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1

5月18日,工作不到一年時間的我有幸參加了安慶市中學音樂教研會,我非常珍惜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短短的一天會議中我聆聽了兩節優秀的音樂觀摩課,《踏雪尋梅》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通過優秀老師的精彩講課,讓我親身領略了優秀同行的職業魅力,讓我大開眼界,確實是收穫頗多。每位老師都是做了精心的準備,都上出了自己的高水平。這次活動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紮實的專業基本功,綜合素質很高。鑑於自己表達總結能力有限,對於初中課《踏雪尋梅》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的體會

紮實的基本功是上好課的基礎,這次觀摩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要想上好課,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老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教材中有些原本很好聽的歌曲,由於老師的隨意演唱和彈奏,學生不喜歡聽,不喜歡唱了,很多原因在於老師對於作品把握不準,伴奏編配不合理,基本功不紮實造成的。此次活動中,老師們都展示了他們過硬的基本功,電子琴的伴奏,長笛的表演展示,很好的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讓學生有興趣,有激情。

但是,我覺得光有過硬的基本功還不夠,老師還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激情,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想表演的慾望,老師有激情遠遠不夠,因為課堂的主題是學生。那麼,在《踏雪尋梅》這一課中,我們看到老師在課堂上表現的很有激情,而學生似乎還沒有睡醒,整堂課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學生在被動的接受老師的講解,自己沒有一點表現的慾望。

還有,我覺得一堂課,它的教學目標很重要,我們應該遵循教學目標來完成整堂課的教學。同樣在《踏雪尋梅》這節課中,老師的教學目標沒有把握好,似乎有點離題。我個人覺得中間有些環節可以省,有些環節時間可以縮短,這樣用更多的時間老完成好這堂課的教唱目標,能夠讓學生很好的演唱這首歌曲。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從這點體會中,我也明白了以後我的音樂課應該怎樣去上,俗話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許正是我的詞體會的原因,一些好的方面,我定從中汲取經驗,將其融化在心中,變成自己的經驗,如有不當之處,請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2

我有幸來到興城參加了“東北三省中小學音樂教學觀摩研討會”的活動。這次活動對於我這個年輕教師來説是個很難得的機會。學習才能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通過聽課,讓我看到課堂上上課的那些教師從容不迫的教學風度和深厚豐富的教學語言。教師和學生精彩表現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比反思之中,給我們有效的指導和深深的啟示,此次外出不僅讓我領略到了我國東三省出類拔萃的音樂教師的教學風采,也讓我從中發覺到了在課堂教學方面自身的不足。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在這次學習中,有一節課是瀋陽的盧娜老師《喜鵲鑽籬笆》,給我印象很深,她的課簡潔但是不平淡,教師利用鋼琴、表演、板書、語言等進行教學,教師的課堂行為很樸實,與學生的交流也很自然,教學比較穩健踏實。

還有一節遼寧省撫順市黃喜忠《剪羊毛》我特別喜歡。整堂課充滿了樂趣,讓學生收穫快樂並在放鬆愉悦的心境下學習。學生們度過了開心的一節課,教學層層展開,課的總體結構很合理,在“形式”上也比較接近新理念。而且在整個音樂過程中,老師始終用演唱和用吉他彈奏來帶領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他的課堂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狀態,可以看出教師對音樂教學的那份投入。

倡導學生充分的聆聽音樂作品。以吉林省長春市趙越老師的《東北風》為例:趙老師的'課,內容選擇特別棒,突出教學內容的特色,明確教學目標。趙老師在激發學生的表演方面做的特別好。即有可教性很強,又有很強的吸引力,完全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把感受音樂情緒,感知音樂要素,學習音樂內容,表現音樂情緒的過程串起來,使得教學的過程非常流暢,教學的效果很好。

此外,還有幾位老師的展示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幾天的聽課雖然辛苦,但每堂課細細地聽下來後,每堂課都有很閃光的亮點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鑑,俗話説有比較就會有鑑別,所以我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吸取,在以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膽運用。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積極努力的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3

xx年4月18日至21日,“臨沂市小學音樂優質課評選活動”在我校舉行,此活動歷時四天。我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29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音樂素質都不同凡響,以新穎別緻的教學設計和活潑有趣學習方法引領學生認識音樂、熟悉音樂、表現音樂、拓展音樂、創造音樂,使我們在這四天的聽課學習中,收穫不少,感想頗多。更讓我感受到了音樂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是相當不容易。課改後的音樂課已不是當初人們印象中的唱歌課,而是從多個方面進行的“審美”課了,每一節課要講的有亮點,有新意,都需要我們教師的努力,可以説是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在這裏我們談談參加這次活動的感想和反思:

一.真正實現音樂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如今的音樂課堂,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新課標指導下重視對音樂課堂中音樂性的挖掘,體現以新的課改理念指導教學、以靈活的設計實現目標,形成了一種形式與目標有效結合、相輔相成的新思路。在這種思路指導下,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不再是盲目的表演,而是在教師巧妙設計的活動中一步步走進音樂,師生共同在一次次音樂感受中獲得新體驗。相信,從這樣課堂走出來的孩子,會一天天地更加熱愛音樂,更加懂得音樂,更加願意創造音樂。

