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知識與能力議論文

知識與能力議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知識與能力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識與能力議論文

知識與能力議論文1

一九一七年,梁漱溟考北大落榜。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欣賞梁漱溟的才華,特聘梁漱溟為北大講師。梁漱溟果然沒有辜負蔡元培的希望,他刻苦鑽研,後來以《中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轟動學術界,終成大名鼎鼎的教授和學者。

試問:如果梁漱溟沒有碰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蔡元培,碰到的是一個只看分數,不看能力的主考,他還能成為北大講師嗎?想必又要成為“唯分是舉”的犧牲品了。

分數等於能力嗎?我思索着。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青史留名者極少有高中狀元的,連中三元者更是寥寥。也許大家還記得,姑蘇城外,寒山寺旁,落榜後的張繼徹夜難眠,寫下了家喻户曉的《楓橋夜泊》。可是,又有誰會記得那年金榜題名,獨佔鰲頭的狀元是誰呢?

“聊齋先生”蒲松齡一生歷經無數科舉,卻屢試不第。然而,這並不妨礙後人對他能力的認可。“寫人寫鬼技高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便是後人對他作品最中肯的評價。

由此可見:能力強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分數高的人,那麼分數高的人能力就一定強嗎?也不盡然。

美院教授陳丹青欲自主出題招考研究生,原因是她發現學校招考的研究生英語水平很高,而繪畫水平卻平平。面對連一篇文言文都翻譯不下來的研究生,上海某大學歷史教授驚呼:“我們需要的是能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人才,而不是隻會死背歷史課本的庸才。”

“高考奇才”張非,曾在四年間兩度考上北大,一次考取清華,卻因迷戀網絡被北大、清華開除。一個能在高考中“叱吒風雲”的人,卻不能抵擋網絡的誘惑,這到底是張非個人的悲哀呢?還是我國人才選拔標準的悲哀呢?

如同“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一樣,對當代的中國學生而言,“分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分數是萬萬不能的”。然而,分數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能力,怎樣使每個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通過分數表現出來,應該成為被一個教育者積極思考的問題。

誠然,能力強不一定分數高,分數高不代表能力強。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部門能夠對選拔標準做一些調整,使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在分數上,相信對於人才的選拔還是大有益處的。可喜的是,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新課標改革正在各地進行,高考的命題趨勢也正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化。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人才選拔標準將逐步變化,我們的人才素質也將不斷提高。

知識與能力議論文2

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和智慧往往會被劃上等號。很多人認為有了知識,就比別人聰明,就充滿智慧了,其實這種理解和認識是錯誤的。知識和智慧沒有必然的聯繫,智慧可以超越一切知識。

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只是要汲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學到智慧。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知識、增長知識,知識使人知道了很多東西、明白了很多道理。知識可以靠記憶和背誦,然後利用大腦這個U盤把它存起來。而智慧是要用大腦去思考、用內心去感悟出來的。有了智慧,就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識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確地進行運用,知識學得再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把它轉化為智慧,這些知識就體現不出它的價值,從而失去它的價值,反而成為身心發展的沉重負擔,更有可能影響大腦的靈性、阻礙智慧的閃現,最終成為垃圾。

一個學富五車的博學家,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而一個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博學家。北大、清華畢業出來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企業天才、社會精英。象“造節”的馬雲——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只是杭州師範畢業的;馬化騰——騰訊的創始人之一,也只是深大畢業的,這兩匹“馬”可謂是千里馬。他們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們具有靈活的頭腦、聰明的才智,以及對事物的深刻認識、敏鋭的嗅覺、卓越的.判斷力是分不開的——這就是智慧。一個人智慧的高低不是看他擁有多少知識,而要看他頭腦的思維能力如何,是不是頭腦靈活善於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

成功的人生就在於不斷地把掌握的知識,智慧地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它的價值,發揮它的作用。充滿智慧的頭腦,往往可以使人事半功倍。“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做只顧砍柴而忘記磨刀的人。

總而言之,“知識”是死的,是屬於別人的,是前人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認識和經驗,我們只是借過來用而已,不過,只要你借到了就不用還了。而“智慧”是活的,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是聰明才智,是你對各種知識的一種邏輯思維能力、一種運用解決能力、一種發明創造能力,是別人借不走的,永遠屬於你自已。

歸根到底就是:知識很重要,智慧更重要!一切財富屬於既擁有豐富知識而同時又擁有至高智慧的人!

知識與能力議論文3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

那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本人在平時中的教學主要有以下三要:

一、要明確方向

方向的問題是根本的問題,心中有方向則明,無方向則亂。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千法萬法,歸根到底無非就是做三件事: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

二、要強化基礎

為什麼我們有些教師公開課上得很好,可一調研考試班內學生成績就不理想?不考慮其他原因,課堂上所表現出的空和虛恐怕是最為關鍵。

教師要從最基礎做起,從最常規的習慣開始養成。從我做起,從小做起。上好三課“寫字課”“閲讀課”“誦讀課”。加強學生作文訓練,堅持讓學生寫日記、週記。尤其要加強學生選材及表達的訓練,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能有所提高,還要注意書寫和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等常規訓練。

三、要重視課外延伸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文素養的提高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要培養孩子對廣博讀物的閲讀興趣,大力推進課外閲讀應作為我們語文教師重要的基本職責。要在培養興趣,教會方法上下功夫,還要研究提高閲讀的速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gmvo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