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美術教師讀書心得體會2016

美術教師讀書心得體會2016

作為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美術教師讀書心得體會2016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一)

前段時間學習了楊景芝老師的著作《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這書是一本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方面的專著,書中具體介紹了通過美術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經驗,以及通過長期探索而建立的兒童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作者在書中根據自己切身經歷和進行的教育實踐研究,以美術教育發展的新觀念,全面系統地分析和論述她對兒童美術教育的認識和體會。

本書作者楊景芝是我國著名的兒童藝術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學實踐經歷,以經過近二十年對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教學實驗研究,她總結的教學理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倡導意義、作用。楊老師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一直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每前進一步,心中都裝着國際藝術教育變幻的風雲,同時也沒有忘記與中國特殊的國情和人情相結合。

正如楊老師表示的:“我試圖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美術教育途徑,我不贊成脱離兒童實際的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學科中心論,反對用模仿的教學方法壓抑兒童創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學內容完全從兒童興趣出發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致使教育產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後果……我主張美術教育依靠發展兒童知覺、美感和創造性,促進兒童成長。”

楊老師不管對她的理論還是實踐,都浸透着一種愛心,誠如她在書中指出的“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這裏不僅有對其從事的藝術教育事業的愛,還有對她的教學對象的愛,對兒童作品的愛、對兒童在繪畫中表達的天真爛漫的個性和情感的愛。另外,楊老師的藝術教育和實踐還具有嚴肅性和認真性。本書洋洋20餘萬字,涉及了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楊老師多年心血的結晶。

《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一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從走進基礎教育天地談起,到具體闡述美術教育與人的素質發展。從兒童接受美術教育的心理特徵分析,到構建開放性教學實踐體系的具體做法。下篇是兒童美術教學方法研究。

具體論述了楊老師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以及多年來總結的“教的藝術”。楊老師通過上下篇理論與實例的論述,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藝術教育特點,及兒童藝術教育的一些科學教育方法。

在書中,我特別欣賞的是楊老師提出的“從愛心出發進行教育”的主張,她在書中指出“在兒童稚嫩的心裏最看重教師對他的態度,教師的愛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兒童的學習動力常產生在對教師的眷戀。”確實,愛就是力量,它能給人勇氣,它能催人奮進。相信,我們的美術教育一定能芝麻開花節節高,也會培養出更多藝術的花朵

這是一本好書,一本可以成為美術老師辦公桌上的專用書。楊老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理論成果,為藝術教育開闢了一片淨土。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二)

作為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從我加入這個幼兒師範隊伍開始,由於自身比較偏愛美術,所以我平時喜歡找一些美術方面的書看。希望在書本和實踐中能進一步走進美術,繪畫水平普遍,想象力差等特點,雖然再上學期間已經學過《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一書,但是我還是願意細讀這本《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促使我想挖掘更深處。

本書主要研究教育者如何根據學前兒童美術發展的規律及其年齡特點,以美術為媒介,充分發揮其價值對學前兒童實施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全書共分九個章節,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闡述與分析着學前兒童美術的發展,美術教育目標與內容體系,以及幼兒欣賞、繪畫、手工教育的實施指導和美術評價。

最後還展示了一組美術教育活動設計案例,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空間,也給正處在摸索階段的老師指明瞭方向,因為這些問題均來自我自己的實踐,所以,讀來彷彿覺得許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識到問題所在,但尚處在迷惑中,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案。抱着向專家取取經,看能否從中解解惑的認真態度,我在通讀本書後還對有的章節還進行了精讀與摘錄。

從書中我看到這樣一句:從小班到中班上學期,兒童由於視覺的分化及情感關係,所畫的人大多都是沒有身體的頭足人,同時以非站立的平躺形式呈現。

再對於接下來我們將進行的主題《軲轆軲轆》的一節美術課畫車輪子,幼兒認為輪子是圓的,於是就直覺地用圓球來表現車子的輪子,不會注意到汽車的輪子是圓扁的等這些問題,其創作成分也就能體現其中了。就象書中所説的:教師應從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引導幼兒從寫生對象的整體結構出發,着重於事物的神韻,即對象之內在精神表現,而不糾纏於細節和精確描繪,不強求幼兒的繪畫表現和事物的“肖似”。

小班幼兒的繪畫水平處於象徵初期,享受的是繪畫的過程,他們會用已經掌握的圓形與線條組合成各種符號,來表示自己熟悉的物體,而且喜歡用各種顏色在作品上塗抹,但在表現圖象符號時,又很少調換顏色,致使作品色彩比較單調,有的幼兒甚至會轉動畫紙來作畫,完全不顧圖象之間的關係,從而導致了畫面的雜亂。如此作品,教師若用成人的眼光“像或不像”來評價,那必然會抹殺了幼兒的天性,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兒失去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儘管如此,你還是會看到許多小班幼兒家長因為看不懂自己孩子的畫,覺得畫面不乾淨,畫得不如其他小朋友,根本不理會幼兒的解讀。例如,一次離園時,祥祥拉着爺爺興致勃勃來到班級畫展前,小手指着牆上的“泡泡”説:“爺爺,那個是我畫的!”誰知,祥祥爺爺看到後,臉頓時拉了下來:“這是什麼東西啊?亂七八糟的,圓也畫得不圓,顏色也塗到了外面,你看看這個小朋友畫得多好啊,你上課一定又沒有認真聽,走走走……”幼兒從繪畫中獲取的無窮樂趣

就因為家長的一句評價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在評價小班幼兒的美術作品時,首先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讀懂他們的作品。

其次老師要把自己放在與幼兒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兒的個人見解,儘量用肯定的方式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多鼓勵,多表揚,儘可能地發現幼兒美術作品中的優點,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激勵性的評價。

最後,在讓幼兒發現他人作品優點的同時,還要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感,進而萌發對下次美術活動的願望,激發並保持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就這樣,我邊學習書中的有關理念,邊結合自身的實踐即時反思,共鳴,相信會對自己今後的教學十分有益,專業的閲讀讓我成長的更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vrgp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