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骨幹教師示範課聽課心得體會

骨幹教師示範課聽課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骨幹教師示範課聽課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骨幹教師示範課聽課心得體會

骨幹教師示範課聽課心得體會1

本學期第三週學校組織了骨幹教師示範課,在這四天裏,觀摩了本校九位老師的示範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通過聽課,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通過聽課,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一現代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不等於教師可以放任自流,而應成為學習的指導者,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要認真地看,仔細地聽,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並且考慮下一步要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特別是現在提倡討論式的學習,教師應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指導學生的討論,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精神。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在設計問題時要“跳一跳,夠得着”,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的角色轉變了,學生的角色也在轉變,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學生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發現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丟掉傳統教育中教師的絕對權威,洞悉學生的興趣愛好,瞭解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並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將手中的“指揮棒”變成引領學生去探索世界的“引路石”。在這裏,教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説教者,學生不再是教師思想、情感的複製品;課程也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單一的教材內容,相反,教師能夠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學生要學什麼、怎樣學等一系列問題。

在這些示範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

這些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骨幹教師示範課聽課心得體會2

10月30號下午,我在物華小學參加了中心校舉行的市級骨幹教師同課異構聽課活動。分別聽了陶慶英、侯遠香、李菊紅三位老師的示範課《我要的是葫蘆》。他們對課文的解讀角度不盡相同,駕馭課堂的技巧各有千秋,對新課程理念的落實也各有側重。讓我這位缺乏教學經驗的老師受益匪淺。

首先是陶老師的示範課,陶老師的教態自然親切,舉止大方。看到這位和藹可親的陶老師,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了很多,並且很快融入課堂教學中去。陶老師用PPT向同學們展示葫蘆的圖片,一下子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二年級同學們的朗讀,鼓勵同學站起來多讀。陶老師對文本的把握到位,教學環節的絲絲入扣,使本篇課文重難點上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是對教材的有效解讀。其次,課堂上孩子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高效的。從論點出發,通過自主探究,梳理出三個事例,瞭解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不着痕跡地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本課中,陶老師巧妙地穿行於文本與學生之間,起着非常好的連接引導的作用。

候老師的課也非常精彩,候老師精心備課,動手剪出了一個個生動的小葫蘆,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候老師也十分注重同學們的閲讀並且能抓住:雪白、細長、滿等詞語,隨機出示所要學習的句子,使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

李老師的示範課也讓我學習了很多東西,課文內容的把握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能選擇重點詞句段啟發學生的思考與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這三位老師都是在和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完成一節課的共同學習,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每位老師都使用了多媒體,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真正的體現了寓教於樂。

這次的聽課學習,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感,找到了與骨幹教師之間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充分的利用每次學習的機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zvk7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