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説玩兒議論文

説玩兒議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玩兒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説玩兒議論文

説玩兒議論文1

自古有云:“業精於勤,荒於嬉。”更有“玩物喪志”一説,一下便把“玩兒”推為了荒廢學業、頹廢無志的罪魁禍首。學校也常以各種名言警句激勵學生學習。但現代教育家提出:研究“玩兒”也是一項任務。事實上,學與玩的界限本就不甚明晰。玩兒,有時也是一種學。

以《中國古代漆器》《明代傢俱珍賞》等“世紀絕學”享譽中外的文物鑑賞家王世襄將自己的一生總結為“玩兒”的一生。但不可否認,他玩兒出了文物鑑賞的經驗、方法和深厚的功力,這與他的興趣所在息息相關。正因為有興趣,所以他學到的文物知識在他眼中都是玩兒出來的,輕鬆快樂且成效頗深。可見,玩兒,其實可以是充滿興趣的學。興趣將學習轉化為一種愉悦的享受,而形成了一般與“玩兒”掛鈎的體驗。

玩兒,是興趣所至,更是感悟與抒發的過程。文學家張岱自言自己會玩兒,“好花鳥,好燈市,好歌舞。”然而沒有“好讀書,好習字”這樣的描述,但其《湖心亭看雪》一作中迷濛的霧凇與飄雪,還有舟中“兩三粒”的絕妙用字,卻恰是在遊山玩水中積累起的獨特視角與體驗,千百年來為人傳誦。北宋王安石,在遊褒禪山時,也獲得了獨特的感悟,明白“盡吾志”和“學者不可不察”的處事、為學道理,這難道不是一種學習嗎?而其形式體現在“玩兒”上,又有何不可呢?

當然,玩兒,不是不分場合不分時機、漫無目的、荒廢時光的玩兒。自古臣子勸諫帝王勤於理政而遠離驕奢淫逸,就是基於其統治天下的身份而言,國家重任重於個人的一時之享樂。如劉禪那樣“樂不思蜀”就更是無國家責任之故,“玩兒”不出一個強大的蜀國來,就只作階下囚。又如現今教育家倡導“玩兒”,是在快樂中探索學習,而不是由着性子瞎打亂鬧,胡亂之後剩一場空。冬奧會上的一位滑雪冠軍在三四歲時“玩兒”滑雪,獲得樂趣後繼續訓練,成為了職業運動員。可見,“玩兒”有時是探索學習興趣所在的探針,找對方向,刻苦也是一種享受。

許多教育家一直對強迫孩子在幼時就趴在桌前背古詩學算數持反對意見。美國的一位華裔母親在自己出版的教育書籍中也提到:“美國的幼兒園就是教孩子‘玩兒’,你找不到教算術的幼兒園。”我國的教育也正趨向於此,中小學的減負和特別的幼兒培養機構顯然為孩子提供了“玩兒”的機會。將“玩兒”作為一種學,在玩兒中探索,向自己熱衷的方向努力,事半功倍。

“玩兒”對了,也可以學出來。

説玩兒議論文2

常言道:業精於勤荒於嬉;玩物喪志。我卻認為:人應該會玩。

此玩非彼玩。常言中,玩多指玩樂、娛樂、消遣的輕鬆活動,似乎是隻有小孩子或者不務正業的人才會投入精力的事。但玩兒似乎是人生而具有的天性和慾望,其中有不少精髓與內涵,可以借鑑與發掘。

玩兒,包含着敢於冒險與嘗試的精神。正如平日中多數人涉及新的領域時,有人勸阻,便會説:就玩玩嘛。這不正是一種敢於開拓未知,發掘出新的領域的冒險與嘗試精神嗎?正因為玩的輕鬆性與不投入性,以這樣的'心態,人們便更敢於探索新大陸。大發明家愛迪生對於所涉及的領域,他都抱着玩兒的心態,若沒有玩兒的精神,他的才智又怎麼能與探索結合,發明無數產品呢?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用鑰匙綁在風箏上收集閃電,若沒有玩兒的探索,也許他就不會在多個方面成功。人應該會玩兒,是為了玩的冒險與嘗試精神。

玩也,包含着將樂趣去投入生活的精神。且問人們為何愛玩?正是因為玩兒本身所包含的樂趣性。若將這樂趣性投入任何一個方面,那無論是工作的效益或者是個人的興趣與快樂,不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麼?將量子力學視作自然的遊戲,一批青年科學家正幹勁十足;將藝術視作美的遊戲,梵高、高更、莫扎特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做出傳世之作;將生活視作時間的遊戲,豈不會樂趣無窮?故人應該會玩,為了玩的樂趣。

玩兒,更包含着競爭的不屈精神。小孩子們在遊戲中玩,總有着不服輸的競爭;而從無數遊戲中我們也能體會到競爭的魄力。無數人競爭,哪怕是為了遊戲般的生活:《當湖十局》中棋藝精湛,怎不象生活中的一步步棋子?讀者從圍棋中的玩兒,看到了生活的不屈。人生如遊戲,便不能少了玩的競爭與不屈。

同時,玩兒更是與自己的競爭,進而變為一種堅持。當文物鑑賞家王世寰回顧自己一生時,他説:我這輩子沒幹別的,淨玩兒了。語氣詼諧,但字裏行間的一輩子,卻透露出他的堅持。只有堅持下去,所有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所有的玩,才能玩出名堂。

玩物不喪志,更不是靠玩兒,難以成就大事。人應當會玩兒,更要在人生路上玩下去。

標籤: 議論文 玩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wd222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