿起刀,這時,媽媽叮囑我説:“拿刀一定要小心。”“知道啦!”我不耐煩地説。我用刀小心翼翼把麪糰切成兩段,拿起其中一塊,在面板上上使勁揉啊揉,使它變成了一隻“小海蔘”,再拿起刀,把它切成一個個小塊,切好後,我拿起一個面塊,沒擀幾下,面就粘在了上面。失敗是成功之母,再來!哈!這次終於成功了。所有的面塊都擀好後,就開始包餃子。我拿起一個麪皮,不是把餡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最後竟然連皮都撐破了。這時,媽媽又説:“你這麼粗心,肯定包不好。”我情不自禁地小聲嘀咕起來:“媽媽真嘮叨。”我平時最喜歡搞惡作劇,趁媽媽不注意,我悄悄地包了一個白糖餃子。準備下餃子了,我還數了一下,驚訝地説:“這麼少?還不夠我塞牙縫的!”那個白糖餃子和其他餃子在一起,真是難以辨認。不過,我還是有祕訣哦!開始下了,餃子們迫不及待地跳進鍋裏,餃子在鍋裏翻滾着,白的似雪。一轉眼,餃子煮好了,我一眼認出了白糖餃子,並很快吃了它。媽媽向我投來有些嫉妒的目光,而我心理卻是樂滋滋的。

餃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美食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我們的傳統作文 篇3

年夜飯,是春節期間,確切説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最熱鬧的盛宴。在這個幸福的`時刻,美味佳餚擺滿了一大桌子,一家人坐在桌子周圍,一邊品着色香味兒俱佳的食物,一邊互致美好祝詞,心裏的愉快是年味兒的填滿。

在年夜飯裏,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為,“魚”和“餘”諧音,象徵“年年有餘”。年夜飯裏餃子也是不可缺少的。餃子形如一輪彎彎的新月,是我的最愛。爸爸和媽媽在包餃子時總要在眾多餃子裏放一個洗得乾乾淨淨的硬幣,叫“送財餃子”,説是誰吃到它,第二年不僅會發財還會事事順心。奶奶對我這個孫子特別鍾愛,為我,她跑去“刺探軍情”,從我記事以來她都如此,她希望所有的幸福都降臨我這個孫子頭上。這位春節罩上一層神祕的外衣。

其實,現在的我已經知道這是沒有道理的,但為了奶奶,我在她面前顯示出自己最大的喜歡,因為,老人高興。全家人都會感到幸福。過年嘛,就是要討個歡喜、吉祥,大家都應該高高興興的。

愉快地吃過年夜飯。母親去收拾桌子,洗碗,其他人坐在客廳裏話家常。等母親把家務活做完之後,一家人就開始觀看春節聯歡晚會。自從有了電視機,觀看春晚就成了全國人民在除夕之夜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承襲傳統的守歲習俗,這成為我家的現代守歲。

我家的守歲還有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就是每個人規劃自己的新年願望,然後寫在紙片上,揉成團,混在一起,大家抓鬮,如果是自己寫的被自己抓住就預示你的願望能夠實現,全家人再一齊送上祝福。這不僅為新年增添熱鬧、歡樂,也帶着神祕色彩,

我家的春晚,還有小孩子表演節目,如遊戲、謎語、腦筋急轉彎等,這現場直播的“春晚”,逗得爺爺、奶奶開懷大笑。

央視的春晚和我家的“春晚”共同在除夕之夜聚焦在我這個普通家庭,真是雅俗共賞,平添了幾分節日的吉瑞氣氛。

玩玩鬧鬧,到了12點,這是全家人一齊到屋外燃放煙花。各家各户都將早就準備好的煙花點燃,在這個沒有月亮的夜晚,五顏六色的煙花連連在空中綻放,彷彿空中打開了花市,如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墜落,照徹了大地。硝煙在空中瀰漫,濃濃的春節之情悄然爬上心頭,我自是欣喜不已。

我想到,我家是一個普通家庭,是千千萬萬華人家庭之一,充滿歡樂,充滿幸福!我想到,春節,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習俗,折射出華夏的偉大文明,萬家同樂,大地歡歌,同唱一曲走向偉大復興的盛世之歌——龍年更加幸福美好!

指導教師推薦語:

短文通過特寫三個鏡頭來表達對民族傳統節日——春節的喜愛。一是團年晚宴,特寫“魚”與“餃子”,折射出傳統的民俗心理;二是自家“春晚”,帶着神祕色彩與歡樂;三是燃放煙花的特寫,聯想到當今的和諧盛世。其喜愛之情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

行文簡潔。層次分明,語言幽默,樂觀而積極地看待生活。

我們的傳統作文 篇4

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年”的故事吧!可你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每次過年總是有一道菜只能看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後才能吃嗎?你們知道為什麼我們給長輩拜年,長輩就必須要給我們壓歲錢嗎?你們知道為什麼過年第一天一定要吃雞翅雞爪嗎?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我們過年每家每户餐桌上有一道菜是不可少的!大家猜猜那是什麼?沒錯,就是魚。人們為了“年年有餘”,所以每家每户在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全魚”這道菜,可是這道菜每次都是最後上桌的並且只能看不能吃。這是因為要“年年有餘”所以才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後才能吃,不然的話,就年年沒“魚”了!

我們小朋友每次給大人拜年,大人們就要給我們壓歲錢,其實它有個傳説。傳説,以前有一個叫“祟”的小孩,每到過年的時候它會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就會變傻。到了第二年“祟”又來了,有户人家在孩子睡覺時把用紅紙包着的八個銅板放在孩子的枕邊。夫妻不敢閤眼,他們在孩子身邊守着談着話。半夜裏,“祟”來了,當“祟”準備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突然閃出一道紅光把“祟”給嚇跑了。

早上,這户人家把用紅紙包錢能嚇走“祟”的事告訴了大家,接着他們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把事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以後每到過年大家都學着那户人家,果然以後“祟”不來害小孩子了。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時間流逝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至於過年第一天一定要吃雞爪,那是因為吃雞爪寄意“抓財”,大人吃了打牌就能贏錢,上班就可以漲工資,小朋友就要吃雞翅,是因為雞翅寄意“展翅高飛”,吃了學習成績好。

我們過年每一道菜,每一個傳統規矩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故事、一個説法。現在這個發展事業的年代,人們只注重發展事業,卻忽視了年。我作為一個現代的小朋友,自我感覺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所以讓我們回味我們以前的傳統年俗,把我們缺少的年味呼喚回來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oe84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