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2016年紅色文化主題徵文

2016年紅色文化主題徵文

精心備戰,精神飽滿;小心開戰,經受考驗;沉着應戰,曙光初現;衷心攻戰,勝利見面;成功結戰,斬將過關。高考臨近,願你這位久經沙場的戰士,順風揚帆,一路向前,金榜如願!

  2016年紅色文化主題徵文一:

可以説,我的成長是與紅色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我到目前為止成長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在紅色的文化裏薰陶的。

我常在自己的個人簡介裏寫下這樣的話:“祖籍在井岡腳下,生長於贛南山區,蜷居南昌某高校”。這麼一説,也便把我和紅色文化中的三個搖籃聯繫在了一起。我們都知道,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贛南是中央蘇區的搖籃,而南昌又是軍旗升起的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

我的祖籍是在井岡腳下的永新縣,用祖父的話來説,那是一個抬頭見井岡的地方。於是我從小就在祖輩的教導中,瞭解着關於故土,關於井岡,關於中國革命的過去。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在課本里,在課外書中,又讀到更多關於故鄉的字詞,關於那段屬於中國革命歷史的記述。

我清楚地記得,“三灣改編”在永新,“龍源口大捷”在永新,我清楚地知道,我從永新登井岡的路,是紅軍曾經走過的路,踩着的是革命的足跡。提到我的故鄉,我是自豪的,因為它記錄着中國革命的最初,記錄着一個偉大祖國的前行足跡。從小到現在,我多次登上井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觸,每一次,都對生活多一點希望。祖國越來越繁榮強盛,更叫人記住曾經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我出生在贛南山區,在很小的時候,便知道贛南有個叫瑞金的地方,那是曾經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被稱為“紅都”。慢慢長大,知道贛南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紅土地”。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贛南的大部分土壤都是呈紅色,還是因為贛南幾乎所有的縣區都與紅色文化密不可分。就拿我所在的小縣崇義來看,歷史中也曾有過“上堡整訓”這樣的記錄,當時的我黨高級軍官王爾琢就犧牲在崇義,紀念碑名還是由肖克將軍親筆題寫的。

我們無法忘記,那段屬於贛南的紅色傳播,那段屬於中央蘇區的歷史。寫東西的我,偶爾捕捉了一些關於贛南的文化信息,《蘇區幹部好作風》的民謠,是當地人民對蘇區幹部的最高評價,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記錄了南方游擊戰爭的艱難,抒發了我軍堅定不移的勝利信念。

再説説南昌,上大學來到這座城市,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不能説很熟悉這樣一座城市,卻在有限的時間裏儘可能地走了那些革命的遺蹟。尋訪了那些紀念着紅色文化的標誌。去過了八一起義紀念碑、革命歷史博物館,走過了八一起義紀念館、朱德訓練團。每一次出行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遊玩,多了一層歷史的洗禮,多了幾分心情的凝重和深沉,每次回來卻也是收穫不少。

我們不能忽略,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南昌城裏的那一聲槍響,它劃破了原本寧靜的夜空,寫下一段歷史。這一槍,是武裝鬥爭打響的第一槍,自然也具有非常的意義,而江澤民同志題寫的“軍旗升起的地方”,更是把南昌這座英雄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革命聯繫在了一起。

其實我不是一個喜歡參加徵文活動的人,因為我通常以為徵文大多是應景之作,寫不出什麼真情實感。而這一次,不能不説有些機緣,無意間在辦公室看到這本《紅色江西》的讀本和這樣一個活動啟事,一下子有種熱情湧動,於是寫下了上面的文字。也許往往是飽含了太多的情感,才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言語去表達,因為再多的文字,都無法合適的記錄自己的滿腔衷腸。

有一句話叫,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而紅色江西就是這樣一段屬於江西的,屬於那個革命戰火年代的過去。它是一段讓老一輩革命先輩懷念起來都倍感艱辛的歷史,更是一段值得每一個在這個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在心裏銘記的歷史。讀着《紅色江西》裏的每一段文字,就是在回顧那一段過去,那些往事歷歷在目,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而每一段都是那麼牽動人心,每一次的革命進程都是今天幸福生活的鋪墊,是前輩的鮮血換來的。

有時候這樣的話説多了反而顯得有些虛情假意,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常常寫下這樣的詞句,讀着這本書裏的文字,我越發懷念那個屬於記憶裏的歲月,記得作業本上寫下,紅領巾是革命志士的鮮血染成的。而現在社會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多的人只看到了金錢和地位,只看到了利益和權力,忘了今天的生活是有着怎樣的歷史,忘了今天的幸福是建立在怎樣的奮鬥基礎上。

學習紅色江西的歷史,真正的意義就在於讓更多的人回顧這麼一段過往,回顧屬於井岡,紅米飯南瓜湯的生活,回顧屬於瑞金,蘇區幹部艱苦樸素的傳統,回顧屬於南昌,血雨腥風斗爭的場景。再想想現在,飯飽衣暖、生活富足、平安和諧,還有什麼不滿足,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貪婪和謀取。

當然,不是我要去標榜自己什麼,也不是我能改變怎樣的現狀,只是作為一個在紅色文化裏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我覺得我有必要寫下這麼一段文字,不管它能起到怎樣的作用,能讓多少人產生一點點觸動。

只因為我覺得有那麼一段歷史,是不應該被我們所遺忘的,只因為我是一個江西人,一個在紅色文化裏成長的青年人。

  2016年紅色文化主題徵文二:

是誰,給我們帶來美好的今天?科技發達,文明和諧,我們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是誰,給我們一個和平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團結友愛,和諧共處,我們擁有着和平的生活。是他們!是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們!