二.獨具匠心的個性課堂

本次參賽課,教師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幾節優秀的課堂設計可謂新穎獨特、各具匠心,很多時候自己也融入了音樂課堂中,以至忘記了記筆記,課堂氣氛也感染了所有的聽課老師,這都歸功於教師對這節課的精心設計。如:小學五年級人音版欣賞課《走近京劇》來自臨沂四小。整堂課設計巧妙有趣,教師的教態顯得很親切,基本功紮實,對課堂很有掌控能力,教學設計新穎,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欣賞的同時用京劇的聲音師生問好,她打破了傳統欣賞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京劇的魅力及美,後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體會京劇人物不同的性格臉譜,和諧、生動。

給我們印象深刻的還有來自郯城的一位老師的一年級欣賞《鐵匠波爾卡》,這位老師在課堂的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在生動、有趣、忙碌的氣氛中進行,學生能充分體會音樂中鐵匠忙碌、喜悦、快樂的心情。還有來自蒙陰的`一位老師講的《真善美的小世界》,課堂氣氛活躍,教師語言組織能力強,學會歌曲後,通過爵士樂讓學生體會:相同的旋律,不同的表現形式,帶給人不同的感覺。

三.教師專業素質是關鍵

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一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紮實、科學與人文的文化底藴豐厚,那麼,她的音樂課堂過程會更流暢,學習效果會更好,學生會更配合,評委和觀摩老師也會更信服。實踐證明:舞姿婀娜、歌聲優美、鍵盤熟練,把這些融入到課堂中,才會得到評委老師的認可,學生的喜愛。

我們認為: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中始終要保持着一種對音樂的摯愛,用我們對音樂的摯愛來牽動學生,讓學生體會唱歌的魅力,體會到音樂的美!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平時要不斷地豐富自己,充實自己,使自己的基本功進一步提高,並加強各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在教學中,突出音樂課的特點,相信有了我們各位同行的共同努力,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我們的音樂課一定會上得更加有聲有色,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音樂課觀摩心得體會4

雖然已入深冬,但秋意盛濃,暖暖的陽光鋪灑在大學的校園裏,在這裏迎來了每四年一次的全國優質課例展示觀摩活動,在區教研員陳文娟老師的帶隊下,我區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參加了活動。在我校領導的支持下,我有幸成為了學員中的一名,特此感謝學校給我的這次學習機會。

這次小學課例觀摩活動總共展示了來自全國各省的優秀課例共21節,其中有兩節課來自廣東,其中解老師指教的《母雞咯咯咯》還是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在省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她指教這一課,感覺非常完整、故事情境創設非常有趣和吸引我。這次全國賽我仍然被她的表現深深的抓住了。從她的'教姿教態、語言都非常值得我學習,教學設計一環扣一環非常的緊湊而且並不繁瑣,在故事情境中解決各種難點和拓展。例如他設計的“咒語”一直貫穿整堂課,她把豎笛稱之為“魔棒”等,孩子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非常符合二年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最後還用魔咒的動力,孩子們輕而易舉的學會了用豎笛吹奏咒語,並且還創造出了另外的旋律,提升到了創編。整堂課雖然説最後評委點評説語言稍微有點羅嗦和無用語,但比起其它方面來講我覺得已經很值得我學習了。

由哈爾濱的叢老師指教的《喜歌》我也非常喜歡。這一節課非常有地域特色,教師一開始就從滿族人打招呼的方式引入主題,讓同學們聽一首由阿城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演唱的《空齊曲》,教師加入了很有特點的動作帶着大家一起感受樂曲。課上,教師還介紹了滿族服飾、單鼓等滿族特色的文化,並且這些文化一直貫穿整堂課,不僅讓同學們上了一節有趣的滿族文化課,也讓我們像是在滿族身臨其境一番。還有一節河北民間樂曲《打棗》,這是一堂以民族器樂嗩吶、咔腔、口弦子來完成的欣賞課,教師以自己出色的吹奏技巧深得孩子們的喜歡。教師從這三樣樂器的音色、特點、吹奏技巧等特點,運用了模仿不同的人物發出的聲音對比等方法讓孩子們瞭解了這三樣民族吹管樂,並達到欣賞樂曲的效果。這堂課對我還是有一定的觸動,也有一定的借鑑性。自從當音樂教師以來,我一直也在琢磨如何把自己的專長古箏運用到課堂上。在我現在的教學中也適當的加入了古箏,如《大海》一課中,我運用了古箏的各種音色來模仿大海的各種形態,並且為歌曲伴奏。在《明日》一課中,我運用古箏為歌曲伴奏,更能體現出音樂的古樸風格。但我覺得這些還不夠,還可以再挖掘,我在想古箏不同的音域是否也可以描敍不同的人物?樂曲的快慢是否可以讓孩子感受音樂中的速度?左右手的配合能使一段簡單的旋律更加的豐富更好聽?這些都需要在課堂上不斷地摸索。

通過不斷地學習,希望今後在我的音樂課堂上,古箏能運用得更加的廣、更精吧,這次的學習讓正在原地踏步、遇到瓶頸的我,如獲冬日暖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vzz3ey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