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以作業為線索的記敍文

以作業為線索的記敍文

以作業為線索寫一篇記敍文篇一:記敍的線索

寫好記敍文,抓住線索是關鍵。線索是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以及作者表現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它串聯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有機體。因此,線索確定得恰當,會使文章內容多而不亂,全篇渾然一體。反之,文章必然雜亂無章。可見,在記敍文中確立線索是多麼重要。

一、線索的主要類別

1.以人物為線索。有的記敍文,按人物動作行為的變化、思想性格的發展、人生歷程的見聞來組織材料,把人物作為文章的線索。

2.以事件為線索。情節通常包括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幾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線索。

3.以實物為線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個具體的實物貫穿全文,將各種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圍,以此來展開故事情節。

4.以時間為線索。有的文章是以時間的推移來組織材料的,時間就成為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如《偉大的悲劇》是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記敍了斯科特和他的隊員悲壯的失敗以及覆滅。《偉大的悲劇》的線索的語言標誌是: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裏1點鐘→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5.以地點為線索。有的文章是以地點的轉換來安排層次的,地點就是敍事的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此文章題目“從??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寫之人、所敍之事是以地點的轉移來組織材料的。像這樣以由一個地點到另外一個地點的轉移為線索來寫出人物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動的空間很大,地點的轉換很具體而且明顯,至少變換的地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巔》中登山運動員的行蹤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裏→第二台階處→在“死亡地帶”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峯頂。

像這樣的是通過時空的推移來組織材料的,由於地點的轉變是靠任務活動來實現的,所以,往往這類文章的線索又叫“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或“任務行蹤為線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線索。有些散文沒有中心事件和具體的故事情節,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發展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這一類文章的線索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選擇線索的標準

1.與主題密切相關。寫文章是為了表達中心,因此文章的線索要能為中心服務,有利於中心的表達。

2.與材料密切相關。材料可以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如何把這些材料聯繫起來組成有機整體,就需要線索把它們收攏約束,連綴成文。

需要注意的是,寫作時應把握好線索的藏與露的程度,要做到既不藏得太深,又不露得太明,根據需要佈置好線索的明滅變化,以求達到時隱時現,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三、例文引路

夢,遺落在童年的操場

心靈深處,始終保留着對那個操場的留戀。那是爸爸媽媽任教的小學的操場,那個操場上的一草一木,在記憶的底片上永遠揮之不去。

三四歲時的我,喜歡在操場上的草叢裏尋找快樂。颯颯的秋風吹拂着草叢,蚱蜢在草叢裏唱着嘹亮的歌兒,歡快地彼此應和着,在青草的掩蓋下並未發覺我已盯上它!我悄悄地挪動着步子,慢慢地靠近它。此刻,它一定是覺察到了危險的逼近,嘹亮的歌兒停止了,小小的身軀掩藏在了過膝的草叢裏,兩隻眼睛警覺地打量着周圍的情況。它在我的雙手撲來之時狡黠地躲開,張開雙翅飛起來,落在了幾米外,歌兒唱得更悠揚。

稍稍長大後的我,喜歡在操場邊的合歡樹下停留。我每天站在樹下,仰起頭,盯着那棵幾米高的合歡樹,盼望着,盼望着,好希望風拂過的時候能夠帶來一朵像小傘似的合歡花。不是因為膽小怕跳起來會摔跤,而是那時個頭矮小的我無論怎樣跳都抓不到那最矮的'樹枝。或許再過一年,兩年,我就能摘到它了,畢竟我已能嗅到那淡淡的芬芳了呢。

現在,路旁種滿了合歡樹,微風拂過,給外出乘涼的人們帶來了絲絲縷縷的馨香。我伸出手,很輕巧地在某個枝頭摘下一朵合歡花,望着它彷彿看到了童年操場邊的那朵。那屬於我童年的合歡樹上一定又開滿了合歡花吧?不知那滿樹的合歡花是否仍像當初那樣豔麗。那朵合歡花仍傲立在枝頭等待着那個小女孩的歸來,還是已化為泥土滋養着樹木,抑或被另一位帶着夢的小女孩摘走了呢?童年的夢漸漸地褪色了,我也不再是那個只願做一隻長了翅膀的小精靈的傻傻的小女孩了。成熟代替了幼稚,但心靈的城堡卻難以忘卻。遺失的美好時時歸來,在心田裏化作滿園馨香。

【名師點評】小作者以“操場”為線索,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回憶了自己美好的童年,表達了對童真童趣難以忘卻的懷念。文章開篇用“心靈深處,始終保留着對那個操場的留戀”簡潔入題,接下來圍繞“在操場上的草叢裏尋找快樂”和“在操場邊的合歡樹下停留”再現了記憶深處的童年往事,結尾用“遺失的美好時時歸來”與篇首照應,再次深化了主題。生動的細節描寫,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操場上那個追趕着蝴蝶的小女孩,又彷彿回到了自己天真爛漫的金色童年。

粽子裏的鄉愁

琦君異鄉客地,愈是沒有年節的氣氛,愈是懷念舊時代的年節情景。

端陽是個大節,也是母親大忙特忙、大顯身手的好時光。想起她那靈活的雙手,裹着四角玲瓏的粽子,就好像馬上聞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親包的粽子,種類很多,最多的是紅豆粽、白米粽和灰湯粽。一家人享受以外,還要佈施乞丐。母親總是為乞丐大量地準備一批,美其名曰“富貴粽”。我最喜歡吃的是灰湯粽。那是用早稻草燒成灰,鋪在白布上,拿開水一衝,滴下的熱湯呈深褐色,內含大量的鹼。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湯中一段時間(大約一夜吧),提出來煮熟,就是淺咖啡色帶鹼味的灰湯粽。那股子特別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氣可以吃兩個。因為灰湯粽不但不礙胃,反而有幫助消化之功,過節時若吃得過飽,母親就用灰湯粽焙成灰,叫我用開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療法。母親常説我是從灰湯粽里長大的。端午節那天,乞丐一早就來討粽子,真個是門庭若市。我幫着長工阿榮提着富貴粽,一個個地分,忙得不亦樂乎。乞丐常高聲地喊:“太太,高升點(意謂多給點)。明裏去了暗裏來,積福積德,保佑你大富大貴啊!”母親總是從廚房裏出來,連聲説:“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後我問母親:“他們討飯吃,有什麼福呢?”母親正色道:“不要這樣講。誰能保證一生一世享福?時時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們做乞丐的,並不是一個個都是好吃懶做的,有的是一時做錯了事,敗了家業。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孃日曬夜露地討飯,他們做錯了什麼,有什麼罪過呢?”母親的話,在我的心頭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個女孩悄聲對我説:“再給我一個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動,我帶回去給她吃。”我連忙給她一個大大的灰湯粽。她又説:“灰湯粽是咬食的(幫助消化),我們沒有什麼肉吃呀!”我聽了很難過,就去廚房裏拿一個肉粽給她,她沒有等我,已經走得很遠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給她。我説:“你有阿婆,我沒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説:“我也沒有阿婆,是我後孃叫我這樣説的。”我吃驚地問:“你後孃?”她説:“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腳上都有紫印。”

聽了她的話,我眼淚馬上流出來了,我再也不嫌她髒,拉着她的手説:“你不要討飯了,我求媽媽收留你,你幫我們做事,我們一同玩,我教你認字。”她靜靜地看着我,搖搖頭説:“我沒這個福分。”她甩開我的手,很快地跑了。我回來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訴母親。母親也呆呆地想了好久,歎口氣説:“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飛逝,那個討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臉悲苦的神情,她一雙吃驚的眼睛,和她堅決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時常浮現在我心頭,她小小年紀,是真的認命,還是更喜歡過乞討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間的話,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嫗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樣,活在哪裏呢?

每年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很少吃粽子,更無從吃到清香的灰湯粽。母親細緻的手藝,和瑣瑣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盡的懷念中追尋了。

【賞析】

故鄉端午的風俗,母親包的各種粽子,“我”最愛吃的灰湯粽,還有用灰湯粽治消化不良的民間療法,給乞丐佈施“富貴粽”的場景,苦命的乞討小姑娘,“我”的同情,母親的歎息,以及銘記在心的教誨,無可追憶的悵惘,點點滴滴的回憶,是如此有條不紊又感人至深。作者是怎樣在這短短的篇幅中傳達出這樣多的內容呢?千頭萬緒一脈牽,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線索——家鄉的粽子。對往事的回憶在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這條線索中逐一展開,同時,粽子也寄託了作者真摯渾厚的情懷:對家鄉、對童年的懷念,對慈愛的母親綿綿不盡的愛,以及對世態人生的感慨,既温馨悲憫又蒼涼肅靜。這種不蔓不枝的裁剪得益於文章嚴密的結構,得益於線索的巧妙安排。

【寫作訓練】

運用一件物品作為線索是記敍文常見的方法,請你也試試寫一篇用具體的物品作為線索的記敍文。題目自擬,600字左右。

【思路點撥】

人們的工作勞動對象和工作勞動的結果常常離不開物品,比如巧手的母親做的可口的飯菜,儉樸的父親總是騎着那輛舊自行車。生活中人們也常常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具體的事物中,比如珍藏回憶的一張照片,老師窗前默默吐香的米蘭等。這樣的物品就可以作為我們寫作時的線索。作為線索的物品要在文中反覆出現,可以在故事情節中出現,也可以成為人物的一個特定標誌,伴隨着人物的出現而出現。如《粽子裏的鄉愁》以“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為線索,粽

子貫穿故事的整個情節。而在電影《佐羅》裏總有一個黑色的面具伴隨着佐羅每一次英雄行為出現,這個面具增添了英雄的傳奇色彩,成了佐羅的標誌。

標籤: 記敍文 作業 線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nqdy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