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關於學習與思考的議論文

關於學習與思考的議論文

學習與思考,是一個認知過程。如同呼吸,吃飯,睡覺一樣,一個人從問世開始,便進入認知客觀世界的環境了。只不過,在嬰幼時期,對外界事物的感覺與認知,是朦朧的,還不能儲存在記憶裏。隨着年月的推移,對所接觸的事物逐漸加深印象,對外界的認知有所發展,判別能力大大提高,在大腦裏儲存了豐富的記憶,開始認知世界了。

關於學習與思考的議論文

進入學校以後,在老師的指導下,便真正進入學習生活了。這一長期的學習階段裏,主要學習的是書本知識,也有一些技能的學習與鍛鍊。它們為一個人走上社會,奠定了基礎。應當説,學習與實踐,是在走出學校,踏上更廣闊的社會才開始的。紛繁複雜的社會,才是鑄造人的大熔爐。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在他那篇有名的《勸學》一文裏,強調學習重要性的同時,更提出了學習要恆與專的問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強調的是學習要有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強調的是專一。一個人,在社會上要有所造詣,離開恆心和專一是決不能達到目的的。當然,不能機械地理解專一。所謂專,是指自己要把握某一方面為重點,為核心,不是要你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在你把握重點同時,必須廣泛涉獵自然的、社會的等各方面知識。這樣有專有博,才不至於褊狹和無向。

對一個人來説,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但對於你所學的東西,尤其重要的是,應當動腦筋去思考,不能偏聽偏信,人云亦云。比如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你只看過一兩篇有關文章,便以為他們説的正確無誤。這樣,你將會產生錯誤認識,失之偏頗。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一文中指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就是説,學習要勤奮不輟,不能由玩樂而荒廢;道德修養,觀點認識,要在反思中不斷加強完善,不能盲目因循。偉大教育家孔子在和他的弟子談論中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意思是,學了要認真思考。否則,就迷糊不清,易受欺騙。如果光是空想,不去學習,那就會惰怠,更危險了。這兩位古代先賢,都能諄諄教導後人,如何把學習與思考完美地統一起來。

最近,偶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談論孔子的'文章。作者全文肯定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稱之為“至聖先師”。這樣評論介紹,未免是誤導,嚴重地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觀點,結果既害人,亦害己。如果我們不去客觀公正地評論一下,將會造成很大誤解。

是的,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他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歷史地唯物地去看,他是站在貴族統治階級的立場,去灌輸他的教育思想的。“學而優則仕”,是他的基本教育核心,竭力維護封建倫理,君臣制度,是他的根本教學宗旨。而他對勞動人民,廣大婦女,無論在感情上,還是在立場上,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距離的,甚至是錯誤的。這些,我們都必須瞭解,不能有意無意地避而不談,否則,我們就犯很大的錯誤,貽害無窮。

在此,我們不妨把孔子和他的學生談話錄《論語》中的原文來證明一下:“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文中的樊須,就是樊遲,是他的學生。向他請教種莊稼,栽蔬菜的方法,他説不會也就罷了。可是,待樊遲走了,他卻在背後向其他學生説樊遲是小人。當然,這裏的小人,和文中的“上”是相對立的。所謂上,就是指封建君王及其為官者;所謂小人,就是指老農、老圃等勞動人民。這簡短的幾句話,不是很明白地告訴人們,他的立場和教學理念嗎?再看,仍然是論語中的話:“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裏意思是:世上只有婦人和不懂道理的勞動者難以教養。靠近他們,就會有不文明的表現,遠離他們,便會怨恨你。這不也在明顯地告訴人們,孔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嗎?

用不着再去抄章摘句了,從上面我們已完全可以看出孔子的階級侷限了。因此,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無產階級教育者,決不能模糊階級立場去傳道,授業,解或。否則,不是無知,就是有意抹殺階級觀點去談事論人。我國封建統治階級,特別是漢代及其以後,歷代王朝都利用孔丘的基本教育思想,去統治人民,孔丘的至聖先師的桂冠,也就越戴越高。今天,我們決不能麻痺上當。我們一定要既會學習,也會思考,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批判地繼承,吸取其精華,揚棄其糟粕。至於目前世界上各地興辦的孔子學院,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無產階級教育工作者,革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決不能丟,決不能盲目地人云亦云。

標籤: 學習 議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pmnz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