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心得體會 >

吉春亞講座心得體會

吉春亞講座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吉春亞講座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吉春亞講座心得體會

吉春亞講座心得體會1

20xx年5月17日,逢天水市麥積區區府路小學建校60週年校慶之際,我有幸聆聽了特級教師吉春亞老師的“《根,標,線,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説”這個講座。她輕鬆,自然地把自己教學中最寶貴的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受益匪淺。

她提煉的內容精煉,準確,易懂。她從根、標、線、梯四個層面來突破,用生動具體的課例闡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做法。對於我們教學設計提出最清楚的要求。“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這句話説出了語文課的根本所在。即兩個能力:口頭能力,作文能力。我們語文歸根結底是提高、培養這兩種能力。她首先講了目前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存在的問題,她説到這幾點時,我不禁想到了現在我執教的語文課,也就是説她談到的第二個誤區,可是目標不分,尤其是公開課,更得突出。

當她講到就是在用教材教內容,這樣教下去何談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談不上學生的終身發展,進而也成了孩子們的語言匱乏,寫作犯難的原因所在。課堂上的訓練點沒抓到,鬍子眉毛一把抓,雖然把自己搞得很累,自認為傳授的知識點很多,但學生的能力又在哪?“膽膽怯怯”、“不敢發言”、“詞不達意”、“精神分散”,考察成績不理想。這都是語文課,説到底還是語文老師的問題。吉春亞老師用自己設計的《臨死前的嚴監生》的課例,現場老師隨意點出的《生命生命》設計的解讀,讓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朗了。

目標是這麼定出的,層次性很強,有一條線,串起細節設計,有梯度的讓學生來攀。這樣精心的設計課堂教學,她舉出了多個案例來講解每一個問題。她設計的知識點清楚明瞭,她的漢字教學隱藏着一種藝術,傳承着一個文化。這都是來自她本身的文化功底。言詞之中再一次感到了她的聰慧,她的那分執著的科研精神。還有令我佩服的氣質高雅的她,在解讀中圈圈畫畫,頗有耐心,講解清晰,案例典型,當聽説她奔波於全國各地經常做課,手下還收了七八十個小徒弟時,我又一次被她的個人魅力感動,被她精心耕耘於語文教育事業的執著精神所折服。

很遺憾的是,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我們沒有聆聽到她在作文教學中的高見,但講座中,我們知道她的語文課堂上重視學生的寫話練習,每一堂課最後一個階梯裏是寫話,課堂上再現了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與訓練。我相信在她培養的學生裏肯定也有不少個未來的寫作能手吧!

課堂的結束,她出示了朱熹的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並用“收穫從學習開始,智慧從交流開始”來結束的,鼓勵我們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成為學生最新鮮、最需要的知識源頭,引領孩子們成長在語文的這塊沃土中。

吉春亞講座心得體會2

xx月15日,我們惠濟區實驗小學的.報告廳裏請來了特級教師吉春亞老師來為我們進行卓越教師的提升培訓。吉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三年級的古詩課《乞巧》以及《關注表達方式—迴歸語言文字運用》的講座。

學校為我們教師的成長進行了卓越教師的培訓,請來過許多有名的大家,像我們語文上的萬平老師、常麗華老師、武鳳霞老師等。她們可以説不管在班級管理上還是教學上都有着獨特的閃光點。而這次親睹吉春亞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再次讓我對這些大家充滿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她的教學帶有濃濃的“語文味”且不乏詩情畫意,具有與眾不同的教學魅力。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感受:

一、上課充滿激情。

吉老師上了一堂《乞巧》古詩學習課。這堂課是給三年級的學生上的。我們的學生無論從基礎上還是從課外閲讀的知識面上,都是無法與她所帶的學生相比的。剛開始時孩子們特別拘謹,甚至連詩句都無法通順的讀下來。可是吉老師卻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學識引領着學生,讓他們從混沌中慢慢地走向明朗。由拘謹中走向大膽積極。在這堂課上吉老師自始至終感情充沛,精神飽滿,嗓音清亮,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個孩子,最終高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學生能夠學有所獲,令人佩服。

二、教學安排緊湊。

吉老師乾脆的語言,精練的評價,到位的手勢無不透露着快節奏高效率的教學風格。她的課知識容量多,但卻不顯得緊張,反而井井有條。感覺吉老師的課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緊緊地吸引着學生,也吸引着在場的聽課老師。

三、語文積澱深厚。

如果説以上都是外在需要學習的東西,那內在的語文功底則是我今後主要學習的方向。我觀察到學生們面對龐大的課堂容量非但不覺得累,反而越學越有勁。這一切源於吉老師深厚的語文積澱,是她用詩般豐富的語言營造了整個課堂氛圍。

四、教會學生方法

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講座中都能夠體現出這一點,語文教材只是例子,我們老師要通過例子去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學生能夠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點。吉春亞老師給我們點亮了智慧的明燈。她與眾不同的教學魅力,真可謂名不虛傳。聽她的課是一種享受,值得我回味的同時也帶給我許多思考。她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滋長的。那種內在的底藴只有在自己不斷的學習中才能積攢。好書+實踐+反思=成長,努力的方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indetihui/qzwlq2.html
專題