我來到雨花台,一路走來,整個陵園蒼松似海、翠竹成林。牆外面及地坪貼鋪花崗石,樸素莊嚴。館內陳列着烈士的遺物、遺像和文物史料。我們走過的不再是台階,不再是平平常常的一段道路,我們是在穿越時空,走在了歷史的年輪上!在這裏,歷史與建築是血與肉的結合,是靈魂與身軀的融合。沒有靈魂的身軀只是一具形骸,沒有身軀的靈魂亦只是一陣隨風飄蕩的輕煙!閉上眼,彷彿又回到了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

紀念碑坐落在主峯峯頂,佔地面積 1萬平方米。紀念碑高42.3米,碑體方型,寬7米,厚5米。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雨花台烈士紀念碑” 8個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銅像,高 5.5米,題為“寧死不屈”。底層平台兩側立有向革命先烈肅立致敬的羣眾石刻雕像。

北殉難處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塊赭色花崗石砌成,高10.3米,長14.2米,由 9位烈士形象組成,表現了烈士們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陵園由雨花台主峯等五個山崗組成,總的佔地面積約54.2公頃。陵園正門立有一對石柱,樸素莊嚴,高約11.7米,象徵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陵園內部有寬闊的廣場和花壇。在雨花台的主峯建立了6.8米高的紀念碑,上刻有毛澤東同志手書的“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在烈士殉難處建有“革命烈士殉難處”牌坊以及其他的紀念物。

烈士的墓羣位於西崗的西殉難處,東殉難處建有烈士紀念亭,北殉難處建有赭色花崗巖烈士就義羣雕,雕像高10.3米、長14.2米,由黨的工作者、知識分子、工人、農民、戰士、學生等九位烈士形象組成,雕像充分的表現了烈士們臨刑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在主峯東麓,建立了革命烈士史蹟陳列館,陳列着先烈們的遺像、遺書、遺物等革命文物,供後人參觀緬懷。

數百位先烈們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拋頭顱灑熱血,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為人民作出偉大的貢獻,他們用熱血的青春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巍巍雨花,烈士們在這裏永垂不朽!

偉大的紅色文化薰陶着我們,我明白了取得和平的`不易,我為你們這些偉大的烈士們而驕傲!我為今日美好的祖國而驕傲!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學生,但我會好好學習,我不會辜負你們的厚望,將再度繼承你們的事業,我將用自己滿腔的熱血,來好好的熱愛祖國,發揚祖國的光輝傳統,為祖國爭光!

  2016年紅色文化主題徵文三:

昨天上午,看到了慧心如蘭在班級論壇裏發的帖子——説下午要舉行名為“紅色七月,紅色記憶“的追憶紅色革命歷史的暑假實踐的活動,可以講述一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包括遊覽過的革命名勝古蹟、閲讀過的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等,並説出自己的感想。

因為老媽和老師説過,什麼活動都要踴躍參加,所以中午,我趕緊上網查查那些英雄的資料,下午好發言。一眨眼的功夫,已經三點半了,我趕緊收拾好東西,和程世龍兩人奔赴學校對面的小廣場。

簡短解説,活動開始!只見慧心如蘭和郭紫怡兩個主持人,拿着兩頁“厚厚”的主持稿大聲宣佈第一項,追憶紅色歷史或故事的環節開始。可是,也許是同學們有些害羞或者是沒準備好。過了好長時間,也沒一個人主動發言。本來我想把自己的故事留到最後,來個壓軸作用。突然,慧心如蘭對我説:“吳泳翔,你不是有稿子麼?上去念念唄。”什麼!她怎麼知道我有稿子的?沒辦法我只好提前登台了。

在念我的故事之前,我給大家留了個簡單小問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演講開始!因為我很佩服這位英雄,所以我用了我平生最動情的聲音開始唸到:“1952年10月,為了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韓國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九連的一名戰士參加潛伏部隊……剛説到這裏,就只聽台下“觀眾”異口同聲的大聲説道“是邱少雲!”誒呀我的神呀!看來同學們都對這些英雄人物很熟悉啊!

當我又開始讀到“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咬緊牙關,愣是沒發出一點響動,直到光榮犧牲……”時,我的眼睛有些模糊了。當我無意中抬頭一看,發現同學們表情也十分嚴肅,似乎在為英雄的犧牲而悲痛。

接下來,程世龍為我們大家帶來了《黃繼光堵搶眼》的感人故事。不過前面程世龍讀的非常的毅然“黃繼光為了是這場戰鬥勝利,把胸口堵在了敵人的槍口上,光榮犧牲……”

最後,最熱鬧的搶答問題時間到了,我們大家發揮出自己的革命歷史最大才能,把那些問題回答的一乾二淨。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在一起又重新緬懷了那些為新中國成立而視死如歸,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為了完成他們的未完成的心願——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本事,將來報效祖國。

標籤: 徵文 主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8722